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志康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條中間道路
近30年是資本主義擴張的30年。蘇東加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和印度也隨之加入,這一方面造就了自由資本主義最后的繁榮,同時也意味著自由資本主義沒落的開始。自由資本主義意圖在中國和印度這樣的國家造就歐美式的大量中產階級,以延續(xù)資本持續(xù)擴張的神話。但中國和印度的規(guī)模太大,它會迅速導致全球能源、資源的緊張和生物圈的緊張,也迅速導致全球范圍內階級關系的緊張,凡是納入資本主義體系的國家和地區(qū)無一幸免。
市場經濟有它強勢的一面,在配置資源、調動人的積極性、推動科技進步等方面有其優(yōu)越性。但是市場經濟很像賽道上的奔馬,以追求超額利潤為目標,不以人的幸福為目標。我以為要破解資本主義的困局,唯一的辦法就是施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我理解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是將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作為手段簡單相加,而是為市場經濟賦予價值目標,使市場經濟的效率能夠為人類的福祉提供服務。是對市場經濟加上倫理、道德的控制。19世紀英國的“市場社會主義者”曾提出以市場的手段來實現(xiàn)社會主義,今天歐洲許多國家奉行社會民主主義,對市場行為加以修正,這其實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某種實踐形式。
今天的中國由于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導向,吸收了市場經濟的長處,才取得了全世界矚目的巨大成就。當然,由于在實踐中的偏差,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許多方面堅持社會主義價值不夠,由此導致貧富分化、社會分化等許多問題。盡管如此,我們仍然應該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成功實施市場經濟的基礎,中國革命所奠定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和制度體系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得以成功的前提。
此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一種世界觀。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傳統(tǒng)智慧的結晶,是恪守中庸之道的產物,中庸之道就是大道。我以為我們應回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方法論——儒釋道的哲學方法。執(zhí)兩用中,陰陽平衡。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條中間道路,它是中庸之道,是真正的第三條道路。它避免了今天世界上不同發(fā)展模式與發(fā)展道路的極端,因此,它是適合全人類發(fā)展的硬道理。
黃平
重新梳理社會主義理念
今天,我們應該從多個層面來解讀社會主義。
理念層面的社會主義應該是個很高的東西,一個道德意義上的東西。現(xiàn)實可能距離理念很遠,但并不能說理念無意義。今天我們講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時候,可以在前面加上諸多定語,來確定這個理念所指。
法理層面上,我們究竟是要在何種體制下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知識界流行的“憲政”,即使在西方國家也并不普遍。從法理層面考察的話,許多西方國家到今天仍然是君主立憲,美國可能是唯一實行三權分立的國家。對不同的國家而言,法理層面的政體設想是不同的。中國能否形成一種特殊的民主合作體制?依法治國,朝法治民主社會的方向走。
在法理之下,我們的經濟制度安排應該是多種經濟并存,不是一個市場經濟或一個計劃經濟,也不一定只能在公有還是私有之間作簡單的二元選擇。
此外,我們要重視社會組織形式的特性。中國的社會主義組織形式,一直是由一個強有力的政府來組織生活和經濟生產。而同時在中國的社會關系里面,“禮”的作用很大。市場經濟雖然把社會關系簡化為金錢關系,但我們仍然可以發(fā)現(xiàn)農村有很多不識字的普通農民,在處理人際關系,包括生產生活中,都是按照這個“禮”來處理的。
周建民
發(fā)現(xiàn)社會——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啟示
當前的中國改革和發(fā)展,到了重新發(fā)現(xiàn)社會、構建社會的時刻。
在這個意義上,德國社會市場經濟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德國的社會市場經濟不是一種單純的經濟制度,其前提和條件是三個重構:第一是核心價值的重構,第二是社會的重構,第三是政治體制的重構。
所謂核心價值的重構,是在肯定個人自由、私有財產的基礎上,把社會公正作為一個核心概念,提出了社會和諧的理念。
社會重構是提出了勞資之間作為“社會伙伴”的概念。這一概念不僅強調勞資雙方之間巨大的利益差別,而且還強調共同利益。在戰(zhàn)后的聯(lián)邦德國,由于倡導“社會伙伴”,在西方國家中,它是勞資沖突最少的國家。在這個基礎上,德國社會形成了一個有凝聚力的生命共同體。
政治體制的重構則是強調合作主義。20世紀50年代初期,在不可能消滅階級的情況下,聯(lián)邦德國力爭做到任何一個階級不再把統(tǒng)治其他階級作為目標,而是通過合作主義把社會各階層包容到體制中。社會市場經濟的理論奠基者阿瑪克就認為,不是資本家雇傭工人,而是雙方合作生產;所有的市場參與者,均可獲得利潤,以實現(xiàn)社會的雙贏。到了20世紀70年代,艾哈特政府實現(xiàn)了在2000人和5000人的公司的監(jiān)事會里面設立職工代表。
德國經驗的啟示意義在于,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有可能根據自己的基本國家制度和核心價值來規(guī)定本國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而這種規(guī)定性,反過來應會決定這個國家在基本價值和社會建設、政治制度上的基本特點。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規(guī)定性,不僅在中國必須要發(fā)展市場經濟,而且還規(guī)定了在中國發(fā)展的市場經濟,必須要服從社會主義的性質。
孫歌
日本視野中的中國現(xiàn)代化實踐
我想借用日本戰(zhàn)后思想史的材料來回應一下黃平和周建民先生的發(fā)言。1948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舉辦過一場很大規(guī)模的討論,這個討論主題是把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國家制度和社會主義的國家制度,作為兩種民族主義來進行同一層面上的對比和討論,其用意是為了化解冷戰(zhàn)意識形態(tài)日益升級的危機。在日本思想界,對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這個討論,進行了非常廣泛的回應。討論中把當時以蘇聯(lián)為代表,包括中國革命在內的社會主義實踐,視為一種民族主義的實踐。而戰(zhàn)后日本的知識分子,包括自由主義知識分子在內,他們都傾向于把這場中國的社會主義實踐,看成是亞洲現(xiàn)代化的一個實踐,而不是俄國革命在亞洲的延伸。
在這樣一個視野里,真正的問題是中國要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不借助于海外殖民和對外的經濟掠奪,獨立實現(xiàn)自己的現(xiàn)代化過程,其最有可能使用的方式是什么樣的方式?他們認為,這不可能是歐美式的、以市場經濟為主導的實踐。
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對于中國革命的討論。一直到50年代末為止,中國革命在日本都具有非常強大的正面價值。日本人非常關注中國革命中所包含的中國式的要素。比如說:他們注意到延安整風時期開始的“說服與寬容”的政治教育模式,他們注意到毛澤東的“根據地”理論,以及毛澤東思想里面包含的高度相對主義的政治原理等等。這些原理,后來也被解釋為亞洲尋找另外一種現(xiàn)代化的可能性。
討論
創(chuàng)造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
戴志康:我講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要是說它是中國人自己的活法。作為一個市場經濟的直接參與者,我的切身感受是市場經濟不能給所有中國人帶來富裕。因此,中國必須從過去30年學美國,轉到從傳統(tǒng)里面尋找我們自己立身、立命的意識形態(tài)。而這個意識形態(tài),也應該用來重新指導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政治經濟制度作出總結和重構。
章百家:價值體系問題確實是個很大的問題。有些西方學者經常會說起幾代人小時候聽的故事都是一樣的,這些故事反映的是最基本價值觀。但是我的孩子跟我、還有我父親聽的故事,完全不一樣。這反映我們現(xiàn)在價值體系的混亂。中國最根深蒂固的是實用主義。中國人對西方價值觀的理解,就有很大的問題,應該說還是從封建的思想來理解現(xiàn)代西方的價值觀:比如說認為個人主義就是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其實個人主義本身是有豐富內涵的:除了你個人可以去掙錢,但是同時你要為你所有的行為負責,而且它的宗教里面還有平等這一面的因素。個人主義也是一個比較均衡的體系。
我們現(xiàn)在強調創(chuàng)新國家,更重要的其實是生活方式的創(chuàng)新,生活方式對普通人最有吸引力。美國生活方式現(xiàn)在看來顯然不能普及到全人類,中國要想辦法創(chuàng)造一個更有吸引力的生活方式。
現(xiàn)在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理想之間的矛盾沖突遠遠沒有解決。20世紀60年代,社會主義在全世界比較時興的時候,曾有一個評論,說社會主義之間的差別要大于它們和資本主義之間的差別,我們現(xiàn)在就面臨這種情況。對當代中國而言,最可怕的可能是權力和資本的結合,帶來很多丑惡的東西。但更可怕的是權力、資本、知識三結合。
韓德強:戴志康先生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涉及到思想價值體系的變更。這種思想價值體系,叫“遵循大道體系,回歸中華文化”。如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有可能;而如果遵循西方經濟邏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定沒有可能的。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來源于亞當· 斯密的經濟學。經濟學的基本假設都是人性是自私的。比如馬克思認為資本階級是資本的人格化,按照這個邏輯推理,官僚就是權力的人格化。這其實可以引申出完全相反的邏輯:如果說掌握權力可以為人民服務,那掌握資本也可以為人民服務;如果你不承認掌握權力可以為人民服務,你也不可能承認掌握資本也能為人民服務。這種思維只能通向沖突斗爭,沒有和諧社會的可能性。
要找到新道路,還是回到中國思想。我們呼喚共產黨的好干部,也呼喚好的資本家。我們其實呼喚的是好的社會領導階層。以經濟人假設之下的市場競爭,人不是為人民服務的,是為人民幣服務的。如果掌握權力和資本的人,他們的價值觀和世界觀只是經濟人的觀念,那么社會就會有對“造反有理”的需求;而假如他們持有的世界觀與此相反,那社會就有可能達到和諧。
討論
確立主導價值觀
黃紀蘇:有個問題很關鍵,那就是解決目前這個大問題,我們依靠的是什么?在韓德強的思路中,一直是想進行“文化宣傳”,把人人宣傳成“堯舜禹”。這不失為一種辦法。我想更迫切的是塑造英雄團體的問題。那么這個英雄集團怎么產生?
韓德強:怎么才能形成英雄群體?或者說怎么樣確立主導價值?確立這樣一個英雄群體和主導價值,我認為首先是要對這60年進行認真的反省總結,把60年看成是一個執(zhí)政黨對社會運行規(guī)律的探索過程。
在前后這兩個30年中,我們可能都犯過錯誤,但是要承認執(zhí)政黨對于社會運行規(guī)律探索的真誠態(tài)度。那么現(xiàn)在我們能不能從理論上、從歷史上對60年進行認真的梳理,通過回顧和反思促使執(zhí)政黨的干部確立自己的理論自覺,認清楚自己要干的事情:也就是說,要擔負事關13億人的重大使命。
我認為第一步就是要通過這個歷史反思確立新的主導價值;而在主導價值確立以后,不是說所有人都會大公無私,在政黨政治中,民主監(jiān)督機制依舊需要。主導價值和民主監(jiān)督機制相結合,可以為我們未來的60年開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