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梅 朱維寧 劉 麗 張勝利
摘要 從生長環(huán)境、農藥殘留量、有害物質含量等方面介紹了無公害蔬菜的標準,并總結了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以期為無公害蔬菜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 無公害蔬菜;標準;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09)05-0036-0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含有害物質、高品質的無公害蔬菜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無公害蔬菜生產不斷發(fā)展壯大,現將無公害蔬菜的種植技術總結如下。
1 無公害蔬菜的標準
無公害蔬菜是指商品蔬菜中不含有某些規(guī)定不準含有的有毒物質,而對有些不可避免的有害物質則要控制在允許范圍之下,保證人們的食用安全。無公害蔬菜除風味、營養(yǎng)含量合理外,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一是農藥殘留量不超標。無公害蔬菜不含有禁用的高毒農藥,其他農藥殘留量不超過允許標準。二是硝酸鹽含量不超標。食用蔬菜中硝酸鹽含量不超過標準允許量,一般控制在432mg/kg以下。三是“三廢”等有害物質不超標。無公害蔬菜必須避免環(huán)境污染造成的危害,商品菜的“三廢”和病原微生物的有害物質含量不超過標準允許量。
2 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guī)程
2.1 品種選擇
生產無公害蔬菜,最關鍵的是選用抗性強、豐產優(yōu)質的新品種,以減少農藥使用。尤其是對尚無有效防治方法的蔬菜病蟲害,必須選用抗性強的品種。
2.2 種子處理
對靠種子傳播的病害,要嚴格進行種子消毒,如溫湯浸種、低毒農藥消毒處理或微量元素浸種等,以減少苗期病害,減少植株的用藥量。
2.3 實行輪作
注意輪作倒茬,合理間作套種,進行立體種植,有利于減輕病蟲草害發(fā)生,尤其是瓜類與茄類蔬菜生產。要合理安排品種布局,避免同種蔬菜連作,實行水平輪作或其他輪作方式。有條件的地區(qū)可采用水旱輪作。
2.4 適時播種
蔬菜播期與病蟲害發(fā)生關系密切,要根據蔬菜的品種特性和當年的氣候狀況,選擇適宜的播種期。
2.5 培育壯苗
采用護根的營養(yǎng)缽、穴盤等方法育苗,及早煉苗,以減輕苗期病害,增強抗病力。適齡壯苗,帶土移栽。
2.6 采用設施栽培
通過大棚覆蓋栽培,可以明顯地減少降塵和酸性物的沉降,減少棚內土壤中重金屬的含量。
2.7 田間管理
提倡深溝高廂栽培,避免田間積水,利于通風透光,降低植株間濕度,及時清除病、蟲、殘株,保持田園清潔。
2.8 科學施肥
2.8.1 有機肥施用。隨著菜地長期施用無機肥,致使土壤嚴重缺乏有機磷、鉀,土壤養(yǎng)分失去平衡,土壤中殘留大量酸性物質,引起土壤板結酸化,作物抗逆性下降,病蟲害嚴重,品質變劣。因此,菜地應以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為主,無公害蔬菜允許施用的有機肥料指含有大量的生物物質、動植物殘體、排泄物和生物廢物等物質的肥料。主要有堆肥、漚肥、廄肥、沼氣肥、綠肥、作物秸稈和餅肥等。
2.8.2 化肥施用。土壤中氮的濃度和施用氮的類型直接影響作物的抗病性、商品性和硝酸鹽的含量。因此,使土壤保持疏松、肥沃,是使作物減少病蟲害,獲得優(yōu)質、高產的技術關鍵。為降低植物體內硝酸鹽、亞硝酸鹽含量,應減少氮肥施用量,尤其是硝態(tài)氮肥施用量。因此,在無公害蔬菜生產中,除大力提倡增施有機肥外,必須科學施用化肥,根據作物需肥量,實行氮、磷、鉀配方施肥。同時注重無機化肥與有機肥配合施用。
2.8.3 施肥方法。化肥深施,既可減少肥料與空氣接觸,防止氮素的揮發(fā),又可減少氨離子被氧化成硝酸根離子,降低對蔬菜的污染。根系淺的蔬菜和不易揮發(fā)的肥料宜適當淺施;根系深和易揮發(fā)的肥料宜適當深施。
2.8.4 施肥時間。在商品菜采收前,不能施用各種肥料,尤其是直接食用的葉菜類蔬菜,以防止化肥和微生物的污染。最后一次追肥必須在收獲前30d進行。
2.9 病蟲害防治
2.9.1 農藥選擇原則。一是選擇效果好,對人、畜和天敵都無害或毒性極微的生物農藥或生化制劑;二是選擇殺蟲活性很高,對人畜毒性極低的特異性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三是選擇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
2.9.2 施藥時間。嚴格控制施藥時間,在商品菜采收前嚴禁施用農藥。一般葉菜收獲前7~12d,茄果類采收前2~7d,瓜類蔬菜采收前2~3d,禁用農藥。
3 參考文獻
[1] 孫曉紅,杜娟,王雪梅,等.淺談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措施[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8(11):48.
[2] 王新春,王彥龍.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操作規(guī)程[J].農業(yè)與技術,2008(3):94-96.
[3] 克熱木江熱合曼,艾合買提·艾沙.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08(8):55-56.
[4] 王新春,朱洪國,張德健,等.無公害蔬菜綜合配套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02(4):34-35.
[5] 李啟廣,許祥凱.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08(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