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今年春晚小品《不差錢》很受歡迎,小沈陽的異軍突起,趙本山的寶刀不老,都功不可沒。幾個人爭著與主持人老畢套近乎,都說自己有一個姓畢的姥爺,煞是可笑。
小品內容固然是虛構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姓畢的姥爺”現象卻相當普遍。拉關系,找靠山,想辦法和“畢姥爺”套近乎的;攀龍附鳳,吹噓自己有個“畢姥爺”的;或者以“畢姥爺”親戚身份招搖撞騙的,那可是大有人在。而且確實也大有好處,收獲甚豐,怪不得一些人會對“畢姥爺”趨之若鶩,爭著給自己姥爺改姓。
現如今在文藝圈里,如果誰有個“畢姥爺”當影視導演,即便演不了一號,也得演個配角;而在某些地方的官場里,如果有個“畢姥爺”坐鎮(zhèn),咱家孩子早晚都會出人頭地。君不見,只要眼下一有人坐火箭升官,就會有無數網民通過“人肉搜索”來查他的身世背景,看他背后有沒有一個“畢姥爺”,而這種搜索居然多有斬獲。
深圳有個單位招聘員工,公然白紙黑字宣告,有親戚在政府機關的優(yōu)先錄用。若是有個“畢姥爺”的孫子來應聘,那還不得捧到天上。最可笑的是,河南省汝州市溫泉鎮(zhèn)連疙瘩村村民魯某在去澆地途中,疑被路旁突然倒下的電話線桿砸死,死者家屬與網通公司協商時,工作人員竟然說“你家在市委沒人,有人的話賠錢就多了”。市委里如果有人就能多賠錢,市委里要是有個嫡親的“畢姥爺”,那還不一賠就賠出個大富翁來?
朝里有人好做官,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可說是國人的一個丑陋習慣,歷史源遠流長。最為典型的是東漢時,“跋扈將軍”梁冀當權,他一家子前后封侯的有7人,有的當上皇后,6個當上貴人,出了20個將軍,其余的卿、將、尹、校達57人。
現如今的“畢姥爺”現象,除了傳統,更重要的還是體制的問題,管理的漏洞,風氣的影響,道德水準的滑坡,這都為“畢姥爺”的茁壯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要建設一個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每個人都享有同樣的權利,都能在公平條件下參與競爭。要把關系社會變成能力社會,就須請“畢姥爺”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