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吉
這種毫無節(jié)制的消費文化,欲望無限膨脹的文化,最終成為導致美國金融海嘯的真正禍根。
韓秀云在其2008年出版的暢銷書《看不懂的中國經濟》中寫道:“現(xiàn)在的美國,應該還在晚上八九點的時間,真正的夜幕,還沒有降臨。”不料,一語成讖,美國經濟果然“黑云壓城城欲摧”。就在該書出版后的幾個月,有著158年歷史的雷曼兄弟轟然倒下,以此為標志,一場波及全球的金融海嘯正式席卷而來。當人們問起韓秀云為何在當時有如此的判斷,她說,美國病了,病來如山倒,倒出一場世紀經濟危機來并不奇怪。
轉眼一年過去,當再次被問及對美國經濟的看法,韓秀云還是堅持之前的研判,認為“黑暗還很漫長,即使到了午夜黑暗的時候,還有黎明前的黑暗更難熬”。出于對韓秀云的信任,人們固然希望她的預言能又一次得以應驗,但看看眼下,AIG都能接管、高盛都能轉制、克萊斯勒都能倒閉、冰島都能破產……金融危機已是如此了,實在不敢想象比它更黑暗的時刻還會有哪些更觸目驚心的事情發(fā)生?在新出版的《金融海嘯與我何干》一書中,韓秀云指出,美國經濟可謂“疾病纏身”,如雙赤字、經濟缺乏新的增長點、復雜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黑洞還未浮出水面、信用卡消費隱患多、股市崩盤、國債黑洞、信用喪失殆盡等。然而,面對金融危機,美國所推行的政策不僅沒有使得其“重癥”得到醫(yī)治,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增加危害。
這個危害藥方無外乎是美國慣用的用以刺激經濟、促進繁榮(即使是希勒筆下的“非理性繁榮”)的手法,例如發(fā)債、發(fā)鈔、發(fā)動金融戰(zhàn)爭、發(fā)動武力戰(zhàn)爭,然而在這之外,其實還有兩種策略可供選擇——發(fā)展實體經濟和耐心等待,但是對美國來說,卻都是最不愿意、最難受的選擇。韓秀云寫道:“十多年來,美國已經過慣了全世界‘進貢的舒服日子,他們不能接受這種舒服日子如今走到盡頭的現(xiàn)實,在他們的潛意識里會抗拒用實業(yè)振興經濟。”至于耐心等待,這其實是最高明的選擇,“本來經濟是有周期波動的,就像皮球一樣,掉到地上,自然就會彈起來,結果美國非用九牛二虎之力一直舉著它,結果掉下去還是遲早的事、必然的事”。美國非要一直舉著它不讓它掉下來,原因就在于“一方面美國人過慣了好日子,一天壞日子也不愿意過,另一方面是美國的選舉文化所逼”。在分析美國為什么敗走到今天,韓秀云得出結論:是實用主義和沒有歷史傳承感的文化導致了美國走向了欲望的無限膨脹,直至脹死的歧途。如果美國不懂得自我反省、自我節(jié)制和約束,下次金融海嘯仍然是遲早的事,這個世界將永無寧日,這,就是美國的未來——而之所以如此關注美國,那是因為美國選擇怎樣的未來,很大程度上也決定著世界的未來。
所以,“金融海嘯與我何干”不過是一個欲揚先抑的說法,其實金融海嘯與我們很有關系。它會給中國經濟帶來怎樣的影響?它跟中國政府、企業(yè)、百姓之間有何干系?為什么美國那里出問題,我們這里迅速產生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未來這種負面影響還會持續(xù)多久?作為中國政府、企業(yè)、個人在這樣一場世紀金融海嘯中,該如何看待,如何應對?
不同于其他著述對金融危機根源的分析,韓秀云把它歸結為錯誤的文化觀念。她說:“這種毫無節(jié)制的消費文化,欲望無限膨脹的文化,最終成為導致美國金融海嘯的真正禍根。正是這一文化的驅動力,才有今天層出不窮的賺錢、省錢、圈錢、借錢甚至送錢的復雜手段出現(xiàn),與此相比,次貸問題已顯得不值一提?!闭且驗槿绱耍谡覍ぶ袊陌l(fā)展出路上,她也試著從文化的角度去應對未來的挑戰(zhàn)。
她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無形資產和隱性成本;她說,永遠厚德載物、知足常樂、唯善呈和,這些文化才是這個瘋狂的物質世界真正的藥方;她說,中國文化的選擇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和中國的未來,乃至會深刻影響世界的未來……不難發(fā)現(xiàn),金融海嘯與我們息息相關。它給中國經濟和中國未來的發(fā)展敲響了警鐘,它告誡世人,欲望不能無限制地膨脹,更不能為了一己之利采取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如果沒有這場海嘯帶來的巨大災難,也許我們很難有勇氣和力量去反省我們的經濟、我們的文化。所以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要反思當下、挽回損失、重建秩序,但更需要撫慰精神和重塑信念——這也就是為什么韓秀云將更多希望寄予“心靈雞湯”而非“經濟良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