草上飛鴻
拍完《西游記》,六小齡童心里萌生出一個強烈的愿望:為吳承恩拍一部戲,名字就叫《吳承恩與西游記》。他將此作為向吳承恩報恩的最好方式,感謝他“養(yǎng)活猴戲藝術(shù)和我們猴王世家”。
“孫悟空可以七十二變,我可以七十三變?!绷↓g童自飾演孫悟空后,又陸續(xù)演過周恩來、魯迅、胡適等,每一個角色都演得異常認真?!斑@些角色都是在為飾演吳承恩做準備,”他說。
而劇本最早寫于20世紀90年代,起初名字叫《美猴王之父》,六小齡童不滿意,又請別人重寫,連名字也改為《吳承恩與西游記》,直到2007年,該戲才開拍,其中的艱辛曲折,外人難以想象。
六小齡童雖然是聞名遐邇的藝術(shù)家,但并沒有助手,找投資,遞送劇本,他都獨自披掛上陣,四處奔波,費盡口舌。他又不會開車,一旦聽說哪里有投資意向,就立刻坐車趕赴過去。
有的影視機構(gòu)接到六小齡童的劇本,稱先研究研究,卻再也沒有了下文,甚至連劇本都搞丟了,讓他苦悶傷懷不已。有的投資方在簽約的關(guān)鍵點,不料提出了荒唐的附加條件,要求一個五大三粗的投資人飾演唐僧,令他啼笑皆非,無法簽約。
路似乎越走越窄,但六小齡童的認真、熱情和努力終于使其“柳暗花明又一村”,導演闞衛(wèi)平和投資方?jīng)Q定幫助他實現(xiàn)愿望,同時向吳承恩這位中國四百年前的大文豪致敬。
開機時,六小齡童鄭重地剃了光頭,如同當年拍攝《西游記》一樣,推掉了所有的社會活動,他要做到像演孫悟空一般。竭盡全力爭取完美。
自從走進劇組,六小齡童再也沒有離開過劇組半步,從開機到關(guān)機,他都堅守在工作崗位上。由于時代變了,他們再也不能像過去拍《西游記》那樣從容不迫、精益求精地“磨戲”,而是要爭分奪秒、見縫插針地拍戲,才能不讓制片方的投資遭受損失。因此,作為主角的六小齡童每天只能睡四五個小時。另外,從吳承恩的少年、中年到老年,年齡的跨度很大,他常常一天要換三套妝。此時。他已經(jīng)快50歲了,依舊默默地承受過來,嚴謹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細節(jié)。他習慣在頭天晚上找第二天拍戲的搭檔對戲,讓有的后生深感意外:“章老師(六小齡童的本名叫章金萊),您是大藝術(shù)家,還需要對戲?跟您拍放心?!庇械暮笊杂袘卸瑁⒂诎惨?,他也不依不饒。
在戲中,六小齡童同時飾演兩個角色:一現(xiàn)實人物——吳承恩,一神話人物——孫悟空,一會兒在地上,一會兒到天上,確實需要“七十二變”方可。他虔誠認真地在二者之間來回穿行,身心上的分離和融合、疲累和掙扎,外人是無法切身體驗的。
人一過于求真,就難免給人笨拙的印象,但六小齡童知道自己拍戲從來不靠什么討巧的“聰明”,只是用心、用心、再用心,只要能夠拍出精彩紛呈的好戲,即使叫他一百聲“笨蛋”、“傻瓜”,又如何?
在《吳承恩與西游記》中,吳承恩有多場哭戲,這是他真性情的流露,也是讓劇中人物立體化的手法。有人認為,讓人笑容易,叫人哭難。因此拍起戲來,有的演員哭不出來,導演會同意他利用眼藥水刺激眼睛,以此達到流淚的效果。六小齡童卻不茍同這種做法,他認為這是演員不負責任,沒有完全發(fā)揮演藝水平的表現(xiàn)。輪到他要“哭”了,他就認真地醞釀情緒,不管遠景還是特寫,都一樣投入地哭,直哭得周圍的人也跟著抹眼淚。
正是這樣認真到笨拙,用簡單又執(zhí)著的心意來拍戲,不怕細致入微的研磨,也不畏嚴冬酷暑的考驗,六小齡童才塑造了不可復制的美猴王,也才在5個月零5天后順利完成了《吳承恩與西游記》的拍攝,等待著觀眾對這部戲的最終評定。
六小齡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也有八十一難,”但在認真而執(zhí)著的人面前,再多的苦難也能夠渡過,并且迎來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