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年
摘要流行于臺灣地區(qū)的文獻分類法主要有《中國圖書分類法》、《中國圖書十進分類法》、《佛教圖書分類法》3種,這些分類法或由臺灣本土發(fā)明,或經(jīng)臺灣數(shù)次修訂,經(jīng)過近50年發(fā)展,分類法厘訂之道已漸具臺灣特色,研究并歸納這些特色,不僅有助于全面了解臺灣地區(qū)文獻分類法的發(fā)展源流,兼且可資大陸地區(qū)文獻分類法修訂時借鑒。
關鍵詞中國圖書分類法中國圖書十進分類法佛教圖書分類法分類法
1996年10月,香光書鄉(xiāng)出版社出版了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編撰的《佛教圖書分類法(1996年版)》(以下簡稱《佛教法》),臺灣地區(qū)眾多佛教寺院圖書館紛紛采用。2001年5月,臺灣政治大學圖書館修訂出版了《中國圖書十進分類法》(以下簡稱《十進法》)第4版,2007年臺灣地區(qū)“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臺圖)出版了《中國圖書分類法》(以下簡稱《圖書法》)的最新版本——《中文圖書分類法》(2007版)(以下簡稱《中文法》),以全新的面貌呈現(xiàn)于世人的眼前。此三部分類法為臺灣地區(qū)絕大多數(shù)圖書館所采用,研究此三法基本上可以鳥瞰臺灣地區(qū)文獻分類法之全貌?!斗鸾谭ā繁緸榕_灣所產(chǎn),且屢經(jīng)厘訂,創(chuàng)新之處所在多有,研究其特色自無疑義。而《中文法》與《十進法》卻源自大陸,其臺灣特色何在?前者在臺灣修訂11次,后者亦修訂3次,無論就其篇幅,還是就其內容,均與初版不可同日而語,尋求其厘訂特色亦是題中應有之義,筆者不揣淺陋愿就其厘訂特色作一探析,以方便諸君了解臺灣地區(qū)文獻分類法修訂之大略。
1、傳承有自。推陳出新
臺灣地區(qū)三大主流分類法,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是傳承有自,代有創(chuàng)新。追根溯源,《中文法》發(fā)軔于1929年劉國鈞編制的《圖書法》。《圖書法》1936增訂再版,由金陵大學圖書館印行,成為當時國內使用最為廣泛的四部圖書分類法之一,具有極高的地位。然因新式分類法之興起,《圖書法》在大陸的使用逐漸式微,而在臺灣卻異地開花,再結碩果。首先熊逸民先生于1958年為《圖書法》增補了索引,彌補了此法的一個重大缺陷。1962年熊氏再出“修訂再版本”,惜其改動不大,主要內容仍沿劉氏《圖書法》之舊,未能出其窠臼。隨后于1964年6月臺灣大學賴永祥先生以臺灣大學圖書館藏書為基礎重新修訂《圖書法》,并注明為“新訂初版”,以便與劉氏、熊氏各版區(qū)別。其后30余年,賴氏窮心盡力,先后修訂7次,《圖書法》遂成鴻篇巨帙。賴氏于2001年9月21日增訂8版出版之際,將《圖書法》授權臺圖使用,并授權其“維持分類法之修訂、解釋與推動”。臺圖組織大量人力耗費6年光陰,最終完成《中文法》之出版。經(jīng)過多次改版厘訂,此版在臺灣地區(qū)更有典范意義,應用領域想應更加寬泛。
《十進法》肇始于1934年,北平師范大學何日章與袁涌進二公有感于“近日圖書館收藏之書,其性質既異于前人之所藏;則著錄之方,亦不能因仍舊貫”,于是結合本館館藏,創(chuàng)立此一部分類法。1956年,何氏就職于臺灣省立圖書館,于再版之事“獨自為之”,雖深感其難,然多有突破,如“著者號碼表之編制及用法”即其明證。其后3年,何氏轉任政治大學圖書館館長,于業(yè)余之便,再次考慮修訂事宜,于1964年春完成3版修訂。何氏辭世以后,政治大學圖書館獲得何氏次子何甫峰先生授權整理并修訂。此法為敷日常之用,方大幅增訂,至2001年第4版時,其類分圖書的實用性大大增強。
上述二者雖皆源于中國大陸,然其修訂次數(shù)之多、修訂范圍之廣已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之勢。非唯如此,臺灣地區(qū)實際亦有自編之分類法。因意識形態(tài)影響所及,佛教事業(yè)及其圖書出版在臺灣地區(qū)蔚然可觀,佛教圖書館亦于全島星羅棋布,類分佛教圖書之需求極大。1962年,李世杰先生以善導寺太虛佛教圖書館館藏為依據(jù),編制了《佛教法》草稿,使佛教圖書分類基本有章可循。1996年,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應眾多佛教圖書館之邀,傾心盡力編纂《佛教法》,以后又經(jīng)多次修訂,漸成佳品,不僅體系逐漸完備,也使臺灣地區(qū)各圖書館佛教圖書分類基本統(tǒng)一。此法所取成果不可小看,大陸圖書情報界亦多有贊詞美譽,北京大學教授白化文先生取得香光尼眾佛學院授權,結合大陸實際編撰《佛教法》改訂本,于2001年由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出版,極大地方便了大陸地區(qū)佛教圖書的分類。影響所及,浙江大學周子榮先生應云林圖書館所請,再次獲得《佛教法》授權,于2005年編纂出版與大陸《中圖法》配套使用之《云林佛教圖書分類法》,后出轉精,較之前出諸法更進一步。由此觀之,臺灣佛教圖書分類研究盡領風氣之先,海峽兩岸圖書館界均受益匪淺,說其推陳出新當非虛贊之辭。
2、中立為本。凸顯主體
臺灣地區(qū)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日本、歐美的良好關系,保持中立的立場長期以來一直為臺灣文獻分類法的編者所奉行,具體表現(xiàn)于中山文庫與蔣氏父子文獻的列類。
孫中山先生與蔣氏父子文獻長期以來一直作為臺灣地區(qū)主流意識形態(tài)之表征,然而并沒有作為分類法的第一部類第一大類進行列類,即便《圖書法》的最新版本《中文法》其列類方法亦然?!秷D書法》增訂7版、8版以及《中文法》,將此類文獻集中收錄于005類目下(詳見表1),只是各版中名稱略有變化,從“國民革命文庫”變?yōu)椤爸猩轿膸臁倍?,然此一變化卻顯示出編者更加中立,也更加客觀。
《十進法》第4版對孫中山先生與蔣氏父子文獻的列類與《圖書法》稍異,關于中山先生的文獻與思想研究列入“0總類”的“001國民革命文庫”類目下,類號、類名為“001.1孫文主義、國父思想”。作為國民革命的先行者中山先生在類表中享受此特殊地位可以理解,當然,關于國民革命文庫列于分類法第一類是否合適需另文探討。而蔣氏父子文獻列類則列于“001.3國民黨黨員”下,且子目為“001.38蔣總裁言論”,“001.39蔣經(jīng)國言論”,均為三級類目,類目地位一般,卻是不爭的現(xiàn)實。以蔣氏父子在臺灣之政治地位只能列為三級類目,編者非以成敗論英雄,允執(zhí)厥中之意由此可知。
佛教法人士主張以出世精神行人世之基業(yè),于諸世法不存偏廢之心,因而以中觀為宗旨、為標的,佛教圖書分類法亦以類分佛教圖書為要務,不介入政治團體之爭?!斗鸾谭ā冯m歷多有修改,也只是力爭完善而已,并無本質變動,即大陸白氏、周氏二公所作二次厘訂亦然。
由上述諸端觀之,臺灣分類法40余年來所作修訂均本中立原則,也使得臺灣分類法有其獨到之處,亦可為大陸地區(qū)分類法修訂之借鑒。然此種信念未能貫徹始終,至以為憾。近年來,臺灣主體意識逐步覺醒,于分類法修訂之際此種思潮亦漸漸涌現(xiàn)?!秷D書法》歷次修訂均增加臺灣類目若干,而以《中文法》為最。其相關修訂有四:①針對臺灣史地、傳記、文學及臺語4類予以詳編,其類號亦自中國類下析出,編列于亞洲相關類下;②盡量將分散于各個類下
之臺灣相關類目列出;③“世界區(qū)域及分國表”為臺灣配置專號“33”;④將“臺灣縣市表”自“中國縣市表”中析出并單獨成表,另外新增“臺灣鄉(xiāng)鎮(zhèn)表”,以便相關文獻之標引。如此做法,意欲“凸顯臺灣的主體性,并提升臺灣在類表中的地位”。為了滿足某一地區(qū)文獻類分的需求,增加地區(qū)性類目本無可厚非,或許正是其地區(qū)魅力所在,然《中文法》此次厘訂并不僅止于此,首先正名,從《圖書法》變?yōu)椤吨形姆ā罚鄳⑽拿Q未動,而中文名稱如此大費周章,確實耐人尋味。臺灣地區(qū)向有明眼之人,自能看出個中三昧?!白粤㈤T戶,與世界各國平起平坐”,才是其背后因由。《圖書法》曾于1957年在大陸由劉國鈞先生親自捉刀修訂,然終因其種種因素而致《圖書法》在大陸逐漸式微,至為可惜。衷心希望《圖書法》厘訂者能夠醉心學術,使《圖書法》繼續(xù)發(fā)揚光大。近年來,杜威十進分類法做出大量努力,減輕美國文化以及基督教的份量,以擴大其國際影響,此舉或可為《中文法》修訂者參照。
3、文化承傳。中西融合
中國古代文化歷史悠長,分類目錄成果卓然大觀。劉國鈞先生在編制分類法時揉合了中國傳統(tǒng)“四庫法”和《杜威十進分類法》等,將中國古代經(jīng)籍與新近之學合為一體。類表中“關于中國固有之類目,則大率來自漢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文獻通考經(jīng)籍典、焦駭國史經(jīng)籍志、張之洞書目答問,四庫全書總目”;“關于新近之學科,則采自美國國會圖書館分類者為最多,而杜威十進分類法次之,布朗、克特兩氏之分類法亦多資參考”。可見劉氏不是一味采納西方分類法之類目,而是繼承中國傳統(tǒng)分類優(yōu)點,并融合西方分類法長處,方始構建此部分類法體系。此后《圖書法》雖歷次增刪,然于中國古籍處理類目卻一直保留,與西方分類差異顯著,抑或此即《圖書法》之最大特色。目前,中國古籍與國學研究再次成為世界顯學,相關論著亦數(shù)量激增,如何分類相關文獻,《中文法》之做法或可借鑒。
《十進法》在其初版中即明確指出“今古異勢,不能蹈四庫之舊規(guī);中外異宜,不能采杜氏之成法”。基于此種考量,何氏特選用杜威氏“十大部次作為分類之基礎”,以“期能與我國歷代公私著錄家所遵守之劉歆七略……四庫全書總目等,彼此配合”,提出應“離其疏遠,合其近密,以容納我國舊有之圖籍”。同時“因時制宜,總期新興學科,有所安排”,其中西融合之態(tài)昭然躍于紙上,不需細說。其09類目列經(jīng)籍,專門收錄中國歷代典籍,同時于07類目列國學專類,其相應子目基本采用傳統(tǒng)分類方法,實與《圖書法》同出一轍。
佛教圖書分類由來已久,作為傳統(tǒng)文化核心之一,佛教經(jīng)籍的重新認識與研究再次成為世界顯學,如何對佛教經(jīng)籍按現(xiàn)代分類理論與技術進行列類逐漸進入分類工作者視野?!斗鸾谭ā贩挛鞣蕉磐戏诸愺w系,分為十大部類,原理、技術與杜威氏方法相同。然其子目劃分卻基本采用中國佛教圖書原有體系,實亦中西合璧之作?!斗鸾谭ā吩鴥啥仁跈啻箨懶抻喅霭?,以充分吸收大陸地區(qū)圖書分類研究成果,不僅體系更加科學,兼且實用性亦大大增強。同時,此舉又為兩岸合作再添一佳話也。
4、體例完善。工具齊全
《圖書法》于草創(chuàng)之時即考慮采用現(xiàn)代分類法編制體例。劉氏提出分類表必須具備四部份,“始得謂為完全,一日系統(tǒng)表;二日理論基礎;三日索引;四日分類條例。”系統(tǒng)表即今之類目表,是一切分類法的主體,也為一切分類法所必需。理論基礎是現(xiàn)代分類法與古代分類法區(qū)別所在,劉氏對此著力尤多,認為分類法應“以學科分類為準繩……參以體裁的分別”,同時類目“宜有擴充之可能……便于伸縮”。這些原則的制定,為《圖書法》本身的科學化、規(guī)范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索引的重要性同樣為劉氏所重,惜乎劉氏未能自編索引,使《圖書法》留有微瑕。面對此種欠缺,《圖書法》的歷任修訂者無不傾心盡力彌補。先有熊氏于1958年補其缺,后有賴氏于1964年沿其例,終由臺圖于2007年續(xù)其事。殆及2007年《中文法》付梓,相應索引亦同時成文,方便用戶良多。分類條例即今使用說明或者分類規(guī)則,可使分類法增色不少?!秷D書法》分類條例已經(jīng)日趨完備。2002年陳友民氏為其增訂八版作“使用解說”,2007版編委會撰“使用說明”,對于使用推廣其功匪小。厘訂與變動二者往往相伴而生,提供變動情況不當為厘訂者所忽視?!秷D書法》曾編撰“增訂七、八版對照表”、“遠東史地及遠東文學新舊類號對照表”、“臺灣相關類目新舊類號對照表”等,以方便各用戶圖書改編之用。如上種種舉措當為大陸分類法修訂者所接納。
《十進法》正文包括總表、簡表、詳表、助記表(中國大陸稱“復分表”)以及著者號碼表等內容,體例基本完備。同時為了便于《十進法》推廣應用,何先生還編制了《中文著者三位排檢法》。但是因為用戶不多,相關輔助工具仍然欠缺,有待新版繼續(xù)補充。
《佛教法》在李氏之手多有缺漏,于香光版始成完璧。1996年版《佛教法》包括大綱表、簡表、詳表、通用復分表、專用復分表、語言代碼表等內容,同時于香光網(wǎng)站還提供“分類釋疑”,幫助用戶“厘清各圖書館使用類表時所產(chǎn)生的疑惑,增加分類效率”,同時尚編有“使用手冊”。其類表體例已可與綜合性分類法相媲美,惜乎配套之索引仍然欠缺,唯一可見者為“佛教人名索引”,使用戶稍感不便。如有智者有暇及此,則此法無疑更佳矣。
5、技術革新。開放存取
臺灣地區(qū)三大分類法基本均為杜威氏十進法模仿或者修改之作。《杜威十進分類法》類目采用數(shù)字標志制度,并以號碼代替類目,方便良多。而劉氏于《圖書法》草創(chuàng)之際即加采用,然又有所創(chuàng)新。有所調整。劉氏提出“每類不必十分”,也就是說同位類可以超過10個,也可以不足10個。比如一級大類于杜氏為十分法,而于劉氏為九分法。這種靈活的符號體系,避免了杜氏機械十分帶來的種種弊端。何氏《十進法》特選用杜威氏“十大部次作為分類之基礎”,且采用數(shù)字標志制度。我國古代分類標志制度不一,既有顏色標志者,如唐六典所載“經(jīng)庫書……用黃帶紅牙簽”者,亦有用天干地支者,復有用千字文者,更有用佛教經(jīng)文偈語者,何氏斟酌諸法后認為采用數(shù)字標目“至當”。香光《佛教法》誕生為晚,不僅充分吸取了《圖書法》、《十進法》等經(jīng)驗,亦廣泛采用西方杜威氏分類法等西方文獻分類研究成果,且以類分佛教圖書為標的。目標既已經(jīng)明確,所用技法亦較實用。
采用仿分、復分、類目注釋等編制技術是判斷一個分類法為現(xiàn)代分類法的一個標志?!秷D書法》1929年初稿中通用附表(實即通用復分表)有8種,2007年版此一數(shù)字則增至12。因類目增加迅速,專用復分表亦為現(xiàn)代分類法所常用。據(jù)統(tǒng)計,《圖書法》增訂七版專用復分表共有29種,增訂八版中增至37種,2007版中竟達45種。其中較有特色的特殊數(shù)據(jù)復分表、經(jīng)書復分表,不僅節(jié)約了分類
法的篇幅,而且也給分類法編制者帶來一些嶄新的思路?!斗鸾谭ā?996版復分表有8,通用、專用復分表各4。特別是僧制復分表、佛教文學復分表、語言復分表、佛教宗派復分表、語言代碼表等均為它法所無,創(chuàng)新之意顯然,可為它表厘訂借鑒與利用。
因為分類依據(jù)的不同以及各圖書館使用習慣的差異,分類法往往提供雙表以方便用戶選擇使用?!吨形姆ā凡捎秒p表之處有四:各國叢書(085)、群經(jīng)(090)、中國地方志(670)、臺灣史地(733)。但雙表法在臺灣地區(qū)文獻分類法中使用并不普及,筆者遍尋《佛教法》、《十進法》及相關資料未果。
傳統(tǒng)分類法均以印刷或者電子格式出版,且大多數(shù)為商業(yè)化運作,臺灣地區(qū)情形類似?!秷D書法》自劉氏初版直至賴氏增訂8版,于此模式亦奉行不悖。然最近情況有變,《中文法》在“編目園地”公開發(fā)布與印刷本完全相同的PDF文檔,供用戶免費下載與使用。至于其相應勘誤、新增類目以及種種編目規(guī)范、目錄改編作業(yè)辦法更是經(jīng)常更新?!妒M法》亦“以電子文檔存入該館的網(wǎng)頁中,以供更多的圖書分類人員參考使用”?!斗鸾谭ā穭t提供與印刷版內容一致之網(wǎng)頁,同時提供使用手冊、分類釋疑、修訂訊息等諸內容,嘉惠用戶良多。綜觀上述三法,無不以方便用戶為已任,以開放存取為理念,以網(wǎng)絡通訊為途徑,免費提供類表全文以供后學探究研習,大陸同仁或可學習借鑒。
6、厘訂頻繁。個人主導
《圖書法》自1929年草創(chuàng)以來,已近80載,期間,劉氏修訂2次,熊氏修訂3次,賴氏修訂8次,臺圖修訂1次,前后共計14次,平均修訂間隔不到6年,由此可見其修訂之頻?!斗鸾谭ā纷?996年以來,則常年修訂,幾乎每年均有更新,從使用手冊可知其大略。至于授權大陸2次修訂,前后間隔不足4年,更是汲取大陸智慧與之共成善舉。睹其雄圖偉略,怎不令人敬佩!而《十進法》與上述二者相較,則風騷稍遜。自1934年以來至2001年共有4版面世,平均間隔竟有18年之久,使用漸稀乃其必然。
國際主流分類法皆有專門機構負責修訂,以便長久維持和推廣。而臺灣地區(qū)3大主流分類法則與此迥異。《圖書法》由劉氏草創(chuàng),以后雖屢經(jīng)修訂。但實由個人獨立支撐,無論是劉氏、熊氏,還是賴氏均是如此,直至2002年賴氏將《圖書法》增訂八版授權于臺圖,情形方有改觀?!吨形姆ā防逵嗊^程中共召開會議500余次,動用人員近200名,增加類目3000余次,其修訂力度之大,投入人力、財力之多均可算得上是《圖書法》修訂之最。
與《圖書法》相若,《十進法》亦由個人創(chuàng)始,1至3版修訂工作基本上由何氏獨力承擔。至4版伊始,政治大學圖書館方始獲得授權,并由其編目組同仁共同厘訂,其投入人力與物力基本上局限于該館,與《中文法》修訂之投入差距相去不可以里計。
《佛教法》殊不類此。其法本由李世杰先生于1962年草創(chuàng),然佛教事業(yè)及其圖書出版斗轉星移。變化甚巨,香光尼眾佛學院應眾多同質單位所請,不畏艱難欣然就命,最終于1996年完成新版《佛教法》。此版實乃香光尼眾佛學院僧俗兩序大眾共同完成之杰作,所費人力、財力就其可查者當不亞于《中文法》,不可查者或亦無可計數(shù)。至于香光尼眾佛學院免費向公眾提供佛教書目數(shù)據(jù),實在使圖書館獲益無量。
7、結語
上述諸端,只是舉其犖犖大者,同時囿于筆者見識所限,相關材料難獲,實不足以論臺灣地區(qū)文獻分類法厘訂諸種情形,然先賢高風,后人仰止,末學愿為分類法繁榮盡此微薄心力,因而草此數(shù)言,就教于各位方家,懇請諸君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