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亞其人
曉亞·杜博禮,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西語系。留學法國,獲文學碩士、工商管理碩士。后就讀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研究生畢業(yè)。
長年從事中法文化及經濟交流活動,多次為法國總理、部長、議長及駐華大使做過翻譯。現任多家駐華公司常務董事。世界商務策劃師聯合會高級商務策劃師,2007帆船之都首屆十大卓越經理人。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青島市作家協會會員,青島北京大學校友會常務理事。
著有個人散文集《紅袖懷香》、《舞動的紅袖》,譯注《三字經》、《千字文》法文版。
坐在曉亞面前,頭次讓我尋覓不到一個合適的詞來形容一個女人。干練,溫婉,大氣,純真,古典情懷,異國情調……或許只有把這么多的詞語疊加起來,才能描繪出一個完整的曉亞,一個真實的曉亞。
作為一個在商海浮沉十幾年,麾下有數家公司的成功女企業(yè)家,曉亞的名字在青島廣告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更讓我們感興趣的,還是她那段跨越了中法兩國的浪漫愛戀,以及出版了兩本文集的才女身份。
偶遇,燕園生情
北京姑娘曉亞,1991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yè)。她的先生是一位法國人,曾在北大中文系進修。兩個人的相知相守,從先生在校園里對曉亞的一見鐘情開始。像極了愛情小說里的片段,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清晨,年輕的男主角站在窗邊,偶然間看到了從校園草地旁經過的溫婉女孩,霎那間,愛情產生了。墜入愛河的男主角千方百計找到女孩后,在第二次見面時就大膽地提出了求婚,因為他那法蘭西的愛情宿命觀告訴他,真愛一旦出現是會被立即辨識出的,一刻即一生,別無他念……然而,求婚被斷然拒絕,因為燕園女孩無法想像有人會不談戀愛就論及婚嫁,完全無視愛情至高無上的浪漫。求婚被拒的法國男孩并未灰心,為了能跟心愛的女孩見面,他寧愿只做一個真誠的普通朋友。兩人的交往便從共同翻譯《三字經》而起。起初是男孩淵博的學識和鍥而不舍的求學精神令女孩佩服,后來是他的真誠、執(zhí)著和尊重讓女孩感動,但真正讓女孩動心的還是男孩身上那份孩童般的瘦弱,讓女孩心生愛憐。終一日,當男孩因事回國的時候,一種隱約的掛念便在女孩的心頭縈繞。于是,女孩終于明白了自己心靈的歸屬。
許多年后的今天,當曉亞回憶起當年的一幕,還會不禁莞爾。那個冒冒失失闖入曉亞生活的法國男子,也成就了曉亞一生的愛情故事。
姻緣,中西合璧
曉亞與先生的涉外婚姻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改革開放初期的大背景下,經歷了種種磨難后終得圓滿。那是一段讓兩個人都刻骨銘心的日子,困苦中的堅韌和靜默中的勇氣以及彼此的體諒與支持奠定了一份堅實的婚姻基石。
一個中西合璧的家庭會有怎樣的家庭文化呢?曉亞用一句她非常喜歡的話來概括:“在這個家里,有服務的精神和愛的聲音。”“婚姻是兩個人手牽手朝向同一個愿景,而不是背靠背盯著各自的目標。所以,你要真正地關心對方,知道他的人生夢想是什么,他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他想過怎樣的生活,他對你的期待是什么,你要理解他,與他分擔心事,支持他積極的動議,成全他的夢想。”曉亞這樣來解釋她和先生的婚姻觀。兩個人不僅是這樣想的,也如是實踐著。先生的博士學位,曉亞自己的幾個碩士學位,都是在婚后取得的。已經是15歲男孩母親的曉亞認為,婚后的平淡生活并不會淹沒原先的理想和追求,“它反而是一個開始,因為你不再是一個人奮斗了,還會有另一個人在支持你?;橐鲎尡舜说膼鄹由羁蹋尡舜说娜松迂S富?!?/p>
中國女孩嫁進了傳統(tǒng)的法蘭西家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會不會產生摩擦和沖突呢?這個許多人擔心的問題并沒有出現,反而在曉亞的生活里實現了完美的融合。60多歲的法國公婆,視曉亞如親生女兒,疼愛有加。前些年曉亞經常有在法國陪團的任務,往往日程非常緊張,有時連睡覺的時間都很少,曉亞的婆婆便會幫她準備早餐,公公會主動幫她擦皮鞋,小叔子會充當司機。這也讓身在異國的曉亞感懷了家的溫馨。能有這樣和諧的家庭關系,曉亞感覺非常幸福和幸運,她認為“最關鍵的是要真正地關心家人,在乎對方的喜怒哀樂,給他積極的回饋,包括理解、同情、支持和幫助,同時又要是坦誠和真誠的。這樣,所有的關系都能處好?!睍詠喓芫粗刈约旱钠牌牛瑫闫牌乓黄鹱黾覄帐?,一起聊天,了解家族里的事情,學習法國的持家之道,學習婆婆的人生經驗。同時,在法國大學里教授中文的曉亞還會經常在課余給身為自己學生的婆婆開開小灶。
相處,浪漫情懷
法國人的浪漫是出了名的,采訪曉亞時這便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原本身上就散發(fā)著郁郁浪漫氣息的曉亞對浪漫一詞有著自己的見解:“我傾向于把浪漫理解為一份‘情懷’、一種‘用心’,不是高不可攀的,也不是西方獨有的;不是一時的心動,而是長久的堅持”。
生活中的浪漫最讓曉亞感動。“我是一個戀舊的人,婚后這些年,跟著先生漂洋過海地搬了十幾次家,但舊時的衣物、小飾品卻依然保留在身邊,時不時地拿出穿戴一番,心情就會特別得好。時間久了,有些小飾品都開始殘破,卻舍不得丟掉,就放置一邊。每次我出差的時候,先生總會細心地修理好一兩件小飾品,然后放在我的枕邊,讓它們靜靜地等待著主人的歸來……”人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愛戀與默契何嘗不是一份真實的浪漫。
還有一種浪漫叫做堅持。從相識到婚后,近二十年的歲月里,曉亞跟先生一直都有一個約定,那就是每周一次的浪漫晚餐,不管是在什么樣的生活境遇下都一直堅持著。也許是從前在北京小吃街上吃幾串烤肉,也許是回法國時的一頓法式大餐,又或許是棧橋旁小酒店里的一盤原汁蛤蜊,始終不變的是兩人相聚、相守的初心,是滔滔不絕地談論人生、文學和藝術時的那份純粹而愉悅的心懷。
在曉亞眼里,浪漫就是用純真的感覺去生活、去感悟,這種心態(tài)讓人體驗到超然的人生境界,也令她的生活平添一份詩情畫意。婆婆也是她眼里很浪漫的女人。每年的生日,婆婆總會送給她一些很別致的禮物。有一年的禮物讓曉亞特別感動,那是一張隨信寄來的照片,照片中鮮花燦爛。曉亞能想像到,那是腿腳不便的婆婆,從二樓客廳把一張小方桌搬到了院子里,然后擺上親手栽種的鮮花,選了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拍下的。當看到照片上婆婆的一行小字:“送你的生日之花”時,曉亞被這浪漫的情懷與用心征服了?!拔覀冋娴挠欣碛蓤孕帕_丹的那句話——生活中缺少的不是美,而是一雙發(fā)現美的眼睛”,曉亞說,“浪漫也是需要學習的?!?/p>
美麗,紅袖善舞
人妻、人母、企業(yè)家、作家……當別人還在為社會角色焦頭爛額的時候,曉亞卻已經在眾多角色中自在轉換。曉亞用她獨特的生命視角講述自己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生命故事。讀曉亞的文字,你會感到清新醇和,溫情洋溢,沒有任何商場風云的影子。就像老舍散文獎得主金翠華教授的評價那樣:《舞動的紅袖》里充滿了細膩的感情,敏銳的感悟,還有人文的關懷。曉亞就是一個作家,不要說她是企業(yè)家,因為那樣會降低了她本質的一些東西。
繁忙的工作阻隔不了曉亞清泉般的文思,而溫馨的家,則是曉亞創(chuàng)作的堅實后盾。她的丈夫,以擁有會寫書的妻子為榮,一直默默地支持她,幫她求證書中有關的人文背景和歷史知識。母親,則是她的第一位讀者。而上學后的兒子,則充當了校對,有時也會提出頗有道理的修改意見。曉亞的美文就是這樣在親情的土壤中一字一句的萌芽、開花。
在第一本文集《紅袖懷香》中曉亞寫道:“人性是相通的,物欲世界里那一份溫馨與真情永遠是人們最珍視的理想。有所愛,有所守,有所追求,生活便有了意義?!睍詠喫獙懙木褪沁@一份溫馨與真情,不論國籍,不論年齡,不論出身……所以,從松花江邊的山坳到法國的海濱小鎮(zhèn),從月亮灣的草原到香榭麗舍大街,從生命誕生的期待到暮年智慧的仰慕,從身邊的相守相望到無影無邊的網絡,曉亞讓我們真切地被一種情懷打動?!叭裟闶谴猴L下一次次重生的野草,就不要在凄凄別情中飄搖,不管明日天涯是否重逢,以活潑的生機來幸福自己也祝福他人吧。”
曉亞的筆下,充滿了情絲的細致和感情的真諦。這位法蘭西的中國新娘,在異國他鄉(xiāng)讀著唐詩宋詞,寫著人生的信、望、愛,感動著她的眾多讀者,也在寫下感性文字和細膩情感的過程中,舞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As a successful female entrepreneur, Xiao Ya is very famous in advertising circles in Qingdao. Nevertheless, what makes us feel more interested in her is her Chinese-French marriage and her identity as a writer.
In 1991, Xiao Ya graduated from the Department of Western Languages of Peking University, where she met her French husband.
Over the past 20 years since Xiao Ya got married, her family has always maintained a harmonious status. Her French parents-in-law, who are in their sixties, regard her as their own daughter. All these make Xia Ya feel the warmth of home. Moreover, her husband and she have both graduated as Master and then Doctor. Xiao Ya attributes all these achievements to her family.
Maybe because she married a Frenchman, Xiao Ya has more romantic feelings than the other people around her, which, first of all, is manifested in her love for old stuff. Although she has moved house more than 10 times in both France and China, Xiao Ya still keeps all her clothes and ornamental articles like a necklace she wore when she was at university. Their romantic dinner every week, among other things, shows another kind of persistence. Whether a barbecue at the snack street in Beijing, a luxury feast in France, the seafood in a bistro by the Zhanqiao Pier in Qingdao, or wherever, the romantic dinners enable Xiao Ya and her husband to have opportunities to talk to each other about life and living without any re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