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有位記者在采訪收藏家馬未都時,提了一個很實際且有趣的問題:“您是行家,買了這么多的寶貝,是如何跟賣家還價的呢?”
馬未都回答說:“我跟賣家還價的原則是讓做生意的人都有錢賺。比如我看中一個東西,賣家要價12萬,我還價10萬。他會說,好,成交。雖然他的要價是12萬,但我知道,給10萬他就能賣。他多要兩萬,是等我還價呢。對此,我們彼此之間心里都是有數(shù)的?!?/p>
記者接著問:“那您為什么不試試還價8萬或9萬?”
馬未都回答說:“人家的東西值10萬,如果非給8萬或9萬,那就離譜了。適當(dāng)?shù)囟嘟o人家一點錢,讓人家多掙一點。當(dāng)人家再有古董的時候,想到的第一個買家,一定是讓他掙過錢的人。他可能說:‘馬未都這個人不錯,讓我掙錢了,這古董我得先給他看。’我一看,嘿!這東西我喜歡,就買了。這樣,就保持了一個進(jìn)貨的通道。要是人家說,‘我賣誰也不賣馬未都,這主兒一分錢沒讓我賺過,還老讓我賠錢,回回把我弄得半死,我才不給他呢’,這條進(jìn)貨的路不就斷了嘛!”
記者又追問:“搞收藏的人有的是,為什么您的機(jī)會比別人的機(jī)會多得多?”
馬未都回答說:“誰堅持讓人家有錢賺的原則,人家就會想著誰,誰的進(jìn)貨機(jī)會自然就會多。雙贏比起單贏有個大好處,就是雙方都能贏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jī)會?!?/p>
摘自《意林》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