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 陳
已丑春節(jié)初一、二,榕城細雨霏霏,氣候寒冷,獨處于書屋,任思緒放飛,信手記下。
之一:牽掛是一種責任,牽掛是一種幸福。沒有牽掛的生活是孤寂的生活,沒有牽掛的日子是蒼白的日子。人性的偉大在于他知道牽掛。有一個剛結婚的男子這樣感慨地說,自打結婚之后,心中多了一份牽掛,自打有了孩子之后,牽掛之心愈發(fā)強烈,更知道母親曾經的付出。
愛是如何產生的,愛其實就是彼此間的牽掛。牽掛像一條愛的絲帶,讓彼此感受,彼此溫馨。
之二:參加一位朋友孩子的婚禮。儀式上,新娘的父親動情地對女兒說:“人生向往美好,但不追求完美”。這話富有哲理。美好的東西可能并不完美,完美的東西可能并不美好。美好是發(fā)自于心的一種感覺。向往美好,需要包容。你只有包容維納斯的斷臂,你才能欣賞到維納斯的美麗;假如你追求維納斯的完美,那么,你可能就欣賞不到維納斯的美好形象。從這個意義上說。維納斯并不完美但是美好。
人生的道路上,缺憾將伴隨始終,我們不因為有了這些缺憾而遺憾。
之三:有所為,有所不為。“為”與“不為”因目的的實現(xiàn)而確定?!安粸椤逼鋵嵰彩且环N“為”。做到“不為”往往比“為”更需要膽識和水平?!安粸椤币矣谏釛墶!安粸椤币朴谏釛?,不至于該“為”的而不為,不該“為”的而“為”之。
之四:誰能夠在別人沒有意識到商機時,就已經把握商機并開始長袖善舞,并在別人沒有意識到危機時就已經捕捉危機并且逃離危機,誰就是勝者。
發(fā)現(xiàn)商機,是個智者,而發(fā)現(xiàn)危機,能夠堅決地退出,那是一個智者加勇者。危機的前夜,呈現(xiàn)的往往是繁榮,在繁榮中退出總會有不舍。只有舍棄不舍,才能讓財富不至于貶值。
當誰都看好這個商機時,往往意味著風險的來臨。
不去分享夕陽到來的那杯羹。
之五:我們常說,思想決定行動,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認識的高度決定行動的力度。反之,行動的力度也檢驗著你的認識程度,不去做,坐而論道,思想成不了行動的先導,也檢驗不了思想認識的深度與廣度。
之六:一位石匠,找來一塊上好的石料,非常虔誠地雕刻著一尊佛像。佛像成了,石匠把他放在恰當的位置,畢恭畢敬地供奉著。在石匠的心中。那已經不是一塊石料,而是一尊佛像。制度也是這樣,只有虔誠之心才能制定出一個好制度,只有虔誠之心才能執(zhí)行好制度。
之七:西方有則寓言:一個驢子背了個圣像,路上的人見了,都要對它頂禮膜拜,驢子就自以為了不起,它不知道人們朝拜的不是它,而是圣像。作為手中握有一定權力的人應當清醒地認識到。權力就如同驢子身上背的圣像,有些人對你頂禮膜拜,其實頂禮膜拜的是你手中的權力。有的人對你可能極盡恭維之詞,其實恭維的也不是你,而是你手中的權力。一旦你手中沒有了權力,他就可能遠離你。
以權力換取的尊敬伴隨著權力的消失而消失。以品格贏得的尊敬將永久地留在人們的心目中,并被人引以為楷模。
之八:一個人最難把握的是“度”。把握好度,最為重要的是頭腦中要有“度”的意識。從書法的角度說,好的草書作品與率性涂鴉有著質的區(qū)別。率性涂鴉,無度可言。毫無藝術價值。草書看似無度,其實是把度運用到極致。一幅好的草書作品,是線條、章法、用墨的完美組合,那靈動的線條,是對漢字筆劃的高度濃縮,是不失法度的簡約。
猶太人有一句名言:“納稅天經地義,避稅合理合法”?!敖^不漏稅”是猶太人的經商格言,體現(xiàn)了他們強烈的納稅意識。他們認為“納稅是和國家訂立的神圣契約”,“無論發(fā)生什么問題,我們都要履行契約。偷稅、漏稅、逃稅是無法原諒的”,但是,他們也在長期的商場歷練中總結出了一套合法避稅的辦法,“讓避稅行為發(fā)生在國家稅收法律法規(guī)許可的限度內,做到合理合法?!庇巫哂谔旖浀亓x與合理合法之間,那就是對“度”的把握??刂坪眠吔?,守得住底線,讓自己在法律的框架內生活。在法律許可下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