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國學,怎樣看待國學熱,如何促進國學的健康發(fā)展等等,是中國社會轉(zhuǎn)型期文化傳承中無以回避的熱門話題。
詐詐?;5摹皣鴮W”
王乾榮(北京)
所謂“國學熱”是一種虛熱。在這“虛熱”中談論“國學”,咱就“虛談”。
國者,國家之謂也。以國家定君主,則為“國王”;以國家定語言,則為“國語”;以國家定歌曲,則為國歌;以國家定杰出人物,則為“國士”;以國家定一流棋手,則為“國手”;以國家定美女,則為“國色”;以國家定盜賊。則為“國賊”,諸如此類,凡一國之某事某物某人,稱得上“國家級”者。便可冠之以“國”字。這些“說法”的內(nèi)涵。隨時代的發(fā)展而有所變化。比如,“國手”原指一流棋手,后泛指各種技藝之拔尖者,馬琳就被人們稱之為“乒乓球國手”。
“國學”又是個什么玩意兒呢?這個偏正結(jié)構的名詞,新近幾年雖然常掛在一些摩登人士口頭,一般詞典里卻找它不著。按常識推理,且將它理解為“中國獨特的頂級學問”吧?!爸袊毺亍钡臇|西多了去了,卻并非皆是學問;“學問”五花八門,也并不都能上升到“頂級”。那么,“中國獨特的頂級學問”又是些什么學問呢?我想無非是關于中國歷朝歷代文學、歷史、哲學,還有語言等方面系統(tǒng)的專門的知識吧。這里的文學,指中國古代文學;歷史,指中國古代歷史;哲學,指中國古代哲學;語言,當指古代漢語。五四學人提出“整理國故”。“整理”的大約就是這些方面的東西。故,就是“從前的”,甚至“固有的”。
如果說。被“整理”出的“國故”中的精華,就是國學,那么國故中的糟粕,便不屬于國學。不人流,何以學?可是,那精華和糟粕,是挺不容易辨析明白的。學問家甲認為精華的,學問家乙卻視為糟粕,相反亦是——這是常有之事。在“精糟混沌”之間的“國故”,算不算國學,古學問家尚難定論,所以當下掀起的所謂“國學熱”與國學是否沾邊也未可知,咱們且稀里糊涂地胡亂叫著吧。
國學要不要“熱”呢?整理古籍,研究學問,向來需要冷靜,最怕發(fā)熱。這原是極少數(shù)耐得住寂寞。板凳愿坐十年冷的頂尖學人的苦差事,不是凡夫俗子瞎湊熱鬧搞“大呼隆”的狂歡和娛樂。別說國學,干任何事,一旦不循規(guī)律地“熱”了起來,必定不是好兆頭,也帶不來好結(jié)果。比如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不遵循客觀規(guī)律,卻要“一天等于二十年”,接著必定是大蕭條。大衰退。做學問是絕對的慢功夫,反倒是可以大“熱”特“熱”的嗎?!
所謂“國學”,卻是真的熱而鬧了起來。
有眾多的高等學府,頻頻辦起什么企業(yè)老板成功人士的“國學班”,廣告漫天飛舞,學費動輒數(shù)萬,倒蠻像舊時叫賣大力丸的在鬧市口聲嘶力竭的表演。不同之處只在于大學以堂皇高雅的“學問”招徠。走江湖的打著玄乎神奇的招牌,都有唬人的氣息。賣大力丸,自是低層游民謀生的一種手段,不去說他了?!皩W問”用地攤手法推銷。卻是主其事者把“國學”當成了斂財之術,或者將撈錢變成了“國學”的把戲。他們只會見錢眼開,令財源滾滾而來,哪管國將不國,學將不學!北京大學“董事長國學文化班”的廣告,居然把《心經(jīng)》《金剛經(jīng)》等舶自印度的佛經(jīng)冒充“國學”,競騙得摩登大款紛紛解囊。便頗有趁“熱”打劫之嫌。或日,辦國學講堂是為了讓傳統(tǒng)文化道德與市場經(jīng)濟理念有機融合??墒?。眼見鍍了“國學”之金的大老板披著“儒商”的迷人外衣造假、欺人的花招,卻總是使人惶恐不安。
有大學教授在覆蓋面極廣的現(xiàn)代媒體上,以古代歷史和文學當教材,給咱們上“國學”課了。教授為了把曹操捧成“可愛的奸雄”,即說:“曹操的奸詐、狡猾、殘忍、暴虐,都表現(xiàn)得從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誠而坦率。這實在是一種‘大氣?!┐笥⑿勰鼙旧?,是真名士自風流。從這個角度看,曹操是英雄,而且是大英雄。”原來“國學”是叫人把“奸詐、狡猾、殘忍、暴虐”當成“大氣”當成“真誠”的“英雄本色”且須“從容不迫,落落大方”地去實踐的。當今之世可真不缺這種“可愛的奸雄”!他們不奸,何以從國庫里,從老百姓的飯碗中掘得“第一桶金”?他們不“雄”,怎能人五人六地高居權位欺壓百姓!時勢造英雄嘛。你不是曹操那樣的英雄,那是你窩囊,沒本事,就惡補“國學”,麻利兒奮起實踐吧。
有大學教授在同樣媒體上。給咱們普及孔圣人的學問了,雖然沒有明著打“國學”旗號,點評的卻是國學經(jīng)典《論語》,把“國學”一下子攪“熱”得一塌糊涂。教授也跟著成了明星??鬃颖臼莻€憂天憂地憂國憂民的做學問之人。可在摩登教授看來,記錄孔子言行的經(jīng)典,“說白了,就是教給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就這么決絕!可實際上,教授眼中的快樂,哪是孔子的快樂?孔子至少看見那個為避“苛政”而甘愿以虎為伴的村婦,就快樂不起來。教授卻說,咱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靈太少”,她告訴我們“幸福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是的,當今之世,外面世界看多了太刺激。有人長袖善舞,上下其手,一夜之間即可將億萬民脂民膏吸入自家腹中:有人為其吶喊掩護,說這乃是改革之必然過程和代價……無數(shù)驚天腐敗和不公,多敗壞人興致呀!情緒壞到一定程度難免生怨,快活不起來。教授是堅決反對抱怨的,她說:“我們常常聽到有人抱怨社會不公。抱怨處世艱難。其實,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反躬自省?!痹瓉怼皣鴮W”是教咱們?nèi)绾伍]上眼睛過“幸福日子”的學問。沒有快樂也萬勿抱怨,抱怨給誰聽呢?
“國學”甚至“熱”到幼稚園去了。教娃娃念幾句《三字經(jīng)》《千字文》《弟子規(guī)》,略略增廣見識,實乃玩玩而已,也拉上“國學”大旗,令人覺得國學已不是學問,而是任人戲耍的小玩意。從小灌輸了君臣父子的那一套,不光好玩,還有些可怕了。政府提倡,名人導演,穿上稀奇古怪的服裝,大張旗鼓地祭奠什么古圣人,好像也是“國學熱”的副產(chǎn)品。熱度不夠,形式來湊,即使不熱,也總要讓它看起來熱鬧非凡呀。
唉,國學,鋪天蓋地的“國學”!
真的國學,讓學問家孜孜砣砣去弄。學校里開一些中國古代的文史哲課。學習、繼承、借鑒、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嘛,也是搞現(xiàn)代化,甚至搞改革開放的題中應有之義。如今大鬧特鬧什么“國學熱”,我看起勁者多半是頭腦發(fā)昏,少半則別有用心。我就懷疑所謂的“國學熱”是一幫對國故知之甚少、心癢難揉而不甘寂寞的時髦人士制造出來的一波“聲勢”,有的以“當代大儒”和“國學大師”自居,津津樂道“泛儒化”和“泛國學化”。實則嘩眾取寵。
說到“國學家”,在當今基本上是一個虛無學銜。國學何其精深,其涉及面又多么寬廣。我就斗膽判定,中國至今還真沒有幾人堪稱“國學家”的。研究十三經(jīng)的,或許是個經(jīng)學家。研究古典文學的,或許是個文學史家。研究古代漢語的,或許是個古漢語專家。研究小學的,或許是個訓詁、音韻學家。研究三寸金蓮的,難登大雅之堂,最多算一個民俗學家。誰能說“我是一個無所不通的國學家”?“通人”雅號,與“萬金油”沒有多大區(qū)別。
說起“通”來,笑話多了。有人把凡會說漢語,最好能說一兩句“蓋了帽了”之類的市井俚語,稍稍了解一點中國情形的外國人,都叫做“中國通”。比如“大山”,就是留學中國,在電視劇中演過一個中國小伙子的加拿大青年馬克·羅斯韋爾,他就是漢語學得好。漢話說得比不少中國人標準而已,“中國通”這個稱號,他擔得起嗎?對于中國,他離一個“通”字,尚差十萬八千里呢!有人把研究中國某一方面問題或?qū)W問的洋人尊稱為“漢學家”——這也是名不副實的。外國人眼里的“漢學”。即是咱們所謂的“國學”,誰能擔得起這個籠統(tǒng)的“家”的稱號?研究屈原宋玉,最多算“楚辭專家”;研究中國內(nèi)政,最多稱為“中國問題專家”。漢學家?美得你!
我的意思是,國學、古學也好,西學、今學也罷,該咋學,還咋學。君不見。臺灣地區(qū)學生從小學到大學,都要閱讀甚至背誦大量中國古典作品,包括四書五經(jīng)里的很多文章。你說這些經(jīng)典屬于“國學”,或是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行。人家一直那么實實在在地做著,也沒詐詐?;5貋y提什么口號,妄掀什么熱潮,甚至把“國學”搬到大眾傳媒上去糊弄人。搞這些華而不實的東西。有什么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