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梅
“老天打個噴嚏,城市就感冒發(fā)燒”,3月29日《廣州日報》報道,28日17時,廣州出現了強降水和雷暴天氣,出現很多狼狽境況:雨后路面積水近一米,百人苦等一輛出租車,崗頂成了一片澤國,公交車排成長龍。路浸了,車堵了,“擺渡”的平板三輪車火了。車堵路癱,乘客憋暈。
我們苦心經營的現代化城市,街道寬敞,場面宏大,高樓大廈,流光溢彩,竟被突如其來的雷雨給弄垮了。別看樓那么高,背后卻存在著“現代化漏洞”!城市應急系統(tǒng)在一場大雨面前丟盔卸甲,這樣的“現代”就是外表光鮮、內中脆弱的“現代”,是頭重腳輕根底淺的“現代”,用中國社科院城市發(fā)展與環(huán)境研究中心袁曉勐博士的話說就是:“目前,部分城市的規(guī)劃體制、城市規(guī)劃隊伍、城市規(guī)劃理念等還帶有嚴重的計劃經濟色彩,普遍表現為重生產、輕生活,重收益、輕環(huán)境,重短期、輕長期、重地面、輕地下,遇到城市災害也就束手無策。”中國城市規(guī)劃協會副會長鄒時萌也說:“現在,有大廣場的城市比比皆是,但有真正完善的污水處理系統(tǒng)的城市卻很少?!编u時萌解釋了個中原因:廣場是“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人人看得見,而污水處理系統(tǒng)與城市環(huán)境建設和市民生活雖然息息相關,但是由于投入大、運營費用高、一般人看不見,所以地方政府領導并不重視?!暗幸恍┏鞘械牡胤秸P心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多了一點,而對于城市一些最重要的基礎設施注意得不夠。” 誰不認為這樣的“現代化”有假冒偽劣的成分呢?
城市現代化、國際化成為不少城市的經營發(fā)展目標,“大樹進城”,風景復制,就差不能將泰山、廬山等名勝古跡進行整體遷移了。只是在關注外在形象的同時,對于內在的、人本的東西也不能忽略,充分將“人”的感受、“人的價值至上,人的權益至上”的人文精神融入到城市建設中。將“人”的出行安全、快捷,將生活質量的高效、環(huán)保、綠色放在首位。在這方面,我們做得仍然不夠完美。
不能說應急暴雨系統(tǒng)不完善,就不是合格的現代化,卻可以說,城市應急這個小問題解決得不夠細化和長遠?;蚴钦J識不足,沒想到廣州會出現如此大雨;或是心不在焉,認為這種投入純粹多此一舉;或者仍存有形象崇拜思維,而沒有將“人”的需要放在足夠位置。有網友說“現在流行的是50年、百年。發(fā)生問題的時候就說是從未遇到的。那么這些市政設計者如果僅僅盯著眼前,那設計還有什么意義呢?”“廣州市的水浸問題,要根治就要做好排水工程的高標準施工,并定期清理下水道,不然每到下雨都浸成不成樣子,實在讓大都市的形象大打折扣!”這是很有道理的。
請看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巴黎下水道系統(tǒng)很有名氣,下水道博物館已成為巴黎除埃菲爾鐵塔、盧浮宮、凱旋門外的又一著名旅游項目。巴黎的下水道均處在巴黎市地面以下50米,水道縱橫交錯,密如蛛網,總長2347公里。下水道寬敞得出人意料:中間是寬約3米的排水道,兩旁是寬約1米的供檢修人員通行的便道,約有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專業(yè)維護工。加拿大溫哥華為了使排水系統(tǒng)設施更科學與完善,當地政府大刀闊斧改造下水道系統(tǒng),將污水﹑雨水共享的舊式下水道拆除,改鋪分開的污水下水道和雨水下水道。排水系統(tǒng)的“大手筆”不僅僅是一種基礎設施的大投入,更是城市發(fā)展的人本理念和細化理念的體現。
雖然此前不少城市曾出現過“暴雨使城市一片澤國”的新聞,多數人仍不相信這樣的事情會落到自己頭上,寧愿抱著僥幸心理而理直氣壯說“不會”。明明可以預見卻沒有預見,或視而不見,這種躲藏在背后的麻木才最值得警醒。尋找都市現代化的漏洞,并且將這種漏洞及早補上,科學規(guī)劃、統(tǒng)籌安排,問計于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多聽專家的聲音,更多考慮到群眾的細節(jié)安全需要和出行方便需要。這一點真的不能耽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