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華 任 先
摘 要:本文通過對千古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品析鑒賞,總結了蘇軾剛正不阿、積極入世同時又超越世俗、曠遠宏達的士大夫精神及其在題材、風格、語言等方面對詞所做的不朽貢獻。
關鍵詞: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士大夫精神 歷史貢獻
在我國豐富珍貴的文學藝術寶庫中,古典詞是其中一只獨放異彩的金匣。不太過分地說,如果宋詞是金匣里最耀眼的皇冠,蘇軾的詞也許就堪稱這頂皇冠里最璀璨的明珠。
詩僧參寥在《東坡先生挽詞》中寫到:“峨冠正笏立談叢,凜凜群驚國士風。卻戴葛巾從杖履,直將和氣接兒童?!绷攘葦倒P,卻精確地概括了蘇軾一生的人格精神。一方面,作為承擔興天下之重任的士大夫成員,蘇軾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他剛正不阿,獨立不屈,積極入世,恪守信念;另一方面,士大夫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與心靈境界的人格理想同時也在蘇軾心中得以完美保存。而蘇軾之所以被后來那些在復雜的政治斗爭和權利傾軋中走得孤獨艱辛的文人所尊為典范,是因為蘇軾面對這相對而立的精神追求,卻能夠將其巧妙融為一體,成功解決進取與退隱、入世與出世、社會與個人這些歷來在士大夫心中糾結不清的矛盾。毫無疑問,這種情懷對蘇軾的文學作品亦有著深刻的影響。
蘇軾在詩歌、散文、詞創(chuàng)作等領域都有非凡的成就。就詞而言,蘇軾在整個詞史上都有著特殊的地位。晚唐五代到北宋中葉,詞始終被視為一種風流小曲、末道小技,寫的不過是些兒女情長、悲愁離合,風格也只是單調的纖巧柔媚、纏綿悱惻。自蘇軾始,詞的題材、風格,到意境、表現手法都得到了極大的拓展。正如王灼在《碧雞漫志》中寫到的:詞到了蘇軾,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從題材來看,蘇軾的詞既有傳統(tǒng)的內容,又有通常只在詩里出現的題材。而最能反映蘇軾在詞題材上的開拓成就的有兩類:一是抒寫自己的理想與抱負,慷慨激昂、豪邁進取,如《江城子·密州出獵》;二是抒發(fā)自己在面對自然、感懷今昔時所得到的富于哲理的人生感受,高逸曠達、灑脫不羈,如《念奴嬌·赤壁懷古》。從風格上看,蘇軾詞的風格與其詞的題材一樣都具有豐富多彩的特點,但需要特別一提的是,蘇軾有意識地去追求并開創(chuàng)了一種與詩相通的、雄壯豪邁又開闊高朗的藝術風格。從語言上看,蘇軾“以詩為詞”,為詞的表現爭取了更大的自由,將詩語、文語、口語都熔鑄在詞的體式中,具有搖曳變化、舒卷伸縮的新穎效果。以上所說的蘇軾在詞的整個發(fā)展歷史中的特殊貢獻,都可以在其豪放詞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略見一斑。
《念奴嬌·赤壁懷古》作于神宗元封五年即一零八二年七月。由于受到“烏臺詩案”的壓迫,蘇軾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盡管生命得以保全,精神卻因這場卑鄙的文字獄受到嚴重打擊。被貶期間,蘇軾自號東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莊及佛禪中尋求解脫,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正是作于蘇軾游于黃風城外的赤壁磯。
《念奴嬌·赤壁懷古》全文如下: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全詞分為上下兩闕,從謀篇布局上來看,作者采用的是一種較常用的先景后情,先虛后實的方法。自起筆始,作家便氣度不凡。時間上跨越古今,空間上地跨千里,把奔騰萬里、氣勢磅礴的大江之水和卓而不凡的歷史名人聯系起來,營造了一個廣闊悠遠的背景畫面。接下來“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點出作家所處的位置以及在這里遙想到的主人公——時代俊杰周瑜?!皝y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边@一句集中描寫了赤壁雄奇壯闊的景象: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云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從不同角度不同感覺濃墨重彩的刻畫描寫,營造一個有似萬馬奔騰、電閃雷鳴的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開闊、精神振奮。上闋氣勢突兀、雄風乍起,內蘊慷慨縱橫之氣,用廣闊的空間和無垠的時間以及歷歷如繪的生動描寫,渲染出一種豪壯、奔騰的藝術氛圍,開拓了宏大的藝術境界,聲色俱厲,動人心魄,似有千鈞之力。
下闋以“遙想”二字自然轉承。作者睹物懷人,集中筆力刻畫了風流倜儻又有著大將之風的英雄人物周瑜。史載當曹操北平袁紹,南卷荊襄,欲投鞭斷江,會獵東吳之不可一世之際,年僅二十有余的周瑜,力克降議,率孫劉聯軍,迎戰(zhàn)赤壁,借火攻以寡勝眾,一戰(zhàn)而三國鼎足勢成。從此英雄豪杰,路人皆知?!斑b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边@一句常為后人津津樂道的有兩處:一是此處語序實際應為“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fā),小喬初嫁了。”二為小喬嫁給周瑜十年之后,赤壁之戰(zhàn)才進行。而這兩點卻正是作家的生花妙筆。自古美人配英雄,“小喬”看似突兀的出場,卻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周瑜的年輕有為、意氣豐發(fā)。除了韻律上的需要以外,語序的安排更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同時,這一句也體現出以上所說的蘇軾在詞的語言上所作出的貢獻。在好發(fā)議論、道學味濃重的宋代,蘇軾卻唱出“小喬出嫁了”這樣新鮮活潑的口語詞,表現出不一樣的新意?!坝鹕染]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边@一句不禁讓人拍案叫絕。作家寥寥十三個字,將一場驚天動地、血肉橫飛的惡戰(zhàn)婉轉輕松道出,不著痕跡,卻同時以此為襯,把周瑜在這次戰(zhàn)事中的胸有成竹、指揮若定、雄才韜略的大將風度刻畫得淋漓盡致。下闋四句,兩句懷古,兩句傷今。傷今之筆,又不同于其他傷今之——或悲憤激昂,或沮喪灰暗,而是一種從宏大的時空意識中尋求超越的博大情懷?!肮蕠裼?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反躬自嘲的概嘆,內心卻蘊涵壯心不已的豪氣,縱使深沉,縱使痛切,卻并沒有心酸。“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币痪洹叭松鐗簟?體現出蘇軾受佛禪影響的人生感受。李澤厚指出:“蘇一生并未退隱,也從未真正‘歸田,但他通過詩文所表達出來的那種人生空漠之感,卻比前人任何口頭上或事實上的‘退隱、‘歸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的確如此,蘇軾從老莊哲學、佛禪玄理中追求對于人生痛苦和無奈的超越和解脫,他把老莊哲學從無限時間與空間的立場看待人生的苦難與歡樂及世間是非的觀照方法,與禪宗“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順乎自然的生活態(tài)度結合起來,尋求個人心靈的平靜,但這種心理事實上卻又蘊藏這比一般悲哀更深沉的情感。然而無論如何,它都表現出在更為高遠的立場觀照社會與人生、處理個人不幸遭遇的曠遠和宏達的情懷。這一首詞中,士大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在對英雄豪杰的深切緬懷里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現,而最后兩句作家離開自己意想中的古代戰(zhàn)場,回到現實生活,觀照自身的時候,又表現出一種出世、超越的情懷。
總之,從蘇軾這首千古傳唱的歷史名作里,我們可以窺探到這位偉大的文學家留給世人的無窮的精神財富以及他為詞的發(fā)展以至整個文學史的發(fā)展所作出的巨大貢獻,這也造就了他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
參考文獻:
[1]章培恒,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2]段永強.佛禪意趣與蘇軾詞風[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4,(2).
[3]單長江.蘇詞藝術風格的多樣化[J].咸寧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1).
(薛華,任先 長沙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410018)
現代語文(學術綜合) 200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