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為民
奧地利的心理學家阿德勒是一位釣魚愛好者。有一次,他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魚兒在咬鉤之后,通常因為刺痛而瘋狂掙扎,魚鉤就陷得越緊。阿德勒由此提出一個相似的心理概念,叫做“吞鉤現(xiàn)象”。
人亦如此,一個人的一生,總要經(jīng)歷許多挫折,感受無數(shù)的苦痛。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人們總是想方設法跳出困境。困境就如“鉤”,“吞鉤”以后,雖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想“脫鉤”,依然“山重水復疑無路”,不但得不到解脫,反而越陷越深,甚至于如同俗語所說從“米兜兜”落進“糠兜兜”,生活的境況越來越糟糕。
我曾經(jīng)在一個偏僻的山村學校工作,學校的條件極差,那時候趁著年輕氣盛,總想掙脫眼前的困境。整天心煩意躁,胡思亂想地設計了許多美好的“出路”,均以失敗告終。幾番“掙扎”后靜下心來,咬住“鉤”,忍著痛,安安心心做好每一份工作:一方面安心地教書,另一方面潛心寫作。很快,教學效果越來越好,寫的小文也一篇篇地變成“鉛字”,困境一下子轉化成有利的因素。再后來,學校布局調整,我憑著各方面良好的素質,輕易地走出了山村學校。
俗語道:退一步海闊天空。生活的苦痛就如一個碩大的“鉤”,在苦痛面前努力掙扎、抗爭,其精神可嘉,方法卻不可取。因為怕“痛”我們就會奮不顧身,滿門心思都是“脫鉤”,如無頭蒼蠅一樣,心里一片茫然,抓住了一根稻草就以為找到了救命的金條,自然無法“游”出苦痛。因此,知道自己“吞鉤”后,既不要怕痛,也不要一門心思“刻苦”地去“掙脫”,應剔除急躁的心理,靜下心來分析有利與不利的因素,然后找一個突破口,選擇好角度“脫鉤”,也許一下子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這正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記得法國作家巴爾扎克曾說:“挫折就像石頭,對于弱者來說是絆腳石,讓你卻步不前,而對于強者來說卻是墊腳石,使你站得更高?!比松飞喜紳M荊棘,在苦痛面前,既不要哀嘆,也不要掙扎,應當從從容容,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苦難往往會變成人生的一筆不菲的財富。
(清揚摘自《牛城晚報》
2009年7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