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國內(nèi)配偶稱謂語研究的現(xiàn)狀及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分析、歸納,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目前該研究尚存在的問題,提出可從四個方面對配偶稱謂語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關鍵詞:配偶稱謂語 現(xiàn)狀 研究角度
一、國內(nèi)稱謂語研究現(xiàn)狀
我國對稱謂語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爾雅》,東漢劉熙的《釋名》和許慎的《說文解字》也對漢語親屬稱謂進行了闡釋,清代梁章鉅的《稱謂錄》更是對古代稱謂集大成性的匯總。但古代學者所關注的稱謂問題,基本都在釋義和考辯的范疇內(nèi)。
《馬氏文通》問世后,我國語言學界的注意力多集中于語法方面,而詞匯研究,尤其是將稱謂語作為一種特殊詞匯的研究一直是薄弱環(huán)節(jié)。近二十年來,受國外各種語言學理論,特別是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等學科的影響,國內(nèi)學者開始關注漢語稱謂語問題,研究成果也不斷增多。其分析研究方法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語義成分分析方法
賈彥德(1994)利用現(xiàn)代語義學的一些研究手段,通過與英語、法語、俄語相比較,總結出了一些現(xiàn)代漢語常用親屬詞的語義特點。鄭爾寧(2006),以語義語法學理論和元語言理論為基礎,采用“比較一關聯(lián)分析法”對漢語中的234個核心稱謂名詞進行了義征標注。另外還有石安石(1982)等學者的研究。
(二)從社會語言學、文化與語言的角度進行的研究
從社會語言學、文化與語言的角度進行的研究最多。如陳松岑(1984)通過對北京城區(qū)人們對泛化親屬稱謂語的使用狀況的調(diào)查,統(tǒng)計分析出泛化親屬稱謂的運用與年齡、職業(yè)、場合、雙方關系等社會因素的關系。陳建民(1990)討論了現(xiàn)代漢語稱謂的缺環(huán)與泛化問題,并嘗試對其原因進行分析。齊滬揚、朱琴琴通對上海市徐匯區(qū)大中小學生的稱謂語使用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表了《上海市徐匯區(qū)大中小學生稱謂語使用情況調(diào)查》。從這方面進行研究的還有伍鐵平(1985),潘文、劉丹青(1994)等。
(三)從應用語言學角度進行的研究
崔希亮(1996)提出要對漢語稱謂語進行語用功能的研究,以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崔先生的這篇文章是從提問題的角度入手的,對我們的研究很有指導意義。另外周健(2001)也是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進行的稱謂語研究;張積家、陳俊從心理學角度對漢語稱謂語進行了研究,對我們也很有啟發(fā)。
從以上可看出,目前我國對稱謂語的研究已形成多角度、采用多種方法手段進行研究的態(tài)勢,但是研究得還不夠深入,比如針對稱謂或親屬稱謂中的某一小類,從多角度、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深入細致研究的文章還不多見。
二、國內(nèi)配偶稱謂語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國內(nèi)配偶稱謂語研究現(xiàn)狀
目前,關于漢語配偶稱謂語的研究,大都散見于對稱謂或者親屬稱謂的研究之中,對現(xiàn)代漢語配偶稱謂進行專項探討的文章很少,僅有的幾篇多是從歷時角度考察古今的不同或演變,研究內(nèi)容和角度比較單一。就我們所檢索到的文獻,在核心刊物上,僅在《語言教學與研究》的2005年第l期看到丁崇明先生的《男子配偶稱呼語的歷時演變、功能配置及競爭》一文。丁先生對男子配偶稱謂語“婦”“婦人”“妻”“夫人”“妻子”“良人”“內(nèi)人”“拙荊”“賤內(nèi)”“媳婦”“老婆”“娘子”“婆娘”進行了歷時考查,針對它們在更迭和功能配置過程中有的保留下來、有的被淘汰的現(xiàn)象,從語言學角度對其原因進行了探究,從中總結了八條規(guī)律:語義單一化的稱呼語生命力強;中性的生命力強;使用面廣的生命力強;韻律占優(yōu)勢的生命力強;具有一定特殊功能的不易被淘汰;具備背稱與面稱雙重功能的有一定優(yōu)勢:只用于背稱的就必然要產(chǎn)生出其他用于面稱的;自貶性的稱呼語生命力最弱。丁先生從語言學的角度對男子配偶稱謂語的歷史變遷的原因進行了探究,他總結的八條規(guī)律較有說服力。
配偶稱謂的變遷問題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不僅僅是語言學的問題,歷史的更替、時代的變遷、文化價值觀念的更新,都會引起稱謂語的變化。
(二)現(xiàn)實的言語交際對配偶稱謂語研究提出的問題
呂叔湘先生在給《語言研究》創(chuàng)刊號的題詞中說:“語言的研究不應局限于語言本身,也要研究人們怎樣使用語言,研究語言在人類生活中的作用?!眳蜗壬鷱娬{(diào)了從語用角度研究語言的重要性。配偶稱謂語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lián)系最為緊密,我們知道,不同的區(qū)域、場合、年齡、身份等,對配偶稱謂語的選擇和使用會不同,即使在同一場合,年齡、身份相同的人對同一配偶稱謂語的使用也可能不同。除上述因素外,人們在選擇配偶稱謂語時,還會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在交際中,我們會考慮所選擇的稱呼語在對方心理上引起的感受,會謙稱自己,尊稱別人,可在向別人介紹和稱呼自己的配偶時,我們該選擇謙稱還是尊稱呢?針對同一語義而不同的稱呼形式,如:與“妻子”同義的“愛人”“夫人”“太太”“老婆”“內(nèi)人”等,人們對其使用情況、使用態(tài)度和看法是怎樣的呢?由于時代的變遷,價值觀念的影響,同是說漢語的港臺和華裔,他們的配偶稱謂語的使用情況是怎樣的呢?跟他們交際時要不要考慮配偶稱謂語的特殊選擇與使用呢?
另外,我們在相關的配偶稱謂問題上,還存有許多困惑。如:我們稱導師的配偶為“師母”,可現(xiàn)在的女導師也很多,我們該如何稱呼女導師的配偶呢?年輕的大學老師越來越多,大學生、研究生該如何稱呼與自己歲數(shù)相差不大的老師的配偶呢?跨文化方面,留學生到年輕的中國老師家去做客,該如何稱呼其年輕的妻子或丈夫呢?我們該如何稱呼與自己年紀相差不大的上司的配偶呢?對這些問題的探析和研究也就成了我們語言工作者無法回避的使命。
三、配偶稱謂語研究之我見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配偶稱謂語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一)進一步拓寬配偶稱謂語研究的理論視野
稱謂語不僅僅是語言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文化問題,甚至是心理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從歷時與共時的角度,從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角度,從“普通話-方言-古漢語”的角度對配偶稱謂語進行研究;可以從語言學角度進行研究,也可以從社會學、文化學角度進行研究,同時也可以借鑒實驗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的方法從心理學角度對其進行研究。
(二)從言語交際的實踐角度對配偶稱謂語進行研究
稱謂是言語交際的第一關。配偶稱謂語中的同義稱謂很多,如果我們不知道該選擇哪個稱謂語來稱呼對方,或選擇不得體,都會影響交際的效果:另外,由于區(qū)域、場合、身份的不同、比如城市與農(nóng)村、大陸與港臺,國內(nèi)與海外等,對配偶稱謂語的使用也會不同。如何根據(jù)不同的場合、恰當?shù)皿w地選擇相應的配偶稱謂語十分重要。
(三)從對外漢語教學的角度對配偶稱謂語進行研究
《同義詞詞林》收錄了男子配偶稱謂語共108個,僅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就有“妻子”“愛人”“夫人”“太太”“老婆”“內(nèi)人”“媳婦兒”“老伴兒”“家屬”“堂客”“牽手”等,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含義和用法,留學生若不了解這些稱謂形式的奧妙,用起來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如何讓留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恰當?shù)厥褂门渑挤Q謂語,教材如何編排,都需要我們進行研究。
(四)從語言翻譯角度對配偶稱謂語進行研究
隨著國際交流的擴大,需要大量的語言翻譯,尤其是我國古今大量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需要翻譯成各種文字。翻譯不僅僅是一個語言轉(zhuǎn)化的問題,由于語言、社會、歷史、文化、地域、習慣等方面的差異,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常常會出現(xiàn)“詞匯空缺”現(xiàn)象,漢語的配偶稱謂系統(tǒng)很復雜,如“妻”“妾”“妃”“老婆”“內(nèi)人”“糟糠”等翻譯成英語時,不能都是“wife”,這就需要我們對這些配偶稱謂語進行細致的研究,以對其用法及使用條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在翻譯中最大限度地做到“信”,最大限度地傳達出原文的語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