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文寬
摘要隨著法治建設的推進,人作為社會主體的權利開始受到全面關注。在刑事法領域,突出體現(xiàn)在對被告人和被害人權利的保障方面,但由于近代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權利中心主義所處的強勢地位,導致被害人逐漸被遺忘,直至20世紀中期以后,為謀求與被告人權利的相對平衡,被害人權利保障才得以浮現(xiàn)。順應刑事司法的國際潮流,我國1996年刑事訴訟法確立了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在形式上無疑是一次偉大的進步,但在被害人權利的具體實現(xiàn)方面卻不盡人意,尤其在公訴案件中,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值得懷疑。
關鍵詞被害人當事人公訴案件
中圖分類號:D9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592(2009)05-078-02
被害人作為直接遭受犯罪行為侵害的人,其訴訟地位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在兩大法系國家各具特色,大致形成了當事人地位、證人地位等幾種做法,對于我國的學習借鑒具有參考價值。我國1996年刑事訴訟法直接將被害人定位于當事人,但被害人究竟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當事人,特別是在公訴案件中能否稱為名副其實的當事人,則需要在準確理解當事人的內(nèi)涵之后才能作出判斷,而單純形式上的規(guī)定并不能為其“當事人地位”提供有力支撐。
一、當事人的內(nèi)涵釋明
若要保證本文立論的正當性,明確當事人的內(nèi)涵是十分必要的,當然這也是個較為棘手的問題。由于刑事訴訟理論界疏于對當事人問題的研究,致使在刑事法領域出現(xiàn)了當事人的真空地帶。筆者認為基于訴訟法學理論的普適性價值,以及民事訴訟學界對當事人研究的較為成熟狀態(tài),將其應用于刑事法領域是可行的,也是具有適用前景的。
在民事訴訟的發(fā)展史上,當事人理論形成了兩大陣營,首先是實體意義當事人,典型表述是:“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是指因民事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發(fā)生糾紛,以自己的名義進行訴訟,并受人民法院裁判拘束的直接利害關系人?!雹倨浯问浅绦蛞饬x當事人,或者稱為訴訟當事人,即“當事人是基于訴狀、法院訴訟文書的記載,接受人民法院為解決具體爭執(zhí)而行使民事審判的訴訟主體。”②
盡管理論以及實務界對何為當事人的問題分歧很大,但實體意義當事人與程序意義當事人仍然存在共識性特點,即當事人均須具備“以自己名義起訴應訴”這一條件,否則便無法融入任何一種當事人理論,進而也無法獲得認可,同時當事人所享有的應然權利與權利的實然狀態(tài)也應成為本文所必須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將此引入刑事訴訟領域,對正確認識被害人的當事人化問題必會大有幫助。
二、公訴案件的訴訟結構與被害人權利
“訴訟結構是審判程序得以發(fā)揮人們預設功能的基礎,反映了程序參與者之間的內(nèi)在關系。”③ “為恢復法秩序所遭受的侵犯,國家需要借助對犯罪人的懲罰來證成自身的權威。故而,國家需要壟斷對犯罪人的處理權,被害人則被定位為協(xié)助國家指控的證人。”④在此不得不提及影響刑事法制度發(fā)展的報應觀念,傳統(tǒng)的報應觀念認為犯罪是對于國家的暴力侵犯,刑法和訴訟是國家和違法者之間的調(diào)停制度,刑事政策應以罪犯為本位,刑事訴訟的目的旨在為了社會的利益,實現(xiàn)公眾的懲罰權,對于任何私利的考慮,都是與此刑事訴訟的宗旨相沖突的?!斑@種觀點的制度化結果,使得正式的刑事訴訟“偷走”了作為雙方當事人的被害人與罪犯之間的沖突,使得沖突隱而不顯,消蝕掉被害人的個性,阻止了罪犯與被害人之間的個人沖突,而使得被害人背上了社會、精神和經(jīng)濟損失的額外負擔?!雹蓦S著被害人權利運動的發(fā)展,各國紛紛加強了對被害人權利的保護力度。我國的刑事訴訟堅持公訴為主、自訴為輔的原則,這在客觀上形成了公訴案件中檢察機關對起訴權的獨占地位,同時兼顧被害人在刑事領域自主表達意志的機會,保證被害人能夠以主體的身份出現(xiàn)在刑事程序中。關于被害人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究竟處于何種位置,能夠發(fā)揮多大功能,以及參與到何種程度等問題,理論和實務界仍多有爭論,盡管刑事訴訟法直接規(guī)定被害人屬于當事人之一種,但具體到刑事案件,尤其是區(qū)分公訴和自訴案件時,被害人的法定當事人地位是否實至名歸,似乎還有待考慮。筆者認為被害人在刑事公訴案件中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當事人,不能僅僅依據(jù)法律的形式化規(guī)定,而需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審查,即公訴案件的訴訟結構與被害人所享有的訴訟權利。
訴訟結構從本質(zhì)上就是兩造俱備、法官居中裁判的三方組合關系,在刑事訴訟中,即為控辯審的權利(權力)配置狀態(tài),然而由于刑事公訴案件具有不同于民事案件的特殊性,這決定了對刑事公訴程序的考察,不能完全以民事訴訟程序為摹本,而應當注意兩者的差別之所在。以下將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展示公訴案件的訴訟結構與被害人權利。
首先從宏觀上看,刑事訴訟乃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流水作業(yè)式程序,公安機關負責偵查,檢察機關負責起訴和部分案件的偵查,法院專職審判,這樣的程序設置既為歷史發(fā)展的必然,也有特定現(xiàn)實條件的考慮,但在另一方面卻完全剝奪了被害人行使決定性權利的機會,這無疑在實質(zhì)上將被害人關在了刑事公訴案件的大門之外。
其次從微觀上來看,主要體現(xiàn)在各個訴訟階段,被害人享有哪些訴訟權利以及權利的功能如何。
立案階段,被害人享有報案、控告及對不立案的申請復議權,根據(jù)刑事訴訟法第84條第2款、第86條規(guī)定,被害人對侵犯其人身、財產(chǎn)權利的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權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報案或者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或者公安機關對報案、控告進行審查后,認為沒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事實顯著輕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時候,不予立案,并且將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馗嫒巳绻环?可以申請復議。
偵查階段,偵查機關可以詢問、檢查被害人,被害人享有申請補充鑒定或重新鑒定的權利。
起訴階段,人民檢察院審查案件應當聽取被害人及被害人委托人的意見,同時被害人享有對不起訴案件的申訴權與自訴權。刑事訴訟法第32條、第40條規(guī)定,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委托訴訟代理人。
審判階段,被害人具有出席法庭,就案件事實進行陳述、經(jīng)審判長許可對證人、鑒定人進行發(fā)問、對物證進行辯認、對有關證據(jù)發(fā)表看法、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diào)取新的證據(jù)、申請重新勘驗、鑒定以及同被告人及其辯護人進行辯論的權利。另外還有不服一審判決的申請抗訴權和對生效裁判的申訴權。
被害人享有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刑事訴訟法第第七十七條規(guī)定被害人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為而遭受物質(zhì)損失的,在刑事訴訟過程中,有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
申請回避權,根據(jù)刑訴法第28條、第31條規(guī)定,被害人對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以及書記員、翻譯人員和鑒定人認為具有符合法定的回避理由時,有權申請其回避。
《刑事訴訟法》第82條規(guī)定:當事人是指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和被告人。
三、被害人地位與當事人的距離
“在中國,被害人享有以下訴訟權利:申請回避權,提起附帶民事訴訟的權利,報案、控告權,請求立案監(jiān)督權,知情權,自訴權,直接起訴權;法庭審理階段被害人享有發(fā)問權,質(zhì)證、認證權,申請通知新的證人到庭、調(diào)取新的物證、申請重新鑒定或勘驗權,辯論權,被害人對基層人民法院一審未生效判決的請求抗訴權,對生效判決有申訴權?!雹?/p>
法律賦予被害人如此廣泛的訴訟權利,足見被害人在刑事法領域的地位已經(jīng)開始得到尊重,社會的目光已非全然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中心主義。這種價值轉向不僅體現(xiàn)出對被害人的人文關懷,更為和諧社會構建之必需事項。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依托如此豐富的權利結構,被害人的當事人地位能否得以彰顯的問題,或者稱之為被害人的當事人權利是否完整的問題。
立案階段規(guī)定了被害人的申請復議權,但并未規(guī)定申請復議的機關以及復議的期限,這難以避免被害人此項權利的名存實亡,無法實現(xiàn)時也得不到有效的司法救濟來彌補。偵查階段被害人享有申請重新鑒定或補充鑒定的權利,但缺乏程序性操作規(guī)定的權利必然面臨如何行使以及遭到抵觸時如何救濟的問題。起訴階段對不起訴的申訴權如何能夠觸動檢察機關的神經(jīng),從而使其重視被害人的意見,仍然是個無法解決的難題,即使存在公訴轉自訴的權利,但須知自訴案件首先需要公訴機關的不起訴書面文件加以證明,其次需要自訴人提供確實證據(jù),否則便不能被法院受理,而這兩項要求對被害人或自訴人來說均是不小的挑戰(zhàn)。審判階段,法律賦予被害人一系列的訴訟權利,但具有實質(zhì)性作用的權利卻十分稀缺,并且在被害人無法對法庭形成有效制約時,期盼法庭重視被害人的呼聲,難免有些自欺欺人的味道。至于對一審判決的請求抗訴權更是要完全依賴公訴機關的單方?jīng)Q定,顯然與當事人角色相去甚遠。
縱覽整個刑事公訴案件的運行程序與刑事法思想的歷史發(fā)展,我們應能較為容易地發(fā)現(xiàn),法律賦予被害人廣泛的訴訟權利成為必然之勢,但公訴案件的訴訟結構注定了檢察機關強勢決策地位的不可更改性,這在整個大框架內(nèi)堵住了被害人占據(jù)當事人地位的可能,并且訴訟權利的廣泛性無法掩蓋權利的空虛狀態(tài),因為權利的應然與實然乃兩個層面的問題,反觀我國刑事訴訟法所規(guī)定的被害人權利,其缺陷已暴露無遺,加之從當事人理論產(chǎn)生時起,便伴隨其左右而從未發(fā)生分離的起訴應訴權與上訴權卻由于公訴案件的特殊考慮而無法加諸被害人之身,也決定了公訴案件中被害人當事人化只能是一場騙局。
四、被害人地位的實踐提升:刑事和解的運作
法律上的規(guī)范性缺失鑄就了被害人在刑事公訴案件中的悲哀,然而制度上的遺漏無法阻擋實踐中的迂回前進,刑事和解便是頗具典型并獲得成功示范的例子。刑事和解是以被害人——被告人關系為中心而建立起來的一種新型的合作性司法模式,主要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被害人人權,實現(xiàn)訴訟和諧與社會關系的修復,同時亦能幫助節(jié)約司法成本,因而成為符合訴訟各方利益需求,并能有效運作的新型司法模式。
“刑事和解以被害人利益為中心,提升了被害人在解決刑事糾紛中的地位。同時,它以犯罪人的真心悔罪和有罪答辯為前提,這使得被害人能夠在一個平和的環(huán)境中告訴犯罪人,犯罪行為對自己造成的身體、情緒和經(jīng)濟的損害后果,了解犯罪人犯罪時的動機,接受犯罪人的道歉。這種交流有助于減輕被害人的焦慮與仇恨,盡快恢復心理與情緒的穩(wěn)定。”⑦
對于刑事和解重視被害人權利保障,以及從中所折射出的對被害人地位的美好愿望,理應受到推崇,并盡力為立法所吸收。刑事和解所產(chǎn)生的良好效應也已獲得各界的充分肯定,被害人以此獲得切實的幫助對于構建和諧社會亦可貢獻一份力量,但樂觀之余,似乎應該保持一定的謹慎態(tài)度,因為刑事和解畢竟只是實踐的產(chǎn)物,其正當性仍有待論證,且被害人對刑事處罰的影響與國家刑罰獨占權之間的矛盾也已暴露出來,如果忽視對此問題的分析,可能導致刑事和解畸形發(fā)展,不但背離法治軌道,而且關注被害人地位的初衷也可能不復存在?;谶@種認識,最恰當?shù)穆窂饺匀皇侵\求立法的快速回應,將刑事和解納入法律的規(guī)范下,使其步入良性運轉軌道,這樣不但于法治道路無憂,亦于被害人權利保障有利,當為未來的必然選擇。
注釋:
①柴發(fā)邦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②譚兵主編.民事訴訟法學.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③肖建華.民事訴訟當事人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④勞東燕.刑法基礎的理論展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⑤楊正萬.論被害人訴訟地位的理論基礎.中國法學.2002(4).
⑥楊立新.關于被害人訴訟地位的比較研究.法學論壇.2001(2).
⑦徐劍.論我國刑事和解制度之建構.蘇州大學優(yōu)秀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