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麗
毛氏宗祠敦本堂的兩柱上,極為古樸的白底黑字隸書聯(lián)曰:“太極所生歷鐘瑞氣,華胄出后定有達人”。此聯(lián)意思是:天地萬物聚集生成了吉祥之氣,毛太華的后世子孫中必定會出能人。毛太華,被韶山毛家奉為始祖。元末,朱元璋與陳友諒爭奪天下之時,毛太華為避禍亂由江西吉水縣遷至云南瀾滄衛(wèi),明朝建立后,毛太華應召參軍,因為立了軍功,受到嘉獎,賜封為“武德將軍”。后來奉調(diào)帶著兒子清一、清四遷入到湖南湘鄉(xiāng)。在湘鄉(xiāng)住了10余年后去世。清一、清四兩兄弟再遷居到韶山東茅塘等地。對于毛太華其人,韶山毛家極為尊崇。《毛氏族譜》有一記載提到他是一位不求聞達的“隱”君子,他的不畏艱險、刻苦耐勞、建功立業(yè)為后世樹立了榜樣,并逐漸形成世代相傳的族風?!疤珮O所生歷鐘瑞氣,華胄出后定有達人”,這幅對聯(lián)可以說是毛氏家族光輝歷史和信仰的概括。
同時,在古人眼中,“靈瑞”“天潢貴胄”都是吉祥之語,而該對聯(lián)恰好使用了“瑞氣”、“華胄”這樣的詞語,由此體現(xiàn)了毛氏族人內(nèi)心深深的驕傲和自信。透過宗祠內(nèi)諸多的小對聯(lián),我們更可以具體了解到毛氏家族光榮的歷史是不斷累積的,也可以體會到韶山毛氏族人的信仰和追求——追宗敬祖、光炳祖業(yè)的儒家思想以及踏實肯干、對人生有確定目標并執(zhí)著追求的人生態(tài)度。
韶山毛家現(xiàn)有三個宗祠: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毛鑒公祠,修建于清乾隆、光緒年間。毛氏家族三個宗祠無一例外的,都多次強調(diào)“注經(jīng)世業(yè),捧檄家聲”、“聲馳捧檄,緒衍傳經(jīng)”。注經(jīng)世業(yè)、緒衍傳經(jīng),典出大、小毛公。西漢初年,傳授《詩經(jīng)》學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個學派:齊詩、魯詩、韓詩、毛詩(前二者取國名,后二者取姓氏)。毛詩得益于毛亨、毛萇師徒,也就是我們說的大、小毛公。
毛亨是什么人呢?圣人孔子門徒三千,親傳弟子子夏是其中有名的七十二賢人之一,子夏傳曾申,曾申又傳李克,李克傳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荀卿,荀卿傳毛亨,傳承脈絡非常清晰。作為稷下祭酒大儒茍卿的親傳弟子,毛亨名聲顯赫。我們知道,傳說孔子曾經(jīng)刪定了《詩經(jīng)》,隨著弟子的傳承,《詩經(jīng)》也代代流傳。不料到了始皇三十四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毛亨身處風口浪尖。不知何時大禍臨頭的毛亨匆匆舉家逃亡。既然是出逃,不可能攜帶大包小裹,尤其是隨時可能引來殺身之禍的書籍更是只能丟棄。毛亨一家一路北上,最后來到荒僻的武垣縣北部隱居起來,即便如此,以免風聲外泄,學術還是不敢做了。一直到漢惠帝撤銷“挾書律”,隱居多年已垂垂老矣的毛亨才敢將熟記于心的《詩經(jīng)》整理并加以研究,作成了《毛詩故訓傳》,隨后傳授給了毛萇。
不久毛亨死了,長年耳濡目染、得到毛亨親傳的毛萇比他的師父要幸運得多,此時的王朝尊崇儒學,學術氛圍濃厚,河間王劉德崇尚學術,聽說有這么一位能夠誦經(jīng)解義的賢士毛萇,他大喜過望,不但親自接見毛萇,還封他為博士,并專門在都城樂城東面(今泊頭西嚴鋪)建造日華宮,在北面君子館(今河間市君子館村)建造招賢館,請毛萇于此講經(jīng),傳授弟子。一時間,毛詩學興起,然而盡管毛詩學聲名遠播,此時卻只是民間學派,齊、魯、韓三家的注詩才是官方承認的學派。真正在正史上占據(jù)重要地位是東漢以后。東漢以后,毛詩學日漸興盛,并被官方承認;另三家則逐漸衰落,到南宋,已完全失傳。
今天我們看到的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正是毛亨、毛萇的傳本。換句話說,大、小毛公對儒家必讀書本《詩經(jīng)》的注解,教育影響著后代文人志士和普通民眾。這種榮耀千古難見,大、小毛公也稱得上曠世奇才了。韶山毛氏自稱為大、小毛公之后,據(jù)乾隆二年《毛氏族譜》記載:“吾姓系周姬文王弟伯鄭之后,世為周卿,因國為氏。自毛亨、毛萇注詩訓詁,西河遺派,固深且遠矣?!崩硭斎?,由于和“圣學”有著深厚的淵源,毛氏家族相較其他普通家族而言,也就更加崇奉以“四書五經(jīng)”為代表的儒家經(jīng)典了;毛亨、毛萇治學嚴謹、傳播學術的精神也成了他們彌足珍貴的遺產(chǎn)。
捧檄家聲、聲馳捧檄,典出毛義。東漢人毛義,家里貧窮,卻以孝順母親聞名。一天,南陽太守張奉慕名前往他家拜訪,卻正好遇到朝廷委任毛義做安陽縣令的文書送到,毛義歡天喜地捧著文書去向母親報喜,母親見了也十分高興。而一旁的張奉看到這個場景,心里很瞧不起他,后悔不該來,便馬上告辭而去。誰想后來毛義在母親逝世后立即辭官還鄉(xiāng)。之后,毛義又幾次被推薦做官,朝廷派車接他去赴任,他都堅決辭去。張奉得知后感嘆地說:“賢者深不可測,當年毛義喜動于色,捧檄向母報喜,是為使母高興,他屈尊就任也是為了孝親啊!”后來漢章帝下詔書褒獎毛義,稱贊他的賢孝,并賜谷千斛。以“捧檄家聲”、“聲馳捧檄”為聯(lián),可見毛氏對“孝”的重視,“孝”是儒家教義中的重要部分,所以同樣體現(xiàn)了他們對儒家經(jīng)典的崇奉。
然而,“注經(jīng)世業(yè),捧檄家聲”,“聲馳捧檄,緒衍傳經(jīng)”表達的含義并沒有止于這兩個典故?!皾h、晉、唐、宋迄明,莫不代有偉人,光炳青史。考其根源,歷歷可據(jù),承其年代,派衍如珠之串,如蟬之聯(lián),不惟震驚一時,實足赫耀千古矣!”毛氏家族輩有人才出,文才有毛滂、毛松、毛奇齡等人,武將上追毛遂,下至毛休、毛太華等人。他們都是“注經(jīng)世業(yè),捧檄家聲”,“聲馳捧檄,緒衍傳經(jīng)”光榮事業(yè)的杰出代表。
也正因為家族多次名聲鵲起,毛氏族人充分認識到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韶靈”“毓秀”平列在毛氏宗祠大門牌坊正中,毛氏宗祠祠內(nèi),二進中廳又掛有巨匾“聰聽彝訓”。彝訓是指尊長對后輩訓導、教誨的話,典出周文王。《尚書·酒誥》“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惟日我民迪小子惟土物愛,厥心臧,聰聽祖考之彝訓。”
對祖先的崇敬、對家族光榮歷史的回顧,其現(xiàn)實目的在于向族人和后世子孫傳達家族奮發(fā)向上,追求功業(yè),有所作為的積極人生態(tài)度,并希冀著家族延續(xù)著這種光耀。“太極所生歷鐘瑞氣,華胄出后必有達人”,毛氏家族對后人的希望是如此殷切,他們相信后世子孫中必定有“達人”誕生。
歷史恰好應驗如此,毛澤東成為了毛氏家族引以為傲的“達人”。文才武將的家族歷史鼓舞著他,他成為家族歷史乃至中國歷史上百年難得一見的文武奇才。家族歷史中對理想的堅定追求,對意氣風發(fā)人生的美好愿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他一生歷經(jīng)磨難,命運坎坷,卻始終積極樂觀,決不言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