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琛
朱熹,字元晦、號晦翁,婺源人(今江西徽州婺源),宋朝著名的理學大師,著名的學者、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生于1130年,其父朱松,字喬年,第進士,歷任司勛理吏部郎。奸臣秦檜決策與金虜議和,朱松率朝廷忠剛朝臣向皇上奏章:“檜降金虜,議和失地,亡國之計,皇上要明察其陰謀,振作朝綱,啟用忠臣良將,方可平定金虜?!鼻貦u大怒,誣陷朱松:“膽大妄為,無視皇上,擾亂朝綱。”松遂被貶職,降職任饒州知縣,朱松滿腹憂憤,對朱熹教諭:“要忠貞為國,痛恨奸檜,平定金虜,光復大宋”。松未上任就氣憤身亡。
朱熹年幼時,聰穎超人,剛學會說話,其父朱松指天上叫朱熹看,說:“天也!”朱熹問道:“天之何物?”朱松看著朱熹與一群孩子在沙土上玩沙,朱熹在沙上端坐,用手指畫沙,畫出八卦,眾人驚喜:“此乃神童,已知天下?!敝祆涫藲q時登貢于鄉(xiāng),宋高宗紹興十八年(1148年)第進士,雖朝廷召人仕,十多年時間從政,他公正不阿,品德高尚,學識淵博,擔任過宋朝理宗皇帝待侍兼侍講,一生著書、講學達四十余載,他年輕時代先后拜經學大師胡憲、劉勉之等人為師,高宗時,朱熹考進士,被任命為泉州同安主薄,就在縣里選了一批青年弟子,對他們傳授理學。繼承孔子、孟子等前賢學說,成為南宋的“理學大師”。他的理論成為中國專制社會后期的統(tǒng)治思想,產生重大和深遠的影響。朱熹的主要著作有《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啟蒙》、《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等一大批經典著作。朱熹卒于1200年,宋朝皇帝追贈他為中大夫,寶饃閣直學士。
朱松上章揭秦檜,奸相陷害卒悲憤
南宋秦檜劣跡昭著、投靠金虜,貪污受賄,陷害忠臣良將,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民族英雄岳飛。他在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與宋徽宗、欽宗一起被金人俘獲,賣身投靠金太宗之弟撻懶,女真貴族將他放縱南歸,金將撻懶帶兵進攻淮北重鎮(zhèn)山陽(今江蘇淮安),命檜同行,將秦檜作為滅南宋的內外勾結的人選。
秦檜南歸后,假惺惺地詐稱是“殺死監(jiān)視的金兵,奪船回歸”。但狐貍藏不了尾巴,賣國、奸臣的面目已暴露,但昏庸的南宋皇帝趙構不識秦檜的險惡用心,還夸贊秦檜,使其坐上宰相寶座。朱熹的父親朱松,率同朝朝臣上奏,揭露秦檜決策與金虜議和、內外勾結的險惡用心。
在殿上,朱松和朝臣上奏:“臣啟奏萬歲,孫傅、何粟、司馬樸是同秦檜一起被俘虜?shù)?,為何秦檜能獨回?”
秦檜狡辯:“臣殺死金兵,奪船回來!臣至死效忠大宋,不受金人招降,請陛下慧眼明辨,以免冤枉臣之一片忠心。”
朱松理直氣壯地駁斥其謊言:“從燕山府到楚州,沿途要爬山涉水,路途遙遠,有二千八百里,經過數(shù)道關隘,何能一路無阻,真是一派胡言,自欺欺人,請皇上不要寬恕秦檜降金的野心!”
眾臣又指責說:“因何能與妻室王氏一并團圓回歸,金方如此器重,可想而知!”
秦檜被問得啞口無言,難于回答,竟狡猾地轉向趙構昏君獻禮:“要想天下無事,就得‘南人歸南北人歸北?!辈⒊噬辖鸪娛沦F族撻懶的一份“求和書”。秦檜的賣國求榮的奸相面目已昭然若揭,然而趙構卻仍重用秦檜為宰相。于是朱松等一批忠臣良將隨后了受到貶職和陷害。秦檜指使御史,將朱松貶至饒州當知縣,朱松憤慨萬分,悲憤致病,未上任就身亡。
胸懷大志求賢圣,整頓郡治建書院
朱熹少時聰穎過人,胸懷大志攻經學,其父臨終時教誨:“攻讀圣賢以治國,精忠報國除奸宦?!毕群蟀莓敃r胡憲、劉勉之等經學大師為師,宋高宗紹興十八年中進士,被任命為泉州同安主薄,他為官清正,關愛百姓。有一天,他在同安的小巷察訪,眼見一私塾,門外有一名弟子,身穿縫補的破衣,在門邊聽講,手里拿著一塊番薯,朱熹近前詢問:“小弟,因何不進學堂攻讀?”
那窮孩子頓時淚下,哽咽地說:“我爹病死,娘親和我生活難熬,一位財主逼債,要我娘親過門當奴,我到地里挖了一小塊番薯要給娘,我因念不起書,只有旁聽一點……”
朱熹聽了,感嘆地說:“民不聊生,讀書更難!”縣衙里需一名清潔工,他就給小孩的娘親安置了。眼見眾多苦命的孩子無法讀書,他就創(chuàng)辦了書院,挑選一批青年作為弟子,每天向弟子傳授理學,講解圣賢修身治國愛民之道。
宋孝宗繼位,求教朱熹論述帝王治國之道,朱熹向孝宗講解理學和治國之道,說道:“意誠心正,可以應天下之務……任賢能,立紀綱,勵風俗,數(shù)年之后,徐起而圖之”,朱熹引用理學向孝宗大膽啟奏,提出歷代圣君愛民治國的范例,講勤政吏治、光明正大、富民強國,加強兵備,安撫四夷等治國方略。宋孝宗欣然表示贊賞,曰:“朱熹集古代圣賢治國之道,以此借鑒,聯(lián)據(jù)理抗金復國。熹真是難道賢卿。”
朱熹擔任知南康將軍時,面對郡里旱災嚴重,朱熹到任后就整頓郡治,治郡安民:開倉賑濟,興修水利,開渠引水,生產自救,組織百姓度過荒災。同時整頓郡治,興利除弊,使百姓順利度過饑荒。而且大力興辦學堂,奏請朝廷批準,修復白鹿洞書院,朱熹經常進行講學,教諭大批弟子。朱熹又向孝宗皇帝上奏治國之本:“天下之務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之心,術以立紀綱,蓋天下之紀綱,不能以自立,必人主心術公平正大,然后有所而立,君心不能以自正,必親賢臣,遠小人……”奏請興利除弊,整頓郡治。
浙東發(fā)生嚴重大饑荒,宰相王淮奏請皇上,任朱熹為浙東常平茶鹽公事。朱熹在上任的路中,就連夜寫信給浙東各郡縣官員,布置招攬客商,減免稅額,四處佘米;朱熹一到任,就整頓郡治,廢除地方不合理的賦稅,組織恢復生產,市場、社會治理有序,受到百姓愛戴,眾官敬畏。朱熹經常微服出訪,穿戴百姓便裝,輕車簡從,帶領一、二名隨從(州郡的主薄、衛(wèi)士),均化裝平民,深入鄉(xiāng)村訪貧問苦,體恤民情。接著,皇帝下詔,任朱熹主管臺州。朱熹下訪到浙東,有一天在偏僻山村,天色陰暗,眼見荷塘邊大樹下,有人群喧嚷和悲哭聲,他近前一看,原來是下河村財主余洪熊兇惡逼債,搶奪民女陳小秀致陳小秀姑娘含冤投江自盡,朱熹察訪民情,查明惡豪余洪熊勾結貪官,橫行鄉(xiāng)里的罪行,遂嚴懲法辦。百姓稱贊道:“朱文公是愛百姓的清官,是剛正不阿的父母官?!?/p>
由于朱熹整頓郡治,公正廉明,政績斐然,大振宋朝國威,百姓尊稱他為“朱文公”、“百姓的真正父母官”,當?shù)毓倮艟次匪腥苏_告彈劾朱熹,但宋朝孝宗皇帝贊曰:“朱熹忠心,佳績實可觀,為賢臣?!?/p>
宮中侍講理學,朱熹被誣“偽學”
朝廷對金議和派竭力貶低朱熹治國的主張,朱熹嚴肅指出他們“媚之態(tài),足以蠢心志,胥吏狡獪之術,……重以竊陛下之權,輕者又借力于所重,以為竊位固寵之計,邪倭充塞,賄賂公行,皆得滿其所欲,惟有陛下了無所得,而顧乃獨受其弊……”當時的臺州知府與宰相王淮同里為姻家,朱熹行部至臺州,三上王淮上報奏章,揭露唐仲友,王淮匿不出面,朱熹六上奏章王淮,論理有力,王淮取消仲友江西新命,而授權朱熹接任,熹辭不拜,遂歸奉祠、講學。
宋孝宗后期的南宋,朝廷漸漸昏庸、腐敗,對金屈膝投降。奸臣結黨營私,享樂腐敗,陷害忠臣良將,宋寧宗趙擴繼位,立崇國夫人為皇后,韓皇后的叔父韓侂胄,拉攏黨羽,獨攬大權,誅逐異己。朱熹多次向朝廷奏章,彈劾韓侂胄。朱熹極力倡導理學,宋寧宗將朱熹提任為皇宮侍講。朱熹就利用在宮中講學之機,向趙擴皇帝進言,揭露韓侂胄的罪行。因此韓侂胄十分懷恨朱熹,竟給朱熹誣陷罪名“偽學禍首”的罪名,利用韓皇后向宋寧宗進讒言、誣陷攻擊,趙擴就將朱熹的侍講之職罷免。朝廷甚至對朱熹的“理學”予以禁止,在艱難的日子里,朱熹仍堅持講學。
公元1199年,朱熹因病辭官,次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朱熹的廣大門生和朝廷中的忠臣良將要舉行殯禮送葬,竟被誣陷為“偽學之徒聚會,為‘偽師送葬”,被嚴加監(jiān)視。
韓侂胄的侄女韓皇后死后,朝廷眾臣力陳韓侂胄,倒行逆勢,請誅韓侂胄。韓侂胄被處死后,趙擴皇帝追贈朱熹為中大夫、寶饃閣直學士。
同奸臣秦檜抗爭,為眾臣良將昭雪
南宋的奸相、投降派的代表秦檜,在北宋末年任御史中丞,與宋徽宗、欽宗一起被金兵俘虜,賣身投靠,內外勾結,貪污受賄,陷害忠臣良將,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民族英雄岳飛,是歷史上罪惡昭著的奸相。朱熹任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司時,撰寫文告,公示秦檜罪狀,并下令將“秦檜祠”拆毀。奏劾懲辦賣國奸相秦檜及其罪惡累累的黨羽。他的忠肝義膽,振舉綱維的雄略,震撼朝野。朱熹提出“內修明政,外攘金夷,振舉綱維,變化風格,愛養(yǎng)民力,修明軍政”的主張,朱熹大義凜然,給南宋皇帝上書《乞褒錄高登狀》,竭力為忠臣高登昭雪。朝廷上下呼聲,響應朱熹上書,南宋光宗被迫下詔,為高登“追復原官,仍贈承務郎”。
朱熹上書昭雪的高登,號東溪,漳浦縣人,二十歲入太學。在宣和七年(1123年)時,金兵猖獗,進犯京師,高登提出“強國、強兵、強民”良策,主張“內修政事,外攘夷狄”,高登與太學生陳東等人聯(lián)名上書南宋皇帝,請誅蔡京、童貫等六名主和派奸臣。高登等人又與陳東在宣德門上書,請求罷主和派太宰李邦彥,啟用主戰(zhàn)派李綱,受到京都朝野上下數(shù)千人的聲援和支持。紹興初,高登上書《蠹國》、《蔽主》、《時議》等奏疏,揭露秦檜奸臣,“玩弄權術,陷害忠良”的罪行。由于秦檜奸黨的陷害,被貶古縣令,仍為國為民,剛正不屈,正義凜然,與秦檜奸黨作堅決斗爭,被誣陷迫害,負冤被徒,于紹興二十五年(1159年)被害死于容州。高登被昭雪,漳浦百姓建“高東溪祠”,紀念這位滿身正氣,為國除奸的忠臣,朱熹親自撰寫“高東溪先生祠記”,贊頌高登“陳本指斥奸諛不遺余力”、“一世之豪人”,橫額“百世師表”、“忠孝雙全”。并寫“謁高東溪祠文”。朱熹愛國抗金,拆毀秦檜祠,上奏為忠臣高登昭雪的高尚氣節(jié)和愛國精神浩氣長存。
加強教化厲治,整肅歪風邪氣
南宋時期的漳州領有龍溪、漳浦、龍巖、長泰四縣,治所郡城在龍溪縣縣城。龍溪縣城是漳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紹熙元年(11900年)四月,朱熹任漳州知州便施用政綱“節(jié)民力,易風俗”。
朱熹知漳州時,龍溪風俗薄陋,迷信風氣嚴重,“男女聚僧廬,女不嫁而入空門”。為傳經會,私筑庵舍,全縣廟宇林立,不下數(shù)百所。這些寺廟各有自己一套迎神的禮儀,全州每月都有迎神的賽會“互湊諸鄉(xiāng)保作淫戲”,造成“荒民本業(yè)事游觀,子弟玩物喪恭謹”。有的廟宇以“勸緣”、“修廟”為名,斂掠財物,有的以“假王爺之號惑眾,歲斂錢至數(shù)十萬?!边€有龍溪一帶土民很愛打官司,因此,訟師就與官吏相勾結,敲詐村民錢財彼此對分,那些富家豪族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地公開干壞事。還有一些浮浪無賴之人,往往使詭計向善良人敲詐財物。
朱熹認為這是“俗未知禮”造成的。他從教化與厲治入手,頒布《諭俗文》、《曉諭居喪持服教》、《勸女道還俗教》、《曉諭詞訟教》等,宣明教化,敦厲吏民。諭民“不得傳習魔教”,“勸諭男女不得以修道為名私斂庵寺”,不得以禮佛傳經為名,“累集男女晝夜混雜”。不得以攘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朱熹嚴肅吏治,對“其間官吏違法擾民事理彰著者,遵依送獄據(jù)法。”對老百姓的詞訟分別對待,對“蠻橫無理詞訟的,坐罪遭刑?!睂Α盃幐傂┥馘X米田宅”而引起的詞訟,則“感發(fā)其善心”,調解規(guī)勸,以免傷財費業(yè):對關系百姓公共利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遽革的事,“廣行咨詢以后”妥善解決。朱熹的厲治教化,效果顯著,風俗因之大變。
朱熹在革除陋俗方面的教化與厲治,改革了漳州的弊俗。朱熹勸諭要“孝順父母,恭敬長上,和睦宗姻,周恤鄰里,各修本業(yè),莫作奸盜,莫縱飲博,莫相斗打,莫相訟訴,不得宰殺耕牛”。對“事跡顯著,當依條格旌賞”,對“不率教者,申舉依法究治”。和睦鄰里,遵紀守法。以致“平時習浮屠,為傳經禮,搭朝獄者,皆為之屏息;平時附鬼為妖,迎游于街衢,掠于閭巷者相斂,不敢輒舉”。后人稱贊“龍溪自誨翁過化以來,民知冠婚喪祭之禮,士習堯舜周禮之學,……天下稱之”。
朱熹認為:“天下國家之大務,莫大于恤民,而恤民莫大于省賦“,朱熹在漳州任知州時,向朝廷奏明解除屬縣無名賦七百萬,減輕總制錢四百萬,減輕百姓負擔,提倡鼓勵生產糧食,發(fā)展漳州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