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萍
內容提要:布萊恩·瑞德挑戰(zhàn)美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潮流,采用“游牧式”的寫作方法,創(chuàng)作了《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這本具有新現(xiàn)代主義氣息的“單個詩人專題研究”。該書打破了文學批評領域中的追潮流和模式化,以多元和開放的姿態(tài)討論和研究了20世紀詩人哈特·克瑞恩及其作品,值得我們借鑒。
關鍵詞:布萊恩·瑞德哈特·克瑞恩《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
布萊恩·瑞德(Brian M.Reed)是華盛頓大學(西雅圖)英語系教授,其研究領域為英美現(xiàn)、當代文學和20世紀美國詩歌。1988年,他以優(yōu)異的成績進入哈佛大學學習,獲得學士學位后,于1992年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深造。1994年碩士畢業(yè)后,他像眾多的美國詩人一樣又回到自己的國家。2000年,他在斯坦福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從此走上了教學和創(chuàng)作之路。布萊恩·瑞德先后獲得多種學術獎、公開發(fā)表過多篇文章,并編寫出版了書籍?!豆亍た巳鸲鳌粋€值得探究的詩人》(Hart crane:After His Lights)就是由他撰寫,美國亞拉巴馬大學出版社(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于2006年出版發(fā)行的一本新書。該書以全新的視覺探討了美國20世紀詩人哈特·克瑞恩(Hart Crane)的創(chuàng)作生涯,全面、細致地分析、研究了哈特·克瑞恩的詩集《白色樓群》(White Buildings,1926)和他的史詩《橋》(The Bridge,1930)。該書的出版,為眾多研究哈特·克瑞恩的學者以及美國詩歌的愛好者提供了廣泛的信息。筆者在美國西雅圖獲得此書后,迫不及待地讀完了它,書中那通俗易懂的英語,明快生動的敘事,深入淺出的評論辨析,一下子吸引了我,我忍不住要將這本書介紹給從事英美文學研究和教學的中國朋友們。那么,《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到底有什么特色?我們該如何體悟它的學術魅力?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予以簡介。
一、《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的思維創(chuàng)意開放而新穎,選題獨特而富有挑戰(zhàn)性。該書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以倒敘的手法介紹了美國詩人哈特·克瑞恩(1899—1932)的生平和事業(yè)。第二部分通過細讀哈特·克瑞恩的抒情詩和史詩,探討其詩作風格。第三部分則從不同的視覺出發(fā),對哈特·克瑞恩進行了細致的和全面的討論與研究。瑞德認為,盡管哈特·克瑞恩不像T·s艾略特、龐德和羅伯特·弗羅斯特那樣在世界上具有很大的影響,但在美國詩歌界,他被認為是20世紀早期重要詩人之一。即便是在今天,美國詩人分裂為不同的陣營,他仍然被不同流派所承認。他似乎可以被稱為改革派、傳統(tǒng)派以及先鋒派詩人。這些特別的定論,使得對哈特·克瑞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社會現(xiàn)實意義和挑戰(zhàn)性。
在書中,布萊恩·瑞德首先回顧了哈特·克瑞恩短暫的33年人生歲月以及他那不同尋常的結束生命的方式。盡管布萊恩·瑞德花了不少筆墨介紹哈特·克瑞恩的生平,但他認為真正引起他關注克瑞恩的不是他那多彩的生平,而是他的詩歌。通過分析詩集《白色的樓群》和史詩《橋》,瑞德挑戰(zhàn)不同流派對哈特·克瑞恩詩歌的評論,認為哈特·克瑞恩的詩歌寫作是“真正的革命者風格”。盡管“克瑞恩贊賞他那個時代的詩人們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的矛盾心理和雄心壯志,但反對使用自由體、純詩化語言。他模仿19世紀英國前驅A.c.斯溫伯恩(A.c.Swinburne)和G.M.霍普金斯(Gerard Manly Hopkins),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夸張地使用眾聲喧嘩戲劇手法(the wild sound play)和夸張的修辭”。除此以外,瑞德還分析了克瑞恩的寫作習慣,他認為“克瑞恩斷斷續(xù)續(xù)的寫作習慣導致了他詩歌中的語法不規(guī)則,場景和人物行動的不連貫”,“讀哈特·克瑞恩的詩,就像在聽管弦樂的號聲那樣令人振奮,同時也迷失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瑞德將克瑞恩的生平與他的詩作結合起來研究,發(fā)現(xiàn)正是因為哈特·克瑞恩追求自由的個性,他過多的酗酒和醉酒,造成了他詩歌的放縱和不確定性。布萊恩·瑞德選擇具有爭議的詩人及其作品進行研究是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他的這種挑戰(zhàn)使得《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增添了不少魅力。
二、《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的特色在于寫作奔放而細膩、見解獨到但不武斷。布萊恩·瑞德用一種不同尋常的方法討論和研究了哈特·克瑞恩的詩作過程。他采用美國近二十年來并不流行的“單個作者專題研究”的方法,突破了文學、詩歌研究領域趕潮流、重權威的研究傾向?!豆亍た巳鸲鳌粋€值得探究的詩人》全書共分八個章節(jié),每個章節(jié)與前一個章節(jié)緊密相扣,討論層層深入。閱讀此書,你會發(fā)現(xiàn)瑞德對克瑞恩的見解有其獨到之處,或許可以說是對以往有關哈特·克瑞恩的研究在做一定的修改和挑戰(zhàn)。對此,瑞恩的解釋是,文學批評應該是多元的、開放的和多姿多彩的。他在該書的引言部分曾提到,他是在“尋求一種游牧式的寫作方法”,要打破分門別類,拒絕泛泛而談。例如該書的前三章“How American”,“How Queer”,“How Modem”,這些標題是很有歧義的,你可以假設它們的后面是驚嘆號,也可以想象是問號。換句話說,你可以認為克瑞恩的寫作是“典型的美國人的寫作”(How American!),也可以懷疑“怎么會是美國人的寫作”(How A-merican?)。當然,讀過該書的人會發(fā)現(xiàn),詩人哈特·克瑞恩正符合這兩種推測。他創(chuàng)作了具有民族主義風格的史詩《橋》,但卻并不遵循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詩歌特有的慣例;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或許帶有一定的“性”傾向,但卻并不把自己局限于“時代性的性別系統(tǒng)”,像當代作家鞠娜·巴恩斯(Djuna Barnes)或格特魯?shù)隆に固┮?Gertrude Stein)那樣;他可以稱得上是現(xiàn)代主義詩人,但他的詩歌卻更像18世紀威廉·柯林斯(William Collins)和托馬斯·格雷(Thomas Gray)的詩歌,而不屬于龐德(Ezra Pound)的意象派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客觀派。簡言之,通過使用游牧式的研究方法,布萊恩·瑞德不但深入挖掘了詩人哈特·克瑞恩及其作品,同時也凸現(xiàn)出美國當代常用的文學批評方法的局限性(即對作家的民族、性別和時代三個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他同意后結構主義的代表人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和米歇爾·???Michel Foucault)的觀點,認為“作家至上過時”的提法,阻礙而不是發(fā)展了“負責任”的文學批評和文學研究。因此,他在該書最后三章審視了哈特·克瑞恩作為先鋒派詩人的那段歷史(1940年至1950年),同時也展示了羅伯特·克瑞利(Robert Creeley)、查爾斯·奧爾森(Charles Olson)以及20世紀中葉的其他作家們如何推舉哈特·克瑞恩為頹廢派的創(chuàng)始人。《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一書有多種聲音在討論,它在矛盾中展開,在辯論中發(fā)展,在事實中得出結論。正
如布萊恩·瑞德一貫堅持的那樣,文學批評和研究應該是多元和開放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的。
三、《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向我們呈現(xiàn)了對哈特·克瑞恩的詩作進行細致研究的范例。例如在第四章“How to Write a Lyric”中,瑞德通過詳細地探討和分析哈特·克瑞恩詩歌的主題思想、詩歌韻律和句法結構,挖掘了哈特·克瑞恩詩歌中那“‘waste-fulpoetics”。他認為,哈特·克瑞恩詩歌中難以捉摸的句法結構和拐彎抹角的注釋使得他的詩歌放縱不羈(wasteful),難以捉摸。還有,“哈特·克瑞恩大量使用富有情緒張力的語言,伴上男低音的合奏”,“不固定的視覺,變換而模糊的場景”等,所有這些導致了哈特·克瑞恩詩歌中的“wasteful”。在第五章,瑞德進一步細讀了哈特·克瑞恩的長詩《橋》。通過考究和舉證,瑞德指出,“哈特·克瑞恩的詩歌受世界聞名的音樂指揮家厄里斯特·布洛赫(Ernest Bloch)的影響,具有歐洲音樂獨特的風格”。不僅如此,在長詩《橋》中,你可以聽到埃里克·薩迪(Erik Satie)音樂的離奇和幽默,也可以享受到埃德加·瓦茨(Edgar Varese)作品中節(jié)奏和音色的協(xié)調美(organized sound)。還有,讀哈特·瑞德的長詩《橋》,就像在欣賞一幅幅油畫,“《橋》是畫廊、是博物館”,正如“哈特·克瑞恩自己所比喻的那樣,是西斯廷教堂(the Sistine Chapel)”。在最后三章,瑞德通過復制多種對哈特·克瑞恩討論和辯論的聲音,使我們聽到并質疑哈特·克瑞恩的史詩《橋》到底是像新批評的代表人理查德·帕布萊克莫爾(R.P.Blackmur)所說的那樣“極度的混亂”(radical confusion),是“在用自我抒情的方法創(chuàng)作富含文化的史詩”,還是應該像現(xiàn)在新一代的批評家克里斯托弗·尼倫(Christopher Nealon)、邁克爾·特拉斯克(Mi-chael Trask)那樣避開對《橋》的體裁和形式的研究,探討和贊美詩歌中那奇妙的歷史和文化。不管怎樣,瑞德認為對哈特·克瑞恩的研究需要多角度、多渠道和多方位?!豆亍た巳鸲鳌粋€值得探究的詩人》做到了這一點。她掙脫了陳規(guī)舊套的束縛,從梳理和質疑中提出創(chuàng)新的意見。她縱向歷時性的史跡考證,橫向共時性的理論研究。她向我們傳遞了一般專題研究作者無法傳遞的信息,它向我們證明了“作家專題研究”在美國20世紀文學批評中仍有一席之地。即便是在當代文學批評和詩歌研究領域,此書仍然是我們很好的借鑒。瑞德不顧近二十年來文學文化研究的專家們對“作家至上”的抨擊,成功地挑戰(zhàn)了當代美國文學批評所墨守的規(guī)則,為今后文學批評指引了一條開放的路。因此,《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可稱得上是一本跨學科、跨民族、游牧式的(nomadic)、新現(xiàn)代主義的詩人和詩歌研究專著,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好書!《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就像美國西雅圖的“探索公園”(Discovery Park)一樣,讀得越多,你會從中發(fā)現(xiàn)得越多。
最后,我不得不啰嗦幾句。2008年8月至11月,經(jīng)聶珍釗教授的推薦,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查爾斯·伯恩斯坦教授(美國文學院士)的安排下,我有幸在華盛頓大學布萊恩·瑞德的文學課堂里聽課學習。瑞恩的課堂就像他的著作《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一樣開放、多元,充滿著創(chuàng)意。他主張詩歌作品闡釋的多元性和不可終結性,他認為批評只是闡釋、闡釋、再闡釋。他從不打算建構權威的意義,也不希冀獲得最后的結論。他只希望通過對作家和作品的不斷挖掘,引出更多的有待于發(fā)現(xiàn)的東西。對于瑞德和他的《哈特·克瑞恩——一個值得探究的詩人》一書的評價,我想引用蘇珊·舒爾茨(Susan M.Schuhz)的話為本文結束語:“瑞恩的學識淵博,他的批評方法創(chuàng)新,寫作風格明朗流暢?!?/p>
責任編輯:蘇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