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年65歲的上海普陀區(qū)原副區(qū)長張克明受賄187萬元,被判處有期徒刑13年。與其他在位時就狂撈一把的貪官不同,張克明的受賄錢財是在退休之后才到手的。他利用在位時的公權,為私企辦“好事”,獲得“期權”,私企老板在其退休后“投桃報李”。比如,他利用分管財政、稅務之便,讓一地產(chǎn)商享受高額返稅好處,退休后第二月,張克明便收到該地產(chǎn)商送上的100萬元“咨詢費”。
這種“期權式”腐敗,極具隱蔽性,因見不到赤裸裸的現(xiàn)金交易,“安全系數(shù)”頗高。
“期權式”腐敗有三大特點:時間跨度大——從在職到退休是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隱蔽性強——以各種冠冕堂皇的名義出現(xiàn);手段狡猾——發(fā)揮余熱、蔭及子女等,給定罪造成很大困難。
與其他腐敗方式相比,“期權式”腐敗會給國家造成更大損失——因為向權力行賄一方總會有不信守承諾的可能和動機,為了保持這種“信用”,一般需要掌握權力的一方付出更多額外成本,而這些成本往往由國家買單。
要打擊“期權式”腐敗,必須將官員在任及離任后的表現(xiàn)都置于監(jiān)督之下,做到有疑必查、有事必究,讓當權者時刻懷有顧慮,“期權”才能不成為腐敗新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