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短房
“登山意味著在野地里艱難前進,自己帶著最低限度的裝備,依靠自己或登山同伴的力量”。曾首創(chuàng)一人登上世界全部8000米以上高峰奇跡的意大利人萊茵·霍爾特梅斯如此理解登峰運動。然而現在,在商業(yè)大潮面前,登峰運動本身的真諦卻在遭遇“污染”。
今年5月,僅具有5600米登山經驗、按慣例根本不應獲批攀登珠峰的江蘇富豪吳文洪遇難,引起人們對這種“金錢登峰”的關注和質疑。這樣不該攀登而攀登所產生的悲劇,近來在世界各地都會發(fā)生多起。被稱為“登峰姐妹運動”的極地探險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商業(yè)化一幕:原本需要幾個月甚至半年的極地探險,在上世紀80年代變成只消一張高價機票就可完成的“留念式探險”,當1979年11月28日,新西蘭航空公司的南極觀光飛機機毀人亡,并導致這項“商業(yè)極地探險”擱淺幾十年時,輿論曾感慨,金錢的征服終究不是真正的挑戰(zhàn)自然,挑戰(zhàn)極限,登峰運動何嘗不也是如此?
霍爾特梅斯納感慨道,如今登珠穆朗瑪峰變得“比什么都容易”:無論南坡還是北坡,大本營都已儼然一座商業(yè)化的集鎮(zhèn),汽車甚至飛機都可直接抵達,而在當年,哪怕攀登4700多米的勃朗峰,為了將物資背上大本營,登山者就得忙上1個多月。現在,從大本營到峰頂,登峰者攀登的每一步都在電子地圖上標定,專業(yè)化的向導、精密的GPS定位儀和無所不在的海事電話,還會隨時修正你的路線。而在當年,登山者不可能、也不屑走前人走過的路,總會不斷探索新路。
如今,當登峰圣地尼泊爾為了商業(yè)目的將登峰限額擴大4倍、費用下降50%;當有錢的登峰者可以不用自己背物資,不用自己探路和修建前進營地;當原本遠離人群的極限運動,日益變成閃光燈下的運動秀,對于真正的登峰愛好者而言,這項運動已經“變質”了!因為無需艱苦的鍛煉,無需意志力的較量,無需挑戰(zhàn)大自然和未可知的世界,無需循序漸進積累經驗——你只需有錢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