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mào)易中的安全收匯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國出口企業(yè),情急之中,不少企業(yè)想到了是“雙保險”的保兌信用證。然而由于對保兌信用證存在諸多誤解,繼而導致誤用,出現(xiàn)當事人意料之外的結(jié)果也就在情理之中。
相符交單是保兌行承擔保兌責任的前提
根據(jù)UCP600第2條的定義條款,保兌是指保兌行在開汪行承諾之外作出的承付或議付相符交單的確定承諾。該定義清楚地告訴我們,保兌行承擔保兌責任的前提是相符交單,如果受益人不符交單,保兌行自然也就沒有保兌責任。
不少出口企業(yè)以為保兌行的責任相當于一種保險或保證,一旦交單或升證行拒付,保兌行必須付款,其實這是對保兌責任的誤解。這其中也包括某些銀行對外貿(mào)企業(yè)的誤導,比如某外資銀行為招攬保兌業(yè)務,在其網(wǎng)站上赫然宣稱“一旦我們對您的信用證加以保兌,您無需再花時間和精力擔心貨款的安全性,我們可在收到您的單據(jù)后付款?!?/p>
交單給保兌行是必要條件
除了保兌行外,如果還存在其他指定銀行(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且受益人可選擇向該指定銀行交單。如果構(gòu)成相符交單,但指定銀行拒絕按指定承付或議付,則保兌行應對受益人的相符交單予以承付或無追索權地議付。只要指定銀行確定交單相符,并將單據(jù)寄往保兌行,無論指定銀行是否已經(jīng)承付或議付,保兌行必須承付或議付,或償付指定銀行,即使單據(jù)在郵遞途中遺失。
如果出于避免承擔保兌費或其他月的,受益人或代其交單的銀行選擇繞開保兌行,直接向開證行交單,則保兌行的保兌責任也自動解除。需要指出的是,保兌行的責任獨立于開證行的責任,受益人向開旺行提交相符單據(jù)并不代表同時確立保兌行的付款責任。
也就是說,如果受益人欲享有保兌的好處,必須交單給保兌行,否則保兌責任自動解除。
保兌行接受單據(jù)的行為并不約束開證行
保兌行收到單據(jù)后需要對單據(jù)予以審核,如果保兌行認為構(gòu)成相符交單,則應承擔付款責任。保兌行承擔付款責任后,并非直接通知開證申請人前來付款贖單(保兌行與開證申請人并無直接聯(lián)系),而是將單據(jù)寄給開證行,并向開證行索償。
問題的關鍵在于,開證行償付保兌行的前提依然是相符交單,而且是甭構(gòu)成相符交單并不依賴此前保兌行的審單結(jié)果。開證行收單后仍需對單據(jù)予以獨立審核,如果單證不符,即使此前保兌行已經(jīng)接受單據(jù)并付款,開證行仍有權拒絕償付保兌行。
保兌行的審單標準極為苛刻
保兌信用證項下由保兌行直接付款的比例極低,而且更多的情況是,保兌行比一般的開證行挑剔百倍,出口商第一次交單時拒付的比例非常高。許多保兌行,包括許多國際上的知名銀行,對單據(jù)的挑剔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原因如下:
其一,上文提到的保兌行接受單據(jù)的行為并不約束開證行,保兌行在向受益人承擔無追索權的付款責任同時,卻可能遭受開證行拒付的風險。
其二,保兌行面對的不確定性遠大于開證行。保兌行接受開證行的委托對信用證加具保兌,與開證行之間多半沒有相應合同文件,雙方權利義務僅靠國際慣例約束,有相當多的內(nèi)容無法明確。如果開證行與保兌行之間沒有固定的協(xié)議安排,僅僅通過信用證條款構(gòu)成委托保兌的關系,保兌行面對的不確定性將遠遠大于開證行。
其三,在單據(jù)處理的過程中,開證行有條件就不符點接受與否的問題與開證申請人接洽,而保兌行在承擔與開證行一樣的終極性付款責任的情況下,卻沒有這樣一種緩沖手段,其必然會以較為苛刻的標準審核單據(jù)以圖擺脫自己的付款責任。
由此看出,保兌行一旦認定單據(jù)不符,與其交涉是一件異常困難的事。最終,受益人因無心戀戰(zhàn),往往會屈打成招,指示保兌行寄單給開證行,寄希望于開證行能接受單據(jù)。保兌行不僅因此解除了自身的保兌責任,還由于保兌行在寄單的同時將不符點也告知了開證行,開證行則會順水推舟,借保兌行所提出的不符點拒付。至此,保兌信用證所謂的銀行雙重擔保作用完全蕩然無存,甚至連信用證的共同特征——銀行信用,也蛻變?yōu)橐话愕纳虡I(yè)信用,受益人能否收款只能寄希望于開證申請人了。如果市場行情不好,或開證申請人的財務出現(xiàn)問題,開證申請人有可能借機壓價,甚至干脆拒收貨物,從而導致受益人增強收款保障的愿望落空。
區(qū)別UCP保兌與沉默保兌
根據(jù)UCP600第2條的定義條款,保兌行是指根據(jù)開證行的授權或要求對信用證加具保兌的銀行。換言之,只有經(jīng)開證行授權或請求的指定銀行方有權成為保兌行。因此,對受益人而言,如果想要保兌信用證,應在訂立合同時,就向買方提出要求,買方再向開證行申請開立保兌信用證,而不是等收到信用證之后再由受益人去找一家銀行保兌。
既然如此,令出口企業(yè)不解的是,為何不少銀行并未得到開證行的授權,卻極力向其推銷信用證的保兌業(yè)務?其實,這是銀行針對信用證開發(fā)的另一種金融產(chǎn)品,名為沉默保兌(Silent confirmation,也稱為緘默保兌、暗保等)。其基本含義是“保兌行”向受益人作出的承擔開證行履約風險的一種保證或約定,在開證行不履約或無法履約時,“保兌行”對受益人予以賠償,具體內(nèi)容依“保兌協(xié)議”而定。因此,沉默保兌責任是一種擔?;蝻L險參與,完全不同于UCP框架范圍內(nèi)保兌的第一性付款責任。UCP中的保兌是開證行的授權行為,而沉默保兌則完全是做沉默保兌的銀行和受益人之間的約定,與開證行或其他當事人無關。
因此,既然連大多數(shù)獲得開證行授權且受UCP保護的“真正的”保兌行在面對受益人單據(jù)時的“理性選擇”都是拒付,更何況未獲得開證行授權且不受UCP保護的“假的”沉默保兌行。保兌費的承擔
保兌行是按照時間長短來收取保兌費的,一般從保兌之日起計算按期收取,直至信用證到期。通常的收費標準為每季度收取信用證金額的0.2%~0.3%,不足一個季度者按一個季度收取,此外還會設定—個最低收費金額。
當信用證沒有明確規(guī)定保兌費由何人承擔時,由于保兌行的保兌行為系開證行授權或請求,根據(jù)“誰指示,誰付費”的原則(UCP600第37條),保兌費應由保兌行向開證行收取,開證行再轉(zhuǎn)嫁給開證申請人。然而開證申請人往往利用其開證的優(yōu)勢地位,在信用證中將本應由其承擔的包括保兌費在內(nèi)的很多銀行費用轉(zhuǎn)由受益人承擔。
更需值得注意的是,保兌行一經(jīng)對信用證加具保兌,即行收費,而不是要等到向受益人承擔了付款責任后再收費。換言之,即使受益人繞開保兌行交單,或向保兌行交單后遭拒付,保兌行的保兌費照收不誤。
其次,對出口企業(yè)而言,在承擔了動輒上千美元的保兌費后,卻很有可能不但無法享受保兌的好處,反而可能會遭遇如下“副作用”:
增加額外的費用支出和時間的延誤,有些保兌行在通知信用證時有意不告知受益人信用證中的風險條款,欲為日后的拒付留下便利;保兌行在UCP規(guī)定的最后時刻發(fā)出拒付通知,以斷絕受益人更正單據(jù)后二次交單的機會,如欲享有保兌的好處,必須交單給保兌行,但結(jié)果大多被拒付,而如果選擇直接交單給開證行反而可能不會被拒付。
誠然,在必要時對信用證加具保兌,可以防范開證行的信用風險、開證行所在國的國家風險以及外匯管制風險等。但是,保兌的好處只體現(xiàn)于有限的場合,我國的出口企業(yè)在要求保兌信用證之前應對此有著充分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