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尋 黃晨嵐
從2003年起,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nèi)地自主招生,但僅限于北京、上海、廣東等6省市;2004年擴大到10個省市,2005年擴大到17個省市,2006年又擴大到20個省市。據(jù)統(tǒng)計,今年8所香港高校在內(nèi)地計劃招生約1300人,而全國報名人數(shù)突破3萬人,錄取比例大約為23∶1。選擇香港的大學,意味著選擇了與內(nèi)地大學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教育。
香港三名校:港大、中大與科大
目前在香港,一共有8所大學(university),另外還有許多學院(college)。其中,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實力最強。
香港大學正式成立于1911年,已有近百年歷史,在香港8所大學中歷史最為悠久。它與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僅有的兩所綜合型大學,包括建筑學院、文學院、經(jīng)濟及工商管理學院等10所學院。在2004年英國《泰晤士報》公布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學中,排名第39位。
香港中文大學由四所書院組成,除資源分配、招生政策等由本部統(tǒng)一管理,各書院行政獨立,享有書院文化發(fā)展自由。這四所書院都有各自的背景,像新亞書院就是由錢穆、唐君毅、張丕介等一批著名學者創(chuàng)立,成為現(xiàn)代中國特別是歷史、文化學科的一個學術重鎮(zhèn)。
與前兩所大學不同,香港科技大學的歷史非常之短。它創(chuàng)立于1988年,1991年10月才正式開學。但是,在短短十幾年里,它已在《泰晤士報》的全球最佳200所大學排名中,位列第42名。工商管理碩士教育更進入世界前50名,居亞洲第一,創(chuàng)造了教育奇跡。從辦學模式上講,科大模仿美國公立大學,75%的教師曾在北美一流研究型學府中獲得博士學位。
在香港,人們一般認為老牌的香港大學是英式教育的代表,中文大學則飽受中國文化的浸淫,而后起之秀科技大學是典型的美式教育。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這些高校都是在探索自己的道路,都是混合的、港式的教育模式。
政府出資,教授治校
香港8所大學均屬于公立大學,辦學資金主要來自于政府投入,但政府并不直接參與管理。依據(jù)規(guī)定,大學的最高決策機構是校董事會。校董事會主席由香港特首任命,董事會成員也需由主席提名,并經(jīng)特首批準通過。這些成員中,超過一半是校外在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人,例如,立法會議員、工商教育界知名人士等。來自校內(nèi)的董事,則由校長、各學院院長以及一些著名教授組成。
學校中最重要的決策均要通過校董事會。例如聘請校長,就是由校董事會成員組成一個專門小組,在全球公開招聘。但學校日常的大部分工作,尤其是學術、教學工作,都是由教務委員會來處理。教務委員會全部由教授和學生代表組成,其中教授占多數(shù)。只要是教務方面的決策,校董事會都會尊重教務會的有關決定,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教授治?!?。
身在香港,同時也身處全球
香港高校給學生提供了很多國際交流機會。學校通過電子郵件把各類實習、交流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只需填寫有關申請表,就可以參加這樣的交流活動。中文大學每年有2400多個各種長短不同的國際交流名額提供給本科生(中大每年招收新生2900多人)。中文大學已與180多所著名的海內(nèi)外學府開展學生交換計劃(時間不少于一學期,正式參與對方學校的課程,學分互認),其中就包括哈佛、耶魯、康奈爾等世界頂級大學。港大、科大的情況與中大基本相似,3所學校每年學生交換計劃均不少于400個名額。
世界各地的學生也在涌進香港校園。在港大2004~2005年度的官方資料中,1萬多名在校生里有超過1000名的非本地學生,他們來自世界上35個國家和地區(qū)。教師的構成也是多元的。中大的教師都是從全球公開招聘,95%的教師擁有國外名校學歷。每個從國際名校歸來的老師,都會有他的國際聯(lián)系網(wǎng)絡,從而使學校能夠跟世界各地的知名大學建立密切聯(lián)系。
國際交流,不單單體現(xiàn)在人從國外來。所有曾在香港高校求過學的人,對于學校信息資源的豐富與快捷都深有感觸。香港高校的圖書資料系統(tǒng)非常豐富,尤其是國際最新成果可以隨時檢索到。有些需要付費才能看到全文的文章,只要你提出申請,學校都會馬上幫你轉過來,并提供相應的補貼。
通識教育與靈活學分制
香港高校與國際接軌的不僅是英語授課,在課程、教學方式等方面,都采用了國際主流方式。與內(nèi)地的學分制不同,香港的學分機制相當靈活,目的是使學生能夠學到更廣博的知識,加強自學能力。有人把這種教育方式稱為通識教育。具體來講,如果是按照3年制(目前香港高校本科仍然采用3年制,因此內(nèi)地學生去香港念書還要讀1年預科)來算,中大學生要修滿99個學分,其中基礎課和必修課最多不超過70多學分,剩下的學分都用于其他的選修課程。選修課涵蓋了全校的幾百門課程,包括文化傳承、自然科學、人文與社會等很多方面。而且,即使是必修課,大部分也可以由學生根據(jù)個人情況,選擇上哪些課以及在哪個學期上。這樣做,對于學校教師也是一種壓力,因為不能吸引學生的課程就無法開設下去。
香港高校的課程設置也相當靈活。除了一般性的講授課外,香港高校還會安排專門的討論課。這種討論課常由助教主持,采用小班模式,一般只有約10名左右的學生參加。在每堂課結束時,助教會布置下一堂的主題,列出要看的書目。在下一堂課,通過觀察學生之間的小組討論和提問學生,來判斷學生是否認真完成了任務。
香港高校的課程數(shù)量雖然不多,但由于學校十分注重考核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因此學生的工作量非常之大。港大期末考試的成績通常只占總成績的40%左右,而其他考核項目包括出勤、平時作業(yè)、期中考試等。
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前程就很讓校方自豪。以香港中文大學為例,在該校就讀的內(nèi)地本科生畢業(yè)后,約25%的留校讀研,20%拿到獎學金去國外繼續(xù)深造,30%多留在香港工作,14%選擇了回內(nèi)地工作。用中文大學副校長鄭振耀的話來說,就是“我們培養(yǎng)的人才不是某方面的專才,而是通才,他們在各個領域都能夠成為領頭人。我相信,他們具有在香港、內(nèi)地乃至世界任何地方工作的能力?!?/p>
Hall文化與學生自治
在香港高校讀書,社團活動是校園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中最為獨特的是它的“Hall文化”。這里的Hall就是指學生居住的宿舍樓,學生會以它為單位組成社團。也許你不屬于院系的社團(類似于內(nèi)地高校的院系學生會),但從你一進校開始,就一定屬于某個Hall的社團(Hall社團無需報名,當你入住時,自動成為它的一員)。
Hall中的事務都由學生自主解決,每個樓層設有樓長、副樓長,負責學生生活的管理。每棟Hall都有不同的風格,學生在參與、組織Hall活動的過程中,鍛煉出很強的領導能力,也培養(yǎng)了團隊意識。有個Hall的社團名叫冰川舍,據(jù)說是因為樓里的空調(diào)特別猛。冰川舍平均每兩周就舉行一次活動,形式多種多樣。有意思的是,每到期末考試之前,冰川舍都會組織一個“燒豬大會”,祈禱大家在即將來臨的期末考試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盁i大會”結束,同學們共同分享眾多的美食。香港大學的偉倫樓中,有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偉倫節(jié)”。即每個樓層包裝一個“樓花”,最后參加評選,看誰獲勝。同學們拍攝專輯并錄制成CD和錄像帶、送海報和小禮品、派發(fā)傳單……有好幾輪攻勢,和包裝一個明星差不多。
香港高校社團完全由學生自主管理,參選、競選、拉票乃至籌備活動都由自己解決。社團活動已經(jīng)成為香港高校全能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
平等對話與以人為本
香港科技大學校園依山傍海,十分美麗,而臨海的風景最佳處是一年級本科生的宿舍,教師、校長則住在遠離海濱的山地。據(jù)說哈佛大學同樣如此,核心區(qū)最古老的校園,住的也是一年級本科生。他們認為,大一學生如同家中最年幼的孩子,理應受到更好的照顧。這種關愛和多數(shù)內(nèi)地大學把大一學生外放到荒涼的“大學城”形成了鮮明對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學生對學校的情感以及日后對母校的大量饋贈,建立在這樣細微的辦學行為之上。
在香港高校,學生和校方之間有著平等的對話空間。校園里每間餐廳合約期滿,都會由餐廳附近Hall的同學投票,來決定其去留。各個Hall常常會有夜話和糖水會,校長每學期都會到各個Hall參加這種氣氛融洽的談話活動。學生既能在這樣的場合向校方表達意見,也可以了解學術、生活的經(jīng)驗和體會。
為了緩解在校生大幅增加的壓力,中大校方曾提出將部分學生宿舍由兩人間改為三人間。由于涉及學生切身利益,校方先是公布計劃,然后就這一提案在校園中廣泛征詢意見,所有學生都收到了校方的電子郵件。同時,學校還在每個書院都設立示范單元,讓學生參觀,實地感受三人間帶來的變化。學生會持反對意見,認為這種改制對學生影響很大。同時,有人提出,部分宿舍改制增加的床位有限,成本還很高。最后,學校宿舍管理處取消了這一計劃,隨即發(fā)送電子郵件告知學生結果?!斑@樣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公民意識的培養(yǎng)和民主政治的養(yǎng)成,有助于培養(yǎng)未來社會的領袖人才和現(xiàn)代社會的知識分子。”對此,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楊東平高度評價。
香港高校來內(nèi)地招生,原本報考北大、清華的內(nèi)地尖子生們爭相報考,名校競爭的背后是兩種不同大學制度的直接碰撞。這種碰撞給內(nèi)地高校提出了嚴峻的命題:如何面對高等教育全球化帶來的壓力和挑戰(zhàn)?如何建立“現(xiàn)代大學制度”?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