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 精
身為一名久經沙場、見多識廣的職場人士,誰會佯裝無辜,“純潔”、“天真”地宣稱自己對于“關系”一詞毫無見解?!那些有關“他憑什么升得那么快”、“她憑什么過得那么好”的牢騷與抱怨,有幾件,與“關系”無關?那種一邊怒斥他人“濫用關系”,一邊期盼自己找對“關系”的復雜心情,是否正時刻于職場上演?如此,這篇有關求人不如求己,助人者天助的關系學建議,你是否該好好看看?
【理論支撐】
關于“關系”,美國社會學家、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羅納德?伯特認為:“人總是信任特定的人,并依賴于特定的人產生交換。當兩方關系并不十分親密時,與雙方關系都很密切的第三個人就占據(jù)了一個結構洞。而將無直接聯(lián)系的兩者聯(lián)合起來的第三者擁有信息優(yōu)勢和控制優(yōu)勢,因此,組織和組織中的個人都要爭取占據(jù)結構洞中的第三者位置?!薄獩]錯,這正是風靡職場無數(shù)年的“關系”學說的升級版理論“結構洞”。沿著羅納德的思路,我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你想要與某人建立密切關系的前提下,與其生硬地千方百計企圖與對方拉近距離——“拉關系”,倒不如找準他的需求,以發(fā)展自己的人脈為途徑,成為一名對他有用的人——也即成為填補他關系結構洞的那架橋梁。
【現(xiàn)實案例】
1. 社交也要玩“跨界”
小林在單位是“紅人”。這倒并不是說他擔任著怎樣重要的職位,更不是說他與領導有著怎樣的“裙帶關系”。恰恰相反,他只是單位里最普通不過的一名辦事員。然而,每天他的辦公室絕對比領導的辦公室還熱鬧。找他聊天的、托他幫忙的人是絡繹不絕。究其原因,大家異口同聲:“小林路子廣?!?/p>
是的,自己就職于教育行業(yè)的小林擁有的朋友圈子卻是豐富得很。公檢法的、軍隊的、工商稅務的、做生意的……似乎三百六十五行,他行行都有朋友。而這些朋友儼然就是他“安插”到各個領域的“耳目”。但凡同事、朋友有關于某個陌生領域的疑問,找到他問問,絕對八九不離十。即便是能力有限,不能一一擺平,那隔行如隔山的內幕消息,也已足夠珍貴。
小林故事總結:
誰說交朋友就是求同存異?其實,“求異存同”挺好的——追求行業(yè)差異性最大化的同時,性格愛好上有那么點共同話題就夠了。否則交的朋友統(tǒng)統(tǒng)都是一個圈子的,整天交流來交流去還能說出什么新花樣?好好的信息社會也只會被搞成死水一潭。關鍵是沒有新鮮感,生活也沒有樂趣。這就跟服裝搭配似的,你墨守成規(guī)、中規(guī)中矩,又怎么可能穿出時尚、穿出潮流?交朋友你都交跟自己相似的,大家聚會一交談,那還不跟照鏡子似的?說好聽點,這是物以類聚。狠著點說,這就是閉關自守,沒前途的!
『關鍵詞』 過街天橋
『詞意』目標準確,快速便捷。
2. 做大朋友這塊“蛋糕”
眾多周知的,小馬的朋友遍天下。用他自己的話說,地球既然都是村了,那社會完全就是家了。于是,小馬將外人當家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通常情況下,小馬的朋友都是這樣“得來”的:朋友甲說,小馬你好,這是朋友乙,我的朋友。小馬迅速與朋友乙勾肩搭背:“朋友甲的朋友就是我的朋友!”于是,小馬的朋友總數(shù)始終呈幾何數(shù)增長,蔚為可觀。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數(shù)量與質量無法兼顧”的法則在小馬這里卻是失效的。至今為止,小馬還沒有因為結交損友而遭遇巨大損失的悲慘經歷。與之相反,一些原本口碑不佳的人在小馬的朋友圈里卻表現(xiàn)良好——仿佛換了一個人。也正因為如此,小馬的朋友圈開始了良性循環(huán)——越壯大越強大,越強大越壯大。
小馬故事總結:
那種所謂“知交遍天下,知己無幾人”的哀怨古調今時今日不說OUT簡直就是對不住事實?,F(xiàn)代社會,節(jié)奏快速,能夠作到“知交遍天下”已是效率的上佳體現(xiàn),何苦來再去費時費力、千挑萬選地非要評出個“幾人知己”來?交朋友好似開窗戶,多個朋友多片風景,人生也就更為豐富。那種打著“只看好風景”的名號,嚴格限制開窗戶數(shù)量的行為,絕對屬于強迫癥癥狀之一?!昂<{百川,有容為大”,朋友圈子大點絕對好處多多。形象點比喻,誰見過那大海里哪種生物獨大獨尊?都一物降一物,規(guī)律著呢!朋友圈大而不亂,也就是這個道理。
『關鍵詞』 立交橋
『詞意』四通八達,能量巨大。
3. 整合你的人力資源
肖姐年齡不大,名氣滿大,用明顯矛盾的一句“知名非著名女士”形容,十分貼切。為此,其出行路上總有二三“隨從”“貼身伺候”的架勢,也就順理成章了。
肖姐在單位從事的是團委工作,除了接觸的人多,別的似乎也沒多大優(yōu)勢。然而,肖姐自有肖姐的本領——但凡接觸過的人,心里總能掛上號,即便當時沒有多話可談吧,事后保不準哪天,肖姐會翻出通訊錄找上門去,開頭第一句話八九不離十:“你好,我是肖姐,我這里有個什么什么事情,你看你感興趣不?”
沒錯,據(jù)多位當事人陳述,接到肖姐的電話一般就跟接到兌獎通知似的高興——準有好事。即便一開始情節(jié)比較含蓄,不那么一眼望去便知道是好事兒,事后,絕對過不了多久,回過神來定會拍著自己的腿大叫:“好機會啊!”
對此,肖姐自己的看法比較獨到:“相對陌生人而言,朋友終歸還是彼此更了解一點。辦個什么事,找個什么人,在自己了解的人里挑選自然靠譜一點,并且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嘛?!?/p>
肖姐故事總結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大家都知道,但真要做起來,只怕還是嚴重考核個人心胸與耐性的一大命題。更多的時候,大家遵照執(zhí)行的還是那句“個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難聽是難聽了點,做起來順手,習慣!但其實真是錯了!本著關心他人的心理,做出幫助他人的行為,受益的絕對不僅僅是當事雙方而已。合理調配人力資源,使其產生價值的同時,身價備增的,還有你自己——金牌經紀人似乎就是這個道理。
『關鍵詞』 鵲橋
『詞意』專事專辦,成就好事。
達人如此說:
“所謂‘架橋
要自然不要天然”
◆ 吳女士 37歲 某設計院辦公室主任
電話采訪吳女士的過程中,她的手機一直處于“熱線”狀態(tài)。大多數(shù)的電話被她匆匆掛斷,少數(shù)幾個電話被她無奈地接起。對話中透露出,這些電話有找她幫忙打聽某幼兒園入學流程的;有拜托她咨詢租房所得稅實際執(zhí)行情況的;還有干脆就直接請她代為安排某知名醫(yī)院住院病床的……林林總總,最終“成就”了吳女士“民間114”的綽號。
對此,吳女士自己表現(xiàn)得十分輕松。有過部隊文藝兵經歷的她對于自己的性格總結是:“熱情好客,助人為樂”。說到“做那個在結構洞上架橋的人”的話題,她說:“這種東西突然被提高到理論的高度,還讓我有點不適應。因為對于我而言,由于本身性格外向,喜歡和人交朋友,喜歡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急朋友所急,幫朋友的忙,所以‘牽線搭橋的幾率就很大。”但同時,她也極力強調一點:“我覺得這個理論放到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來看,有一個問題一定要提出來,那就是你究竟是出于怎樣的目的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如果膚淺地理解這套理論,那勢必進入功利化操作的怪圈。就是說,你跟人建立關系有著強烈的目的性。當然,我不是說與人建立關系有目的性就不對——這個不可能,多少總有個目的,哪怕就為了彼此待一塊話題投機,玩得高興呢,也是目的。我只是認為,起碼你是真的樂意與這個人交往、接觸,你們彼此尊重,而不是各自心懷鬼胎,一開始就只抱著互相利用的目的。這樣的關系建立不是不行,但肯定不長久。也就是說,做那個社交廣泛,能夠在他人的結構洞上‘搭橋的人,你肯定得付出一定努力,所以這不是‘天然的。但同時,你也一定要享受過程多于結果,這樣才是‘自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