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力斯
在后來的日子里,蘇童把自己在北京上學的4年比作是“一棵歪歪斜斜的樹”。
蘇童本名童中貴,“蘇童”這個名字的真實意思是:姓童的蘇州人。
9歲那年,蘇童得了腎炎,獨自在家熬藥喝藥,凡事嚴守醫(yī)囑,半年沒沾一粒鹽。實在忍不住,趁家里沒人,有次他拿了根筷子在鹽罐周圍轉悠幾回,但最后還是沒敢品嘗,怕死的念頭終究占了上風。
當時家中的清苦是一盞15瓦的暗淡的燈泡,是潮濕的未澆水泥的磚地,是簡陋的散發(fā)著霉味的家具。母親去買鹽丟了5元錢,尋了整整一天,當她徹底絕望時,蘇童聽到了她傷心的哭聲。
因為家里窮,母親買回來的都是一包包廉價的茶葉末。在很長的時間里,蘇童一直認為這就是好茶葉。在他成名以后,直到有一位朋友來作客,在喝了他的茶后面露尷尬之色,問“你是不是把茶和樟腦放在一起了?”他才知道那并不是什么好茶。
大部分時間,童年的蘇童只能在街頭巷尾和同樣年紀的朋友玩拍香煙殼和一種叫“定銅”的游戲。除了看小人書外,唯一的娛樂節(jié)目是看露天電影,那是盛大節(jié)日,所有的小孩和大人都上街了,搬著板凳在空地上看電影?!兜氐缿?zhàn)》、《南征北戰(zhàn)》、《偵察兵》都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看到的。
蘇童成為作家,主要是靠讀書得來的,“我上初中時讀《紅與黑》、《復活》,書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個下午看一本。讀書多了,作文就寫得好。看多了,手癢,就開始寫作,最開始的時候,靠寫詩,再開始模仿當時流行的農(nóng)村小說寫作,先列一張人物關系表:黨支書、民兵隊長、婦聯(lián)主任,地主和富農(nóng)。還煞費心機給每個人物起個與身份相稱的名字。寫好了,便像放飛鴿一樣投給某報紙,然后天天翻閱那張報紙。煎熬半個月,不見影子”。
1980年,蘇童考取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在北京的4年里,他受到了正統(tǒng)的語言訓練與文學熏陶。他把對付功課外的全部時間,用在泡圖書館上,不停地練筆寫作。
“因為我們這批人在接受文學啟蒙的時候,正好碰到非正常時期——‘文革后期。回憶自己青少年時期的閱讀,我覺得是一種異化的閱讀——我們接觸了大量的革命小說,這些小說完全自成一體,給予人的文學熏陶和營養(yǎng)基本上是特定的;1980年代中期后,社會一下進入改革期,整個西方文化浩浩蕩蕩沖進國門,又一次閱讀開始了,這次閱讀同樣也是異化的——因為沒有選擇,對文化的饑渴導致人們不加思索、不加選擇地把所有東西都拿來,在判斷力上會出錯,覺得什么都好。而那也正好是一大批作家寫作的成長期,所以好多人就拋棄了一部分中國小說,而拋棄一樣東西必定會撿起另一樣。從背景上分析,我承認有這樣的現(xiàn)象;但是必須說清楚,這并不可怕,即使模仿也并不可怕?!碧K童這樣描述時代和閱讀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影響。
靦腆的蘇童因為怕同學笑話自己總收到退稿信,于是借用一位家在北京的女同學地址,寄收稿件。在大學三年級的時候,《星星》開始發(fā)表他的詩作,《青春》也開始發(fā)表他的小說了,處女作《第八個是銅像》還獲了獎,這大大地鼓舞了他繼續(xù)寫作的勇氣。在后來的日子里,蘇童把自己在北京上學的4年比作是“一棵歪歪斜斜的樹”。
22歲那年,蘇童大學畢業(yè),被分配到南京藝術學院工作。在這一時期,他認識了韓東等一批寫作的朋友們,并開始在民刊《他們》上發(fā)表小說。不久,蘇童轉投《鐘山》編輯部成為一名專業(yè)的文學編輯。就這樣,在為人作嫁衣發(fā)稿的同時,也不忘自我武裝。很快,《桑園留念》、《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妻妾成群》等一批小說相繼發(fā)表在《收獲》等文學雜志上,在文學界得到承認的蘇童引起了電影界導演們的注意。
雖然小說不斷被改編成電影,但蘇童拿到的錢卻并不多。在成家以前,蘇童一直住在南京新街口的一間單位宿舍里?!疤K童的《妻妾成群》被改編成《大紅燈籠高高掛》之后,蘇童來北京找我,嘴都是歪的,笑歪的,他告訴我他狠狠地敲了張藝謀一筆,要了4000元的改編費?!碧K童的好朋友余華回憶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