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bert Goertz 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UK
Joint Source-Channel
Coding of Discrete-Time
Signals with Continuous
Amplitudes
2007, 194pp.
Hardcover
ISBN 9781860948459
Imperial College Press
N.戈策著
隨著渦輪編碼的發(fā)明和基本定理的發(fā)展,信息理論的某些預測或多或少已成為現(xiàn)實。對于具有大尺寸區(qū)塊長度的系統(tǒng),在信通解碼下降至10-5或更低以后,渦輪碼能夠減少殘留比特差錯率,但是如果區(qū)塊長度是中等或者甚至是短的(例如在移動電話中),即使最著名的信源和信道編碼方案都不能完美地工作。信源-信道編碼是一個方興未艾的研究領域,它可以被看作為廣義的“跨層設計”領域的一部分,因此本書實際上是該領域的一個快照。當然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的偏好。它的主要目的是為聯(lián)合信源-信道編碼提供一個理論框架,并且改進用于諸如語音、音樂、圖像或視頻之類連續(xù)信號傳輸通訊系統(tǒng)。
本書對信源自適應調制的新概念做出了開拓性的貢獻,從有關信源和信道編碼聯(lián)合實現(xiàn)的基本理論及動因出發(fā),設計專門的章節(jié)處理與實際相關的情景。例如迭代信源-信道解碼,對給定編碼器的優(yōu)化,以及通過信道自適應量化或者信源自適應調制來改進編碼器的設計。
本書共有8章和4個附錄。1.緒論,是本書及各章內容的簡介;2.聯(lián)合信源-信道編碼綜述;3.聯(lián)合信源-信道解碼;4.信道自適應定標矢量化;5.多重描述矢量量化器的變址分配;6.信源自適應調制;7.信源自適應功率定位;8.總結性評論。附錄A:理論性能極限;附錄B:給定編碼器的最佳解碼器;附錄C:M-PSK符號錯誤概率;附錄D信源自適應調制預期失真的微分。
本書是作者在過去的十年中,在基爾大學、慕尼黑大學、隆德大學和愛丁堡大學從事聯(lián)合信源-信道編碼領域研究和在通訊工程領域教學的成果。
本書是英國帝國學院出版社出版的《通訊與信號處理》叢書的第1卷,可供通訊工程專業(yè)研究 員、工程師及研究生閱讀。
胡光華,高級軟件工程師
(原中國科學院物理學研究所)
Hu Guanghua,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
(Former Institute of Physics,C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