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牛年春節(jié)晚會亮相之后,劉謙和他所營造的魔術世界就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元宵之夜,在央視晚會中劉謙再次和主持人董卿聯手表演猜卡片節(jié)目,依然讓觀眾百思不得其解。而湖南衛(wèi)視的晚會中,劉謙不僅表演了和觀眾互動的魔術節(jié)目,更作為編導幫李宇春策劃了一個精彩的魔術節(jié)目,將楊樂樂“切成兩半”。這些讓人目瞪口呆的節(jié)目到底是劉謙的手法快還是他有什么特異功能?今天,讓神經學家為你揭開魔術的神秘面紗。
央視晚會中,上臺拿了曲藝類節(jié)目一等獎的獎杯后,人氣飆升的劉謙返回舞臺,“神手”風采重現,一連兩個近景魔術令觀眾拍手叫絕。春晚過后,不少網友懷疑董卿是“托”,現場再次與劉謙搭檔的她,大聲為自己叫屈:“我真不是托!”這次劉謙在5張紙片上畫上記號,讓董卿任意抽出其中一張并且好好保管,而他本人則在旁邊的玻璃柜中憑空變出一張記號相同的紙片,一旁的董卿和所有觀眾驚得目瞪口呆。在湖南衛(wèi)視的晚會中,劉謙同樣和觀眾表演了互動性極強的“預言”魔術。這下又該讓眾網友們質疑劉謙的“魔托”太多了。
其實劉謙的魔術,屬于大家俗稱的“預言”魔術。說簡單點就是觀眾來說,魔術師來猜,結果當然是百分之百猜中。這種表演模式非常適合劉謙的個人風格,“普通話好、談吐幽默、張弛有度,他是調動氣氛的一把好手,這些都是這類魔術必須具備的素質?!?/p>
這類魔術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也是魔術前輩們通過幾代的磨練創(chuàng)造出來的?,F在的魔術師要做的,除了學習熟練之外,就是要創(chuàng)新和加入自己的風格。比如春晚的雞蛋、元宵的卡片,這些就是魔術師自己的風格。劉謙的魔術很多都是要與觀眾互動,這些觀眾到底是不是“托”?這些問題都要留給觀眾自己去思考。魔術的魅力除了臺上的驚訝之外,臺下觀眾的思考也是魔術的一部分,任何魔術師都不能剝奪觀眾自己解密的樂趣。
央視元宵晚會是錄制完成,讓劉謙可以分身有術,參加湖南衛(wèi)視的元宵晚會直播。在湖南衛(wèi)視晚會中,劉謙為李宇春量身打造了一款適合她的魔術,既能幫助她把手上功夫的難度降到最低,又可以確保她跟觀眾貼身互動時做到不露餡。李宇春也煞有其事,與楊樂樂搭檔表演《寶箱切人》,將漂亮的楊樂樂塞進箱子里“切”成2塊,最終再來個大變活人,讓楊樂樂又完整地從箱子里走出來。
這類魔術統(tǒng)稱為“換位”魔術,原理其實并不復雜,講究的是兩位表演者之間的配合。魔術是個綜合的藝術,需要利用角度、光學、物理、化學等各種科學原理。不過魔術多數還是利用視覺,所以大家只能看正面的表演,如果在側面或者后面放個攝像機,就穿幫了。魔術師并不是刻意要隱瞞魔術的原理,相反,他們很想與觀眾溝通,將一些簡單的、通俗的小魔術教給大家,培養(yǎng)大家的魔術興趣。
但是神經科學家正把一些魔術方法應用到某些類型的實驗當中。其中一類實驗研究大腦為什么會產生錯誤的理解,即使這種錯誤的理解違反了以前所有的現實經驗。
魔術師能熟練地操縱人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將觀眾的注意力從關鍵的保密動作上轉移開。學習這些魔術手段,神經科學家有望設計出更巧妙的實驗,利用視錯覺和認知錯覺來揭示注意力和意識的神經機制。
劉謙的魔術很好地闡明了舞臺魔術的本質。魔術師首先應該是一個塑造注意力和意識的藝術家,能夠隨心所欲地操縱人們注意力的焦點和強度。對于人們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也要了如指掌,并隨時掌控。為此,魔術師會綜合運用一些迷惑手段,包括利用人的視錯覺(例如余像)、煙霧或鏡子造成光錯覺、特技(爆炸、模擬槍擊、高度同步化的燈光控制)、熟練的手法,以及秘密裝置和機關等等。
不過,對于一個魔術師來說,讓人們產生認知錯覺的能力或許才是他的終極法寶。和視錯覺類似,認知錯覺蒙蔽了人們對真實世界的感受。然而,與視錯覺不同的是,認知錯覺從本質上來說并非由感官造成的。換句話說,認知錯覺涉及人腦的高級功能,比如注意力、記憶力和因果推理能力。有了這些手段和工具,一個老練的魔術師在舞臺上就能夠得心應手,讓看起來完全違反物理規(guī)律的現象上演,讓觀眾們覺得,唯一的解釋就是——魔力!
神經科學家現在也開始利用魔術師的手段來操縱人的注意力和認知能力。當然,他們這么做的目的,跟魔術師們截然不同。神經科學家是為了探索人類認知功能的大腦和神經基礎,而魔術師主要是為了利用人們認知能力的弱點。不過,魔術師們幾個世紀以來所創(chuàng)造的這些舞臺技巧方法,也能成為神經科學家手中靈敏而有力的“探針”,能夠補充甚至拓展現有的神經科學實驗手段。
通過研究魔術本身,神經科學家漸漸熟悉了魔術的技巧和方法,有的研究甚至第一次揭示了某些魔術方法如何在人們頭腦中造成不可思議的印象。迄今為止,對魔術的研究再次驗證了人們從早期實驗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