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 青
定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為著名的白瓷窯場,晚唐時期已經能夠燒造精美的高檔白瓷。進入宋代以后,我國陶瓷手工業(yè)呈現(xiàn)出百花爭艷的繁榮景象,大江南北名窯迭起,汝窯、官窯、定窯、耀州窯、景德鎮(zhèn)窯、龍泉窯等著名窯場,都是在此時步入成熟階段。定窯經過晚唐五代和北宋早期的發(fā)展,于北宋后期形成了以刻花、印花為特色的藝術風格。
定窯瓷器刻花最突出的特點是線條清晰流暢,刀法極為嫻熟,窯工根據(jù)構圖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刀法,靈活掌握運刀時的輕重緩急,線條深淺有致,變化極為豐富。印花最突出的特點是圖案豐富多彩,構圖嚴謹,層次分明,繁而不亂,宛若優(yōu)美的織錦圖案。在普遍追求釉色、釉質之美,崇尚沉靜雅素的宋代,這種以刻花、印花裝飾為特色的藝術風格可謂獨樹一幟,顯得格外搶眼奪目。
精美的定窯瓷器深受統(tǒng)治者和上層社會的喜愛,晚唐至五代定窯燒造的“官”“新官”款白瓷,宋代燒造的刻有“尚食局”“尚藥局”“五王府”“定州公用”等銘文的白瓷以及刻、印龍紋和風紋的瓷器,顯然與宮廷和官府有密切的關系。而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市)出土的大量刻有“奉華”“德壽”“壽成殿”“東宮”“后苑”等銘文的定瓷殘片,其字體大多是由宮廷玉工在燒好的定瓷上后刻的,這說明南渡之后定瓷仍然頗受宮廷重視。
定窯先進的刻花、印花工藝和高效多產的“覆燒法”,對當時的制瓷業(yè)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根據(jù)文獻記載以及窯址的考古發(fā)掘資料,河北省磁縣、臨城、井陘,北京市門頭溝、密云、房山,山西省平定、介休、河津、交城、陽城、霍州、長治、孟縣、榆次、渾源以及四川彭縣,江西景德鎮(zhèn)、吉安等地的窯場,都仿燒過定窯刻花、印花白瓷,從而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定窯系”。
所謂“窯系”,是指不同地域燒造同一風格瓷器的窯場所形成的瓷窯體系。從廣義上講,宋金時期“六大窯系”的出現(xiàn),實際上就是對當時名窯產品的模仿。但這種對暢銷產品的仿制行為,一般是被視作瓷器工藝上的“形式延續(xù)”,而非我們現(xiàn)在所理解的后朝模仿前朝名窯的仿制品。因此,實際意義上的瓷器仿古似應始于元代。
元、明、清三朝仿定
明曹昭《格古要論》載:“元朝戧金匠彭均寶效古定,制折腰樣者,甚整齊,故曰‘彭窯。土脈細,白者與定相似,皆滑口,欠滋潤,極脆,不甚值錢。賣古董者稱為新定器……?!鄙轿骰糁莞G產品在金元之際一直以仿定為主,原則上講仍應視作瓷器工藝上的“形式延續(xù)”。但隨著朝代的更替,曹昭在《格古要論》中把元代霍州窯白瓷稱之為“效古定”“新定器”,顯然已將其視為仿古作品。
元孔奇《至正直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嘗議舊定器、官窯等物,皆不足為珍玩,蓋予真有所見也。在家時表兄沈子成自余干州歸,攜至舊御土窯器徑尺肉碟二個,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質與色絕類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者往往不能辨……”。文中提到的“御土窯”,在《格古要論》“古饒器”一條中有這樣的記載:“御土窯者,體薄而潤最好。有素折腰樣毛口者,體雖厚,色白且潤,尤佳。其價低于定。元朝燒小足印花者,內有‘樞府字者高。新燒者足大,素者欠佳……”。從上述記載不難看出,孔奇文中提到的“絕類定器”的“舊御土窯”白瓷大盤,應當是元代景德鎮(zhèn)燒制的仿定產品。
從出土和傳世的資料看,元代仿定瓷器除山西霍州窯外,其他窯場的實物極為罕見。至于元代景德鎮(zhèn)仿定產品的真實面目,目前也還難以確定。
明代仿定瓷器同樣十分少見,但古籍中卻有很詳細的記載。明谷應泰《博物要覽》載:“近如新仿定器,如文王鼎、獸面戟耳爐,不減定人制法,可用亂真。”清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中說得更加詳細:“吳門周丹泉,巧思過人,交于唐太常。每詣江西之景德鎮(zhèn),仿古式制器,以眩耳食者。紋、款、色澤咄咄逼真,非精于鑒別,鮮不為魚目所混。一日,從金閶買舟往江右,道經毗陵,晉謁太常,請閱古鼎。以手度其分寸,仍將片楮摹鼎紋袖之,遂別之鎮(zhèn)半載。而旋謁唐,袖出一鼎云:‘君家白定爐鼎,我又得其一矣。唐大駭,以所藏古鼎較之,無纖毫疑;又盛以舊爐底蓋,宛如輯瑞之合也。詢何所自來?周云:‘余疇昔借觀,以手度者再,蓋審其大小輕重耳。實仿為之,不相欺也。太常嘆服。售四十金,蓄為副本,并藏于家神廟?!币陨蟽蓷l史料說明景德鎮(zhèn)明代曾有“可用亂真”的仿定精品。但可惜傳世明瓷中無論官窯、民窯,都難覓仿定白瓷的蹤跡,使我們無法一睹明代仿定瓷器的真容。
明代除了景德鎮(zhèn)之外,河北彭城的磁州窯也生產少量仿定磁器。“從實物看,明代仿定瓷器主要有水丞、板沿盆、碗、盤、孩兒枕。這些器物一般較為粗糙,個別制品則略顯精致。仿器物制品如孩兒枕、碗等,與宋代制品大體相近,只是在細部上有一些差異。如孩兒枕因胎體較為粗糙,故形體顯得松散,缺少硬挺之感。孩兒的面部表情呆滯,缺乏原器孩兒那種天真爛漫的神氣。如碗,一般口沿兩側都出現(xiàn)澀胎痕跡,其區(qū)域較宋時窄小,有的器物鑲有銅口,有的器物口沿則著釉。此外,明代仿定諸器的釉飾不似宋釉呈乳白色,而是呈黃白色;釉面平滑,不似宋釉有流淚現(xiàn)象。器物上雖見有紋飾,但多為暗花、印花,少見宋時的刻劃花。”(引自趙宏《中國古代仿古瓷》)
入清之后,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逐漸進入巔峰狀態(tài)。康、雍、乾三朝,無論官窯還是民窯,在工藝技術、藝術水平以及品種、產量等方面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統(tǒng)治者的好古之風,又進一步推動了景德鎮(zhèn)仿古瓷的發(fā)展,康熙年間的“郎窯”、雍正年間的“年窯”以及乾隆年間的“唐窯”,都精于仿古。清代仿古的品種也空前豐富,僅《景德鎮(zhèn)陶錄》卷三“仿古各釉色”條目下記載的仿古釉色,就多達80余種。
清代官窯仿定始于康熙,盛于雍、乾??滴醴露ǜG白瓷多為漿胎,“白釉呈米黃色,釉質凸凹不平,有光素與刻花器??滴鯐r始燒,延續(xù)至雍正、乾隆時期,官、民窯都有燒造。凸花器常見的有雙魚盤、洗,其器口特殊,是極細的青灰色砂口,名為‘青砂口,撫之有感?!?引自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雍正仿定窯白瓷“胎體白中泛黃,質較疏松,似漿胎,印、刻暗花。釉面微顯不平的橘皮樣,開有小片紋。釉面和工藝雖大致具有定窯風貌,但器型、紋飾多具本時代特點。見有三犧(樽)瓶、蓮蓬盒、洗等器型”(引自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傳世清代官窯仿定作品以雍正、乾隆兩朝為多,一般只仿釉色與刻花、印花工藝,造型和紋飾仍為本朝風貌,器物底部多有本朝年款??梢娗宕俑G仿定只是仿其古意,追求的是宋代定瓷淡雅別致的韻味,而非百分之百按照原樣模仿。
清代前期民窯之中亦有專門仿定的陶戶。清代藍浦《景德鎮(zhèn)陶錄》記載:“陶戶專仿白定者,盞、碗、杯、碟等具外,又多小件玩器,粗精各在造戶為之?!薄赌细G筆記》關于定窯的條目
中,也有景德鎮(zhèn)仿定的記載:“今南昌仿者,滑石和泥作骨子,純用砧子釉,不減古釉,花樣精致過之。”通過上述文獻記載可以大致看出清代景德鎮(zhèn)民窯仿定的一些狀況:民間作坊中有專門仿燒定瓷的陶戶;仿定作品以小件器皿為主,造型亦應具有本朝風格,為了模仿北方高鋁瓷土那種微生燒的質感,特意在瓷土中加入了滑石等原料;花紋裝飾過于精細規(guī)整??梢姡宕窀G仿定作品與官窯一樣,主要側重釉色和韻味的相似,其主體(造型與紋飾)仍采用當時流行的款式,因此作品看上去與宋代定窯相去甚遠。在傳世民窯白瓷中,有一種胎體細白、釉色偏黃的器物,器身采用印花或淺刻暗花作為裝飾,造型多為印盒、水盂等文房用品。這類白瓷似乎就是民窯仿定作品,由于外觀上與定窯差異較大,因此人們往往并沒有把它們與仿定聯(lián)系在一起。
乾隆以后,隨著清政府的日漸衰落,景德鎮(zhèn)制瓷業(yè)也從高峰走向下坡,仿古瓷在品質和數(shù)量上均大不如前?!敖导肮饩w季年,明清御窯已久廢圮,全鎮(zhèn)雖有民窯一百一十余只,坯坊紅店之工藝皆不驚人,所賴以保全國粹者,僅恃名畫工數(shù)人”
(引自《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第二卷)。清王朝的衰落以及西方列強的入侵,導致大批文物外流,“洋人出高價收購中國古董,促使以營利為目的的古玩商行迅猛發(fā)展。古董商人趨勢牟利,大興作假之風,仿古瓷器大量涌現(xiàn)。民國承襲晚清遺風,古玩商行繁榮不衰,致使瓷器仿古進一步興盛。從光緒到民國時期,仿古瓷的生產不僅延續(xù)時間長,而且品種多,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光緒官窯瓷器,幾乎都有仿制”(引自故宮博物院編《故宮藏傳世瓷器真贗對比、歷代古窯址標本圖錄》)。
清末民國時期景德鎮(zhèn)的仿古瓷完全以營利為目的,因此作品力求逼真,一些仿古高手的杰作更是形神兼?zhèn)?,足以亂真。但從傳世的仿古瓷作品來看,模仿定窯的仿古瓷數(shù)量不多,仿制水平也很有限,遠不如模仿永宣青花、嘉萬五彩等作品那么精彩。
以上是元、明、清三朝仿定窯白瓷的簡要概況。不難看出,乾隆以前的仿古作品無論是仿定、仿汝還是仿龍泉,都是出于崇古、慕古之心,大多只是追仿古瓷之概貌,即便完全按照原樣模仿,往往也署上本朝年款。因此,這類瓷器通常被稱之為“仿古瓷”。到了清末、民國時期,仿古的目的發(fā)生了變化,在利益驅使之下,仿古變成了“作偽”,因此人們將其稱之為“贗品”??梢?,瓷器辨?zhèn)蔚闹攸c主要是這類企圖以假亂真的贗品。
新中國成立以后曲陽仿定
曲陽縣對定窯瓷器的仿制大約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后期,最早著手研究定瓷仿古工藝的是保定地區(qū)工藝美術定瓷廠,于1980年生產出第一批仿古定瓷。此后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產品日臻完美。1992年,該廠更名為河北曲陽定瓷有限公司,一直保持著仿古定瓷的小批量生產。此外,定窯瓷廠也是曲陽縣較早研制仿古定瓷的瓷廠之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以及國內文物市場的飛速發(fā)展,從上世紀80年代起,國內仿古瓷的生產呈現(xiàn)出異常紅火的局面,曲陽境內也陸續(xù)出現(xiàn)了仿制定瓷的個體作坊。這些小作坊完全以盈利為目的,產品大多賣給走鄉(xiāng)串戶收買文物的商販,之后流入各地的文物市場。曲陽個體作坊的仿定產品良莠不齊,有的形神兼?zhèn)洌瑤啄軄y真;有的粗劣不堪,胎、釉、造型一無是處?,F(xiàn)今的文物市場上仍經常能看到曲陽仿定的各類作品。
曲陽現(xiàn)代仿定制品辨識
看胎體。首先,古代定窯所使用的瓷土原料與現(xiàn)代不同。古代定窯使用的是當?shù)爻霎a的瓷土,其中晚唐至五代時期瓷土的質量最好,燒出的瓷器胎體潔白細膩,瓷化程度高。北宋時期仍保持較高的水平,但與早期相比整體質量已有所下降。金代前期仍能維持一定的水平,到了后期,當?shù)靥N藏的優(yōu)質瓷土已經枯竭,瓷器胎體的質量也隨之急劇下降,由于原料中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過高,絕大多數(shù)產品處于微生燒狀態(tài),胎體的致密度較低,胎色白中泛灰?,F(xiàn)代仿定制品所用的原料大多是根據(jù)對宋代定窯胎體成分的化學分析數(shù)據(jù),采用多種原料混合配制而成。用這種原料燒制的瓷器,胎體色澤、質感與北宋定瓷比較接近,但與晚唐、五代和金代定瓷的胎體差異較大。在仿燒過程中,仿制者往往不太注意定窯胎體時代上的差異,因此無論仿唐、仿宋還是仿金,都使用相同的原料,從而時常會出現(xiàn)胎體特征與時代不符的現(xiàn)象。此外,古代與現(xiàn)代制備坯料的工藝也有很大的不同。古代定窯原料的粉碎、淘洗、陳腐、捏煉等各道工序,都是采用手工加工?,F(xiàn)代仿制品的原料大多是用球磨機進行粉碎,原料加工過于精細,因此,尺寸、厚度相同的器物,仿品往往要比真品略重,胎體致密度也較高。
看釉面。古代定窯瓷器的釉面也與胎體一樣,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特點:晚唐五代定窯白瓷的釉面光亮瑩潤,胎釉結合緊密,釉色大多白中微微泛青;北宋早期釉面的光潤程度已不如早期,釉色仍以白中泛青為主,但也有色澤潔白或白中微微泛黃者;北宋中、后期以及金代前期,定窯白瓷的釉色相對比較穩(wěn)定,多呈白中微微泛黃的牙黃色;金代后期,由于胎體質量的下降,釉面多呈白中微微泛灰之色,釉面的光潤程度也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每一時期產品的釉色不可能總是完全一致的,色調、質量總是有著一定的差異,因此切不可僅憑釉色來判斷真?zhèn)?。仿定作品的釉色大多是模仿北宋后期定窯典型的牙黃色,顏色與真品很接近,但真品釉面那種含蓄自然的光澤仿品很難做到。根據(jù)目前看到的仿品,釉面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類火氣十足,釉面過于光亮,這類仿品一般沒有經過“作舊”處理或作舊不足;一類釉光暗淡,光澤較差,這類仿品大多用化學藥水進行過處理,釉面火氣雖然消退,但瓷器表面那種自然的光澤感也隨之消失,看上去缺乏生氣。以上兩類屬于一般仿品,相對比較容易辨識。但近些年來少數(shù)仿制者通過反復試驗,發(fā)明了通過調整釉料配方來控制釉面顏色和光澤的方法,不但能燒出白中泛黃、白中泛灰等各種色調,還能很好地控制釉面光澤,不少作品已經達到了以假亂真的水平,給辨別真?zhèn)卧黾恿撕艽蟮碾y度。
看造型。曲陽仿古定瓷的造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屬于有根據(jù)的仿制,例如曲陽仿制的白釉娃娃枕,就是按照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宋代定窯娃娃枕仿制的。仿品的尺寸有多種規(guī)格,其中大號娃娃枕的造型、尺寸與真品比較接近,細節(jié)部位如臉、足、手以及臺座的紋飾也很相似,但娃娃的頭、脊、腿等部位的曲線轉折顯得比較生硬,面部表情的刻畫也不如真品生動。中、小號仿品工藝相對較粗,造型比例失真,面部輪廓模糊不清,與真品相比相去甚遠。再如曲陽仿制的定窯刻花蓮瓣紋龍首凈瓶,造型模仿定州靜志寺塔基出土的白釉凈瓶。凈瓶的大致輪廓與真品接近,但瓶頸與瓶身的比例失調,轉折部位的線條呆板生硬,龍首形流的部位和角度也太低太平。腹部所刻蓮瓣線條軟弱板滯,完全無法與真品那種挺拔剛健的線條相比。另一類屬于無根據(jù)的仿制,大致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憑空捏造,完全憑作者的想象塑造作品。這類仿品造型怪異,不倫不類,沒有時代特征,但釉色模仿得較好,加上造型沒有可比性,往往會使鑒定者猶豫不決,難辨真?zhèn)?。一種是張冠李戴,把本應是其他窯場或其他時代的品種稍加改變燒成定瓷,這類仿品相對比較容易鑒別。
看紋飾。定窯的裝飾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藝術風格:晚唐五代以光素為主,此外也有少量簡單的劃花、印花裝飾;北宋早、中期流行深刀雕刻的蓮瓣紋和大朵纏枝花卉,刀法犀利,棱角分明;北宋后期至金代大量使用刻花、印花裝飾,紋飾內容豐富多彩,刻花刀法自如,線條流暢,印花構圖嚴謹,精致秀麗。仿品的裝飾大多數(shù)能與造型相對應,風格一致,但也有少數(shù)在早期的器形上采用了后期流行的刻花技法,從而導致造型與裝飾風格不一致。此外,仿品中除了少數(shù)精品之外,大多數(shù)刻花器的刀法欠佳,線條不夠流暢,圖案顯得呆板,與真品有較大差距。印花器多因刻模技術不過關,畫面生硬板滯,很難達到真品那種精致富麗的藝術效果,但近幾年也有少數(shù)作品仿制得相當精彩,與真品非常接近。此外,仿品有時會將白釉瓷中的裝飾技法信手移植到黑釉、醬釉、綠釉瓷上,出現(xiàn)了黑釉刻花、醬釉刻花、綠釉印花以及黃釉、紅釉等定窯中從未見過的品種。
以上僅僅是從胎、釉、造型、紋飾四個方面將曲陽現(xiàn)代仿定制品與定窯真品作了一些粗略的對比。在實際鑒定中,首先應當充分掌握定窯各時期的藝術風格和工藝特征,此外要盡可能多地親手接觸可靠的定瓷標本。在此基礎之上,綜合分析胎、釉、造型、紋飾以及工藝等方面的異同,才能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切不可只憑一兩處細部特征就肯定或否定一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