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功
天下最無厘頭的事,可能莫過于為了教訓犯了錯誤的猴,便當著猴的面殺只雞給它看。清人李寶嘉的《官場現(xiàn)形記》第五十三回說:“俗話說得好,叫做‘殺雞駭猴,拿雞子宰了,那猴兒自然害怕?!边@既可看做這件事情的一個佐證,又可看做是這個成語的最早出處。
猴犯錯不殺猴卻殺雞,寬容為懷、網(wǎng)開一面,對猴,何其寬大?而對于無錯得咎、代猴受過的雞,又何其冤枉?
殺雞者,僅僅是為了給猴子看,教訓一下不聽話的猴子。這一招管用嗎?管用。據(jù)說,經(jīng)此一嚇,猴子們大多會變得乖巧起來。
那這世上有無殺猴給雞看的事呢?沒有。
跟猴子和雞玩八卦、打太極,人們會覺得很搞笑,但把這招數(shù)用到人類自己身上,就讓人笑不起來了。
《三國演義》里有個故事,說曹操怕人在其入睡時行刺,遂謀得一計:一天半夜,身邊近侍按慣例為其端來茶水,甫近床邊,曹操拔劍刺死了這個近侍,隨后曹操則向床頭臥,鼾聲復(fù)起。翌日晨起,曹操見近侍尸身,大驚。當其知曉乃是自己所為后,遂放聲大哭,此事震驚三軍。由是,人皆知丞相于夢中亦可殺人矣。
曹操此招不可謂不聰明,只是拿人當雞來殺太狠了點。
單位里,誰經(jīng)常受到領(lǐng)導的批評?可能常常不是犯錯誤最多的職員,而是那些性格柔順、膽小力薄的人;在領(lǐng)導,也知道被罰的不是最該罰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壞”也有力量,懲治這種“壞”需要成本。當施懲者計算了利害得失后,便會選擇“曲線救國”的道路,“殺”只“雞”嚇唬一下、壓制一下就算了。
可見,“殺雞給猴看”在領(lǐng)導看來是使成本最小化而效益最大化的一種方法。
“猴子”從此變得乖巧,這就是人們殺“雞”所要追求的效應(yīng)。
那這世上有無“殺猴給猴看”的事呢?有。
比如孔子誅少正卯;孫武殺吳王寵愛的美女;諸葛亮斬馬謖;曹操殺楊修;劉邦誅韓信等等。其實車裂商鞅也是一樣,保守派擺出駭人的臉孔,祭起屠刀,大喝道:“這就是改革者的下場,誰個不怕死,你就盡管折騰吧。”
治亂世用重典,如今不是亂世,但權(quán)力衍生出來的腐敗在太平世界卻最易盛行。無數(shù)事實證明,腐敗渙散人心,敗壞風氣,是社會不和諧的重要原因。但懲治起來很難,非有大決心與非常手段不可。遮遮掩掩、優(yōu)柔寡斷、心慈手軟,只會助長腐敗之風盛行。
不論做什么事都有成本,做貪官的成本是撤職、坐牢、殺頭。但事實是真正被查處的貪官很少??梢哉f,利益大而風險小,這也是貪官越來越多的原因。而且即便被抓,其所受的懲罰相對其罪行來說也是很小的,判上幾年徒刑,而其所得不義之財退賠之后剩余的部分也夠他下半輩子生活的了。更何況就算被逮,還有可能被保出來,而由雞來頂缸,如此一來,猴兒的膽量豈不變得越來越大?還能有多少畏懼之心呢?
(作者系江蘇省東海縣雙湖中學教師)
題圖/激起民憤/朱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