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妹
3月21日晴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20多年前我在大學念書時就非常喜歡潘安邦唱的這首《外婆的澎湖灣》,沒想到20多年后我能在澎湖沙灘聽潘安邦現(xiàn)場演唱這首歌。潘安邦唱完后深情地說,腳下的沙灘是他曾經每天上學要經過的地方,每次唱這首歌他都會想起他的外婆,想起外婆留在沙灘上的“兩對半”腳印……
我過去對于澎湖的認識只是《外婆的澎湖灣》這首歌和自己的想象。走進澎湖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澎湖比歌詞中的描述更美。澎湖是一個迷人的群島,陽光、沙灘、海浪特別美麗,令人嘆為觀止。澎湖群島的地形都較為平坦,沒有山川河谷,最高的地方海拔才85米,用導游的話說是“8500厘米”。經過澎湖上空的云往往掛不住,形不成雨,所以澎湖多風少雨,嚴重缺水。一年里有半年時間是風季,每年秋冬的東北風其威力不亞于臺風,因此澎湖又稱風島。為避免日曬風吹沙打,澎湖的婦女多以布巾蒙面,“包裝”得非常嚴實,比福建惠安女還要惠安女。
澎湖的沙灘潔凈綿長,特別是月夜下的沙灘,海上明月瀉下無所不在的清輝,海面上銀光閃爍,悄然靜謐的沙灘上只有細浪吻沙的天籟。漫步在金沙銀浪織就的海灘,突然發(fā)現(xiàn)那沙不是石頭的細粒,而是珊瑚的散章。聰明的澎湖人把澎湖的沙子分別設計包裝成一小瓶一小瓶的旅游紀念品,讓游客帶到天南海北去。
澎湖的海浪神秘多彩,導游說,當年從大陸遷移過來的人們見澎湖灣外波濤澎湃,而澎湖灣內卻平靜如湖,于是就起了“澎湖”這個名字。我們在從馬公島去望安島的途中,看到了碧綠的海浪簇擁著的天然海灣澎湖灣,據說這里是世界上舉行帆板運動的最佳場所之一,在世界帆板運動界幾乎沒有人不知道澎湖的。
福建的福州簡稱榕,福州的市樹是榕樹。到了澎湖,在去白沙島的路上我看到有個很大的標識寫著“澎湖縣縣樹:榕樹”。我忙問導游:“為什么澎湖的縣樹是榕樹?”導游賣了個關子:“等下你就知道了?!?/p>
白沙島又稱北山嶼、北海嶼,地處澎湖群島的北方。走進白沙島西端的通梁村,觸目是一棵巨大的榕樹。榕樹高3米多,樹冠寬平,好像一把巨大的陽傘。因為風大的緣故,澎湖的大樹樹干往往向橫里長,在橫干上再往上長細枝,從而形成了獨特的順風樹景象。這棵大榕樹也是,主干長不高,只能橫向生長。橫干上飄生的許多根須垂直扎入地下,形成壯觀的“獨木成林”,冠覆面積有660多平方米,氣生根須就有90多根。據說這棵古榕被列為臺灣五大奇木之一,怪不得澎湖人把它作為縣樹了。傳說這棵神奇的古榕原本來自福州,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一艘商船自福州南下,船經白沙島與西嶼之間時不幸沉沒,只有一個榕樹盆景浮在海面。盆景被海潮帶到澎湖,一村民拾得送給鄉(xiāng)紳。鄉(xiāng)紳認為榕樹是船上死者靈魂的寄托,就把小榕樹種在村頭作為對罹難者永恒的紀念。300多年來,這棵榕樹“枝老經霜雪,根寒歷古今,影搖疑鶴舞,風動似龍吟”,被當地居民敬為神木。
澎湖島上樹木不多,但花草灌木倒不少。特別引人注意的是美麗而樸實的天人菊。澎湖的導游不論男女,一個個都穿著相同的大花襯衫,襯衫上的花就是天人菊?;ǘ湫∏闪岘?、極為艷麗動人的天人菊是澎湖的縣花,“菊島”和“風島”一樣成為澎湖的別名。澎湖人似乎更喜歡“菊島”這個美稱,澎湖的旅游宣傳片就取名叫《來自菊島的情書》。天人菊又叫虎皮菊,晚春至早秋陸續(xù)開花,花色金黃到全紅。鮮嫩橘黃的天人菊生性強健,耐旱耐高溫,有著強韌的生命力,也正好象征著澎湖人在大自然惡劣環(huán)境下百折不撓的精神。天人菊、榕樹和小云雀很適應澎湖的環(huán)境,被稱之為“澎湖三寶”。走在澎湖島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一叢叢一片片的天人菊,盛開在熱烈的陽光下,向天空和大海、向世界各地的游客綻放它最美麗的容顏。
澎湖的陽光、沙灘、海浪已充分領略了,而那肉肉實實、針針刺刺的仙人掌為什么能得到詞作者葉佳修的青睞呢?到澎湖的海崖野地隨處走走,到大街小巷四處看看,很快就會看到澎湖島上仙人掌的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據說原先澎湖沒有仙人掌,澎湖的仙人掌是當年荷蘭入侵者帶進來的。仙人掌莖肥扁平,開黃花,花托膨大后就成為果實。仙人掌可入藥,也可以做菜,而澎湖人則愛吃仙人掌果,到處都有人叫賣仙人掌果,現(xiàn)剝現(xiàn)吃,酸酸甜甜的,別有風味。仙人掌果綠里透著紫紅,富含維生素C及多種維他命,有澎湖紅蘋果的美譽。它那紫紅色的果汁可提煉色素,用它制成的仙人掌冰淇淋外觀是紅色的,味道清涼爽口。澎湖人把仙人掌加工成仙人掌汁、仙人掌冰、仙人掌冰淇淋、仙人掌果凍等等,到處是仙人掌制作的食品或飲料。
澎湖人供奉媽祖,澎湖的天后宮原名叫娘媽宮,始建于元朝后期,修建于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是臺灣最古老的媽祖廟。澎湖島又名馬公島,就是由“媽宮”兩字轉音而來。天后宮的后殿柱壁間嵌有一方石碑,上刻:“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字樣,是為紀念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福建都司沈有容率兵驅逐入侵澎湖的荷蘭海軍而建的,是臺灣最古老的碑刻之一。澎湖廟宇特別多,除天后宮外,還有武圣廟、城隍廟、觀音亭、保安宮等等。面積不大、人口才9萬的澎湖卻擁有150座廟宇,在臺灣也是第一。
馬公鎮(zhèn)的中央街過去叫大井街,北端一口四眼井為臺灣最古老的井泉。當年井比較大,為了安全和方便,就造成四個井眼,可同時讓四個人打水,人也不容易掉下去。中央街旁有施公祠,原為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建造的大廟,供奉靖海侯施瑯。施公祠斜對面有一口大井叫萬軍井。相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率軍攻克澎湖,部隊沒淡水喝就挖了這口井,解決了軍隊的飲水需要。
澎湖民眾的生活樸實而恬靜,清晨,寧靜的街巷里,偶爾見到幾個上年紀的人坐在家門口或街邊的凳椅上享受著晨光和回憶。只是到了每年的春夏旅游旺季才喧囂起來。游客們逛遍馬公玩透澎湖,臨走時都會買一些澎湖名產,如丁香魚、成餅、冬瓜糕、花枝丸、文石、仙人掌果凍、楊梅之類,滿載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