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利
我對凝重的片子向來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恐懼,由此也往往遠離災難片。當然,不得不承認沉重會給人巨大的震撼,明明聽到當劉棟的頭頂被流沙吞沒的時候,全場一片嘖嘖聲,似是哀嘆,也是感染。這里,并不需要生活的深度,人們也足以在可可西里遼闊、壯觀并牽連著生死一線的生存性意境中觸摸到自我——或當下這一個(Da-Sein)的存在。這是一種本真性的存在,這是一種最真實的觸摸。
好像但凡關(guān)乎西藏的片子都是壯懷激烈的注腳,更不必說因為一些事件再次成為話題焦點的時候。畢竟在奔騰的現(xiàn)代化潮流中,那里的高遠、荒僻、神秘已成為固守一方的“大自然”的代名詞,也由此,當在一系列老照片的開場之后,一位身兼重大采訪任務的記者就從現(xiàn)代化的標志:從首都北京趕往可可西里了,雖然他還有著一半的藏族血統(tǒng),但他絕然已成為我們切身生活中融化了一切工業(yè)化特征的代表;他是個記者,他來自象征著現(xiàn)代文明的大都市,他的職業(yè)是將陽光下的罕事暴露給人看,他的任務是捕捉保護藏羚羊英雄的事跡和珍貴鏡頭。
影片在記者同志第一人稱的追憶中鋪開,而且場景轉(zhuǎn)換還被不時標注以時間,是第一人稱活生生的時間。這個從屬于敘述者的時間在日泰被獵羊老板打死時倏然終止,“我”跪倒在黃沙里,一陣風吹過,踉蹌而起。
影片所圍繞的真正焦點是藏羚羊,所講述的是獵羊者和護羊者的斗爭。被打死的藏羚羊的尸骨在烈焰中騰空而起,數(shù)百只藏羚羊的皮被剝下來曬了一地,這是斗爭的核心。據(jù)說這是一個真實故事的記錄,“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著大約100萬只珍貴的高原動物藏羚羊,但隨著歐美市場對莎圖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其原料藏羚羊絨價格暴漲,各地盜獵分子紛紛涌入,幾年間,百萬只藏羚羊被殺戮至不到兩萬只。1993年起,一支名為‘野牦牛的武裝反盜獵隊,在隊長索南達杰的領導下志愿進入可可西里進行反盜獵行動。這支由‘臨時工組成的隊伍在可可西里腹地和盜獵分子進行了許多次浴血奮戰(zhàn),兩任隊長索南達杰和扎巴多杰先后犧牲”。
當然,從影片開始時的旁白:為了滿足西方國家對藏羚羊的需要,到影片結(jié)束時的字幕:許多國家開始立法禁止莎圖什買賣。我們可以看出,可可西里這一片遠離人間的“自然”其實早已經(jīng)被卷入了世界性全球化的大潮,發(fā)生在“美麗的青山美麗的少女”(可可西里的漢語釋義)上的,不過是為了滿足世界市場——遙遠的不知名的欲望,在利益就是欲望的意義上。換言之,可可西里自身的意義和任何闡釋已經(jīng)變成為第二位的,或者只不過是對于這種世界性的欲望、利益、需要的一種最低級的滿足:自然是能夠也必須被征服的,無論它在海角天涯還是戈壁荒漠。
影片開場白簡潔明快,在美麗寧靜的可可西里,一聲槍響打破了原來的秩序。保護站上的巡山隊員被盜獵者殘殺,鮮血染紅戈壁,又一大批藏羚羊慘遭屠戮?!耙欢ㄒサ奖I獵者!”巡山隊長日泰下了死命令,巡山隊連夜緊急出發(fā),闖進了正在流血的可可西里。但是盜獵者如同鬼影般忽然消失在稀薄的空氣中,留下的只是成百上千具剝?nèi)テっ牟亓缪虻氖?。巡山隊員在遍布危險的茫茫大戈壁上奮力追蹤,終于,盜獵者出現(xiàn)在冰河對岸,隊員們不顧一切地沖入湍急的冰河之中。一場生死搏斗之后,只捕獲了一些盜獵分子,狡猾的盜獵頭子再次漏網(wǎng)。風雪中,繼續(xù)追趕盜獵分子的巡山隊員已瀕臨絕境:車輛拋錨,汽油耗盡,食品短缺,大雪封山,巡山隊員不斷倒在冷槍之下,只剩下隊長日泰、“我”,還有中途抓住的盜獵者──馬占林。
槍、血、火、毆打、罰款、蓋章、保護站上的國旗、巡山隊和縣里的關(guān)系(不入編制、沒有工資、沒有錢、沒有槍)等等似乎都在證明,這是一個在為重新建立某種秩序而戰(zhàn)斗的“自發(fā)”行為。一直縈繞在心頭的最為重大的疑問是,日泰他們?yōu)槭裁匆M織這個巡山隊,為什么那里的人們就心甘情愿的沒有錢、沒有工資、沒有槍而且還要冒著隨時喪命的危險去跟那些不知在哪里的獵羊者戰(zhàn)斗——僅僅是為了保護那么幾只動物——這到底是為什么?
導演似乎是清楚的,他要用現(xiàn)實主義的視角來展示巡山隊的艱辛,于是貌似“拯救大兵瑞恩”場景的一幕幕在上演。從第一個巡山隊員的葬禮到肺氣腫、車子壞掉而顯然走不出去的絕望、被流沙吞沒的劉棟、被獵羊老板槍殺的隊長日泰等等,這些只是疾病、兇險和死亡;在晃動的吉普車上,日泰向“我”描述的是巡山隊日常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以上種種共同構(gòu)筑了巡山隊存在之絕對的不可能,也昭示了巡山隊的存在必須要有絕對特殊的理由,而且必定是超出隊長日泰個人權(quán)威之上的原因。
有幾個場景似乎能夠說明問題。
“我”到達采訪地的第一件事是吃飯,與隊長女兒的邂逅,那束乍然相遇的目光除了留下一串佛珠,就是守候在隊長尸體旁的低頭垂淚;
“我”看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已死巡山隊員的葬禮,禿鷲盤旋而下的天葬鏡頭重復了兩遍,喇嘛,手里轉(zhuǎn)動的法器,尸體,痛苦而焦灼的眼神;
劉棟的淚水,從山里奔回找到冷雪做愛,頭枕在冷雪胸前時冷雪的哭訴,冷雪留下的錢;
……在美麗寧靜的可可西里,一聲槍響打破了原來的秩序……
一切都已改變,也必將改變。也許“原來”并非一個簡簡單單的過去式,而是一種狀態(tài),一種一如既往讓人習慣令人怡然并天然視為正當?shù)纳顮顟B(tài),當然,在這種狀態(tài)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后,我們將之命名為傳統(tǒng)、習俗、習慣或者日常生活本身,古人稱為禮法,西方人稱為nomos??煽晌骼?、藏羚羊、雪山、流沙、吃飯、佛珠、葬禮、禿鷲、做愛等等似乎就是構(gòu)成日常生活的種種,槍、血、火、毆打、罰款、蓋章等等的出現(xiàn)則是表明,原來作為習以為常和約定俗成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威脅、損害和摧毀。在這里,日常的生活就是習俗的生活,就是一如既往的生活,就是守候著寧靜、雪山、葬禮、宗教、做愛的生活,這就是所謂自然而然的生活,任何外來形式的介入就都是對這種生活的擾亂,只不過有些擾亂是可以接受的,如政權(quán)、國旗、外來的記者;有些擾亂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如大批獵殺藏羚羊——再說白一點,有些擾亂是生活的一點插曲,一些油鹽醬醋,有些就是事關(guān)生死,事關(guān)生活的to be or not to be。
當然人們可以反駁,認為這種高調(diào)的提煉是不切實際的拔高,是對于影片本身的脫離和過度詮釋。但是必須要承認,任何理論都是對于生活一定程度的遠離和超脫,這是無可避免的。正如任何評論都要舍卻一些似乎無關(guān)緊要的材料,任何電影也都要按照一個特定意圖去整合影像一樣。
因此,如果說巡山隊之所以那么不顧一切舍死忘生地去保護藏羚羊、保護可可西里是在保衛(wèi)生活、保衛(wèi)原來的生活、保衛(wèi)原來的生活秩序、保衛(wèi)他們所認可的原來的正常的生活秩序,不知會有多少人同意?
對這個提法有所質(zhì)疑的是一個小人物,馬占林。馬占林是巡山隊在追捕獵羊老板途中抓住的一個小角色,在繼續(xù)深入戈壁冰河尋找獵羊老板的過程中,他和“我”一樣,是過程的親歷者和事件的見證者。也恰是他,形成了對這種“保衛(wèi)生活”論的一個挑戰(zhàn)和沖擊。畢竟馬占林之輩也是這種生活的內(nèi)在組成部分,是屬于可可西里的人,為什么有些人在誓死保衛(wèi),有些人在拼命破壞,莫非正是來源于本性的貪婪?在世界市場——藏羚羊買賣——一張羊皮5塊錢——荒漠化——牲口都死了,人也沒法活的現(xiàn)實狀況面前,自然的善惡似乎讓位于自然的欲望,于是在這里,我們真的可以預見到西方哲人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馬上就要變成現(xiàn)實了:
——人于人如豺狼。
此時似乎問題已經(jīng)觸及了根本,從可可西里捍衛(wèi)自身的自然中透出的習俗和本真的生活,以及外來或內(nèi)在力量對這種固有生活秩序的沖擊和摧毀,已經(jīng)把有關(guān)現(xiàn)代和反現(xiàn)代、全球化和本土化等等意識形態(tài)大詞的爭論一股腦拋在了九霄云外。事務的根本系于人之初的善惡。送果子給夏娃的蛇一旦出現(xiàn),就不可避免地牽著人類的鼻子永遠走下去。文明一旦降落在人間,就會使科學和藝術(shù)不可避免地陷入塵世的紛爭。有些東西是無法回避的,如生死善惡;有些則是不可承受的,如是非輕重。這樣,我們將會明白,在朝向人類普遍幸福的永恒斗爭中,或者并非為了幸福,而僅僅是為了較低級的目標,比如說影片中很多時刻頻頻上演的懸于生死一線式的生存;或者什么都不為,甚至活在沒有明確目標的生活中,不過是在欲望起點或欲望的終點徘徊。但是所有的生命意志已經(jīng)不可避免地和道德倫理,必須在每一個具體情境中作出選擇的有所決斷發(fā)生沖突。因為那些決斷將印證人性的根本面相,而欲望和道德,意圖與倫理的一致或沖突則將不斷地考驗人類的生活能力。莫非這就是問題的根本,所有人事(things human)的根本?
讓我們回到影片,看它是如何解決問題的。隊長日泰被獵羊老板打死,巡山隊解散,畫面停止在日泰尸體、女兒垂淚、我的注視……開始的旁白和最后的字幕所顯示的全部結(jié)局無外乎在澄清一個事實:貌似純潔、偉岸、雄壯、浩瀚、勇猛的可可西里(及其人民)無力保護自己,無力保護自己的藏羚羊,無力保護那些力圖保護自己的巡山隊?!斎唬覀円部梢哉f作為整體的可可西里是中立的,但是,在去政治和價值中立的預設下,一個受盡凌辱的無辜的可可西里有何中立可談!
而在可可西里無力保護自己的背后,有北京來的記者的報道(不能不懷疑獵羊者的智商,居然放走一個人,當然導演不斷地在鋪墊,以“我”對馬占林的好來換取最后他那一兩句開脫之詞),有最后的國家立法和國家機關(guān)的成立(所謂森林公安局),而在這所有一切的背后,矗立著構(gòu)成國家、社會、文明的奧秘:可可西里的問題最終不得不是個“政治”問題,人與自然、環(huán)保、生存、善惡等等最終必須要在政治的解決中一并得到暫時的休止,但也只是“暫時的休止”而已。政治提供保護,可可西里享受因服從而擁有的權(quán)利,這構(gòu)成了一個基本框架,于是就不再有對日泰等人自發(fā)保護可可西里的質(zhì)疑,也無需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自然與人為的對峙強化到無以復加的程度。道理是簡易而明白的,僅需要如影片《可可西里》般忠實的記錄就足夠,任何不合時宜的抒情都將構(gòu)成為一種或多或少的僭越。
可以說,《可可西里》用人和自然慘烈的照面把人性放在了一個更為寬廣的背景中。在那里,一切都是直接而透徹的。
(作者單位: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