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表達權的內涵及法律特征的分析,對中外關于表達權保護的情況介紹,針對當代中國在表達權保護制度中出現(xiàn)的問題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
關鍵詞:表達權 表達自由 表達權保護
1 表達權概述
表達權(The Right of Expression),即表達自由(Freedom of Expression),又稱表現(xiàn)自由。表達,是將人們內心的思想、觀點等表現(xiàn)、顯示出來,為他人甚而社會所知悉、了解。表達自由,即享有表達自由權的主體,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或是經(jīng)法律許可和保障,以各種足以表達其思想、觀點的方式或借助于各種媒介手段,傳遞自己的意見、主張、觀點、情感等內容而不受他人或組織的干涉、限制或侵犯的權利。
2 中外表達權保護情況概述
一部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表達權的成長史。翻開人類的歷史,無論中外,都與表達權息息相關。
2.1國外表達權保護簡史表達權的興起在西方伴隨著宗教信仰的自由而來。歐洲近代以來的變革,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思想、言論的自由是一個重要的主題。文藝復興以人道主義、人權為旗幟,提倡個性自由,反對專制壓迫,表達權成為人權的重要內容。馬丁路德在宗教改革中提出“因信稱義”的思想,認為只要有對上帝的信仰,就可以自己解讀圣經(jīng),闡發(fā)道義;即把話語權從教會、主教們的手中奪回來。這是從宗教的角度、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的角度為表達權張目。而啟蒙運動領袖伏爾泰對表達權作了精彩的闡述:“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發(fā)表觀點的權利?!?9世紀的思想家密爾把發(fā)表意見的自由、思想的自由,同真理的認識,同人類社會的福祉聯(lián)系起來,為表達權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無疑是表達自由中最重要的內容,但是表達并不僅限于文字性表達,例如燒毀征兵卡、焚燒國旗的行為屬于象征性表達行為,則另有規(guī)則。因此,在各種不同類別的表達方式中,自由度顯然也有所區(qū)別。從近代以來到20世紀,表達自由一直因國而異,無論是從保護的時間先后上,還是從具體規(guī)范的寬嚴程度上都是如此。
2.2中國表達權保護簡史中國古代表達權的典型代表,莫過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這一時期產(chǎn)生的很多豐富的思想,甚至對當今社會發(fā)展都有深遠的影響??鬃拥娜寮宜枷?,墨子的法家思想,韓非子等等,他們的很多思想至今依然在我們現(xiàn)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依然發(fā)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國歷史上,被孔子贊為“古之遺愛”的子產(chǎn)這樣的政治家太少了。即使賢至于圣者如孔子本人,一旦掌握權力,也迫不及待地殺害思想異端少正卯,不許其表達。
同樣,在中國歷史上,對表達權的迫害也是古來有之。據(jù)《國語·周語》記載,周厲王暴虐無道,國都里的人都咒罵他。邵公勸諫周厲王說,人民已經(jīng)忍受不了你的殘暴政令了,周厲王大怒,只要發(fā)現(xiàn)有人咒罵他,就立刻殺掉。于是再沒人敢罵他,人們“道路以目”。三年后,即西元前841年,周厲王被國人放逐。
自民國以來,中國的表達自由隨著民間大學、報社、出版社的興起,獲得了一定進展。但是,1949年之后,由于復雜的國內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歷史的原因,還有復雜的國際關系因素,表達自由這一重要的基本人權暫時中斷,直到1982年,中國頒布新憲法之后,表達自由的保護才緩步重啟。我國《憲法》第3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边@就是關于表達自由的規(guī)定。
3 當代中國表達權保護制度中的問題與對策分析
3.1中國表達權制度中的問題分析我國自建國以來,對表達權的保護有一些保護性規(guī)定,但由于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改革與發(fā)展不平衡,表達權未能得到有效保護,還存在一些問題:
3.1.1從憲政層面看,缺乏執(zhí)政性重視充分保障表達權主體的享有、行使和實現(xiàn),有利于憲法規(guī)定的公民表達權的實現(xiàn),有利于推動我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有利于國家民主組織的發(fā)展。美國電子新聞業(yè)的巨頭愛德華R默多克說:“只有獨立的司法和自由的出版才識識別真正的自由社會和所有社會的標準?!北M管中國歷史上沒有民主政治的傳統(tǒng),但是在人人平等的社會主義國家里,在實行一黨執(zhí)政多黨合作的政治制度下,執(zhí)政黨應當重視民眾的表達問題,如果長期不重視將因信息的閉塞和虛假,嚴重影響執(zhí)政水平,影響政權和社會的穩(wěn)定。
3.1.2從法學角度看,缺乏法律保障至今我國對表達權的保護僅限于1982年《憲法》第35條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敝两褚?6年,法學界未對該條款作出相應的司法解釋。隨著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高度發(fā)展,社會也呈現(xiàn)出多種問題,而關于表達權的保護依然停留在1982年的條款,并為體現(xiàn)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同時,我國的普法宣傳教育工作進程緩慢。顯而易見,中國的法治進程若想呈現(xiàn)出高度發(fā)達的局面,與民眾的法律意識有很大關系。鄧小平曾經(jīng)指出:“法制教育應當從娃娃抓起”,旨在指出普法教育的重要性。司法領域對民眾表達權保護未加以重視。
3.2中國表達權制度的對策分析
3.2.1執(zhí)政黨應當加強政治性重視表達權的實質是人民大眾的表達問題。從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可以看出重視民眾表達權與剝奪民眾表達權的不同后果,從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康乾盛世”,都可以總結出一些經(jīng)驗教訓。表達權的實現(xiàn),有利于人民物質、精神生活的全面提高,有利于培養(yǎng)人民溫和、和平的參政意識,有利于人民培養(yǎng)較高的政治、文化修養(yǎng),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同時,表達權的實現(xiàn),有利于國家的各方面建設,尤其有利于執(zhí)政黨的清廉,有利于執(zhí)政黨在人民中獲得普遍的信任和支持,有利于人民在面對國際事務時減少種族主義狂熱。因此,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爭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而奮斗的過程中,將表達權的實現(xiàn)作為十七大報告中的一個重點內容提出來,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重視民眾表達權的實現(xiàn),有利于我們實現(xiàn)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3.2.2制定相關法律文件,加強普法宣傳工作法學理論界應當根據(jù)當今時代的特征和社會發(fā)展的狀況,與時俱進,結合當前社會中出現(xiàn)的案例,制定相應的司法解釋,使表達權的界定更加清晰明朗。應當在《憲法》中明確表達權這一概念,不應僅僅是一些模糊的指導性的條款。在《民法草案》中也應當體現(xiàn)表達權的內容,以利于《民法典》的正式出臺。
同時,隨著新聞和出版的發(fā)展,應當出臺一部《新聞出版法》和《結社法》。在司法領域,確立保護表達自由的司法信念。
在相關法律文件和司法解釋出臺之后,應當進行公示,向民眾公開。通過對民眾進行講解、宣傳,使其了解自己應當享有的權利,應當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以及當權利受到侵害是如何尋求救濟。這些都是普法工作中的重要內容。只有這樣,民眾的表達權才能真正實現(xiàn),民眾才能真正享有該權利,推動中國的法治進程。
參考文獻:
[1]甄樹青.論表達自由[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15頁
[2]文曉青,陳曉寧全球化背景下的表達自由[J].西南民族大學學—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8期
[3]田成剛,宋廣奇.論行政相對人的表達權[J]求索.2007年第6期.
[4]洪濤.邏各斯與空間:古希臘政治哲學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