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洛杉磯時報》6月18日文章,原題:北京的韓國店主關(guān)門停業(yè) 李載學(xué)惆悵地回憶起好朋友跟中國說拜拜的那個夜晚。那有些像是國際經(jīng)濟低迷的受害者“最后的晚餐”。如今,這種凄涼的告別儀式仍在中國的韓國人社區(qū)不斷上演。
幾個月來,李默默地看著朋友在北京望京地區(qū)的餐館走向倒閉。顧客不見了,賬單越積越多。接著有一天,朋友打來電話說:完了,要卷鋪蓋回家了。李回憶起他們最近的相聚:“我們喝了燒酒……朋友不想離開中國。但他沒辦法,因為待不下去了?!?/p>
對那些生活在國外的韓國人來說,韓元暴跌使得原先寬裕的海外生活變成了虧錢的冒險。在2008年3月金融危機襲來之前,130韓元可兌換1元人民幣。一年后幾乎翻了一倍,230韓元才能兌換1元人民幣,近來韓元匯率才有所走強,達到180韓元兌換1元人民幣。
那些選擇到北京留學(xué)的韓國人,主要是看中那里較低的學(xué)費和生活費及優(yōu)質(zhì)學(xué)校,而韓元貶值意味著留學(xué)成本大大增加。其他一切東西,從房租到用來做韓國泡菜的大白菜幾乎都漲價了。于是,成千上萬韓國人陸續(xù)離開中國。自去年秋天以來,北京望京地區(qū)7萬韓國人中已有2.5萬回國。在上海,去年1月以來10萬韓國人中已有1/5離開。
受韓元貶值打擊最嚴重的是那些面向韓國人的(在華)韓國小企業(yè)。這造成了痛苦的多米諾骨牌效應(yīng):先是學(xué)生和工人離開,接著是靠這些群體贏利的企業(yè)。像望京這樣的曾經(jīng)熱熱鬧鬧的零售商業(yè)區(qū),如今冷冷清清,到處都掛出“出租”和“停業(yè)”牌子。韓國人開的卡拉OK廳也空蕩蕩。昔日24小時開放的臺球房如今到夜里12點就關(guān)門了。曾經(jīng)每天拉韓國婦女到菜場的出租車如今都停放著。有錢人家也不再雇女傭了。
北京的一些韓國人顯得有點沮喪。金孝珍2007年跟丈夫一起在望京開了一家韓國餐館。她說:“我們那么努力在這里留下印記——看著它被抹去讓人難受。”金的經(jīng)歷在韓國小企業(yè)家中具有代表性。她幾年前來時,望京一片繁榮。韓國人曾占到餐館顧客的70%,每天晚上就餐高峰時都要排隊等候。然而到去年11月,生意一落千丈。為此,他們改變了策略,轉(zhuǎn)向中國顧客。如今70%的客人都是中國人。
餐館老板李說,他比以前更努力了,但日子不那么有趣。他現(xiàn)在喝不起美國威士忌,改喝便宜的韓國燒酒,以前常做足底按摩,現(xiàn)在也不做了,“按摩屬于奢侈,沒有也能活下去。但沒雞蛋、蔬菜或醬湯,就活不下去了。”李已在北京待了15年,經(jīng)歷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他認為這次更糟,“那時候,沒多少韓國人感到刺痛。”▲(作者約翰·格里奧納,汪析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