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公開仍只是一扇大門,登堂入室的,肯定是預算審議與編制的民主內核。
自廣州市率先在全國公開本級部門財政預算以來,飽受贊揚和質疑,《瀟湘晨報》載曉宇文章說,這些都在意料之中,有公開,無質疑,豈不是期望掩耳盜鈴?廣州市財政局既然有公開預算的見識,有勇氣選擇這樣的時機公開,就有能力承受質疑,何況公眾質疑的并非廣州市財政局公開之舉,而是預算背后的權力模式。
廣州接受申請公開預算后不久,一度以預算信息屬“國家秘密”拒絕公開的上海也高調宣布,上海正積極探索向社會公開部門預算的方式、范圍和形式,這當屬“榜樣的力量”。文章說,把財政預算的實質審議與編制程序當作一項改革的事業(yè)來看,預算公開仍只是一扇大門,登堂入室的,肯定是預算審議與編制的民主內核。在此有必要回味廣州市財政局局長張杰明在預算公開申請報告上寫下的批示:“凡屬于政務公開的資料,均請?zhí)峁┙o來函人。另外我希望今后這類政務公開資料,能夠直接從我局網(wǎng)站上查到。要改變那種不愿讓外界了解我們工作的傳統(tǒng)觀念,我們是公仆,是為社會公眾服務的。除了規(guī)定各級保密的材料外,當盡量讓我們的工作透明化?!?/p>
作者認為,從預算公開到民主的制度安排,是改革的路徑,也是改革之目的,以經(jīng)濟體制改革銜接政治體制改革,顯然是預算制度改革天然的立足點,在這樣的改革中,只靠模仿性的修補必定是不夠的,更需要全新制度建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