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華 苗乃運 徐立才 孫小波 范 靜
摘要 雨季造林作為傳統(tǒng)季節(jié)性造林向常年性造林轉變的重要舉措和荒山荒地綠化造林的重要途徑之一,具有省工、省力、投資少、見效快的特性,但雨季造林時間性強,技術要求嚴,造林難度大,造林可用樹種少,在具體的生產(chǎn)實踐中,必須貫徹提前細致整地是基礎、良種壯苗是根本、造林時機是關鍵、撫育管理是保障的思想,才能確保造林成效。
關鍵詞 雨季造林;細致整地;把握時機;適地適樹;科學栽植;撫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 S728.1.0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5-0068-01
近年來,隨著造林工作的逐步推進,山地造林工作逐漸被擺上重要日程,不少地區(qū)都在積極組織和實施山地造林,為國土綠化事業(yè)做出貢獻。但是由于山地的立地條件相對較差,土壤貧瘠,水分短缺,環(huán)境惡劣,造林工作困難重重,造林效果不理想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嚴重地挫傷了群眾的造林積極性,使山地造林工作舉步維艱,而利用溫度高、濕度大、墑情好、降水集中的多雨季節(jié)進行雨季造林正是突破這一瓶頸的重要手段。連云港市正常年份的降雨量1 000mm左右,但年度、年內(nèi)分布不均。一年中春秋季干旱少雨,夏季雨量比較集中,約占全年降雨量的2/3,一般多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此時連續(xù)降雨多,空氣濕度大,雨熱同期,利用松柏類針葉樹蒸騰量相對小的特點,造林容易成功。但雨季造林時效性比較強,且天氣變化異常,比較難掌握,因此在雨季造林技術及管理上應嚴格把關,環(huán)環(huán)相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
1 細致整地
整地是造林前的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大面積造林若現(xiàn)整地現(xiàn)造林則容易延誤造林時機,且不能保證造林成效。因此,最好是上年雨季整地翌年造林,也可春季整地雨季造林,或者雨季第1次透雨后整地。提前整地利于截留降水、蓄水保墑,雨季山地沙石軟化、土壤疏松,整地省工省力,但最好不要隨整地隨造林,應在整地驗收合格后及時將表土回填,下層生土壘(堆)放在下沿作埂堰,以蓄水保墑改良土壤結構,經(jīng)過雨水灌實是造林成活的關鍵。整地方法、規(guī)格的確定,要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盡量減少破土面,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對山坡上部及25°坡以上的地段,采用穴狀、魚鱗坑整地,規(guī)格:穴徑30~40cm,深20~40cm;魚鱗坑長徑30~50cm,短徑30~40cm,深20~40cm土堰寬,高10~20cm。山坡中部及15~25°坡的地方,采用魚鱗坑、水平階整地,規(guī)格:魚鱗坑同上,水平階寬1.0~1.5m,長以便于整平田面為宜,深30~80cm。山坡下部及15°坡以下的地段,采用窄幅梯田整地,規(guī)格:寬2~5m,長度隨山坡情況而定,深30~80cm,壘堅固的雙層石堰,兩階之間保留2~3m的生土帶。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整地,都必須在整地前做好規(guī)劃設計,按照設計方案進行施工。
2 把握時機
雨季造林種植時機非常重要,雨季時間較短又是苗木生長期,再加上天氣炎熱,水分蒸發(fā)快,所以造林過早過遲或栽后連日晴天苗木都難以成活,尤其是裸根苗造林,若能在栽后下雨,并有幾天的陰天,則對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一般情況下,造林時間最好安排在下午,以減少太陽對苗木尤其造林當天的曝曬時間,經(jīng)過一夜的緩沖,可以提高苗木的抵抗能力,對提高造林成活率也有一定的作用。切忌在無雨和降雨不多的時期強栽等雨,要嚴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則,即“雨不透不栽,天不連陰不栽,雨過天晴不栽”。準確、及時掌握雨情是雨季造林成敗的關鍵。連云港市常年氣象資料記載:一般在6月下旬至8月上旬為主汛期,據(jù)連云港市近幾年來雨季造林經(jīng)驗,在下過第1~2場透地雨后方可進行造林施工。為掌握最佳時機,具體工作中應把握以下3點:一是加強與氣象部門聯(lián)系,分析短期天氣預報形勢,確定栽植時間;二是施工后遇有1d晴天應立即停止,等下次降雨后再繼續(xù)栽植;三是合理安排施工時間,上午5~10時,下午4~7時,避開中午高溫時段栽植。若陰天并有小雨的情況下,則不受時間限制。
3 適地適樹
雨季造林適宜用萌芽力較強的常綠樹種,采用小粒種子播種以及容器苗造林。雨季造林可選用樹種相對較少,主要以黑松、火炬松、側柏橡櫟、刺槐、松柏、臭椿火炬樹等耐干旱瘠薄的樹種為主,且苗木規(guī)格不宜太大。最好選用營養(yǎng)袋苗。若用裸根苗,苗木規(guī)格以30~50cm高為宜?;纳皆炝诌m地適樹十分重要,一般來說,在山區(qū)、丘陵酸性土壤或微酸性土壤應以松科類樹種為主,適當營造一些闊葉樹,以形成混交林;堿性土壤應以柏類樹種為主,這將十分有利提高荒山造林成活率。具體到一塊造林地,要根據(jù)適地適樹的原則,選好造林樹種,最好使用容器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苗木選擇標準:選擇生長健壯、根系發(fā)達、無病蟲害、無機械損傷的Ⅰ級、Ⅱ級良種苗木。闊葉樹苗木二年生以上;針葉樹一至二年生為宜。闊葉樹苗木高達2m,胸徑2cm以上;針葉樹高0.5m,地徑1cm以上;容器苗高0.3m,地徑0.5cm。
4 科學栽植
雨季降水多,這是造林的有利條件,但溫度高又是不利因素,要切實做好苗木的保護工作。起苗時要選擇上午9時以前,下午3時以后,盡量避開中午高溫時段;對于裸根苗要用阿斯匹林泥漿液蘸苗木根系或用高分子吸水劑和生根粉浸根,或以純阿斯匹林液汁浸泡全植株。此法特別適宜主根發(fā)達,須根、側根不發(fā)達的馬尾松、濕地松、火炬松等樹種,更適宜于需經(jīng)長時間、長距離調(diào)運的松科類樹種;運輸過程中要進行包裝并遮蔭;當天起的苗木盡量栽完,貯苗期以不超過一晝夜為好,貯存時要散放,以免生熱,并適當噴水,保持濕潤。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狀或魚鱗坑整地,密度可掌握在3 300~4 950株/hm2;花椒一般栽植于地堰或在水平階及梯田成片栽植,栽植于地堰的株距2m左右,成片造林,密度可掌握在1 950~2 400株/hm2,株行距2m×(2.0~2.5)m。播種造林覆土不能過厚,一般為種子直徑的3~5倍,播種量為3~5粒/穴。容器育苗造林時要注意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起苗時,應先挖掉容器袋周圍的土,盡量不使袋內(nèi)的土體松動,切忌用手拔苗起苗;二是栽植時應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cm,切忌將營養(yǎng)袋露在外面;三是栽前一定要撕破袋底部。裸根苗造林時首先要把好起苗關,在起苗的前一天圃地灌水,起苗時一律用镢頭深刨,做到根系完整,根部帶土,剔除細弱苗和根苗,進行苗木分級,并用草袋包裝,以減少苗木失水,隨起、隨運、及時栽植。栽植時將苗木放在筐內(nèi),遮蓋濕布,栽一株拿一株。不要用手抓握苗根部,以盡量減少根系損傷。刨深穴,扶正苗木,填土以深度達原土痕為宜,踏實。
5 撫育管理
雨季造林也要避免重造輕管的現(xiàn)象。造林結束后,必須組織專人進行管護,及時除草、松土。對栽植未成活的地塊,應抓好時機補植完善,從而達到一次成林。造林后,及時用枯樹枝、碎草、石塊等覆蓋穴面,避免暴雨時雨滴擊濺表土,以減少蒸騰失水。對穴面保墑和促進苗木生長均有明顯作用,應盡量采用。造林后如無雨,尤其是裸根苗應盡可能地在栽后2~3d內(nèi)澆1次水,以保幼樹成活;大雨過后,要及時查苗看穴,如苗木被沖壓,應及時扒出扶正;被大雨沖毀的樹盤及時修筑好;對低洼、排水不良的平原地區(qū),應做好及時排澇。未進行穴面覆蓋的植樹穴,大雨過后土壤易板結、干裂和滋生雜草,要適時松土,以保墑和清除雜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