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視頻分享網站逐漸被人們熟悉,隨之而來的視頻分享網站侵權問題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本文通過對視頻分享網站侵權行為表現形式及性質的闡述,結合民事責任原則,對視頻分享網站侵犯網絡著作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作一闡述。
關鍵詞:視頻分享網站;侵權責任;探析
近幾年,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視頻分享網站大量涌現,并且迅速發(fā)展壯大。視頻分享網站是指提供信息內容存儲空間和發(fā)布平臺,供用戶上傳、在線觀賞或下載視頻文件的網站。也就是說用戶可在這些網站注冊,并上傳視頻內容。而網站則自動接受用戶上傳的視頻,并即時發(fā)布。然而,侵權視頻文件在視頻分享網站上的任意傳播,使網絡著作權保護問題逐漸凸顯。新傳在線(北京)公司起訴土豆網絡科技公司,是國內視頻網站有史以來的第一起版權訴訟。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作出的一審判決,認定土豆網運營商上海全土豆網絡科技公司侵犯相關電影的著作財產權。此案在社會上還是引起了較大的反響。無論是法律學術界、還是司法界還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和諸多不同的觀點。
一、視頻分享網站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
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是指凡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又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條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的行為。視頻分享網站視頻來源中作品,既有原創(chuàng)作品也有轉載作品,既有影視劇作也有自拍視頻,既有經過版權登記的商業(yè)作品也有未經登記的公益新聞作品和網友無償提供的搞笑視頻作品。總的來說,大部分作品是未經許可轉載、上傳的侵權視頻作品,這些侵權作品當中以商業(yè)影視作品為主體。
視頻作品的上傳方式通常有兩種。一種為直接上傳,即注冊用戶通過視頻網站設置的上傳程序將個人電腦中的視頻文件上傳至視頻網站服務器,供網民分享;另一種是轉鏈接,即把在網絡上發(fā)現的視頻文件網絡地址復制到上傳程序的鏈接地址欄,將來自其他網站的視頻文件轉載至要上傳的目標網站。
1.視頻分享網站的直接侵權行為
直接侵權行為,是指行為人未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也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特定情形,直接使用作品的原件或復印件,非法行使著作人依法專有的權利的行為。視頻分享網站的用戶如果未經許可,將處于保護期內的影視作品轉換格式后上傳至視頻分享網站,即構成對信息網絡傳播權的直接侵權。
目前,某些視頻分享網站設置了審片組,其主要工作就是審核用戶上傳的視頻并進行節(jié)目推薦。如果用戶上傳的視頻是經過審片組的選擇、編輯才得以發(fā)布的,則該視頻分享網站可被視為這些視頻的發(fā)布者,如果這些視頻是侵權的,則視頻分享網站的行為構成直接侵權。如果視頻分享網站并不對用戶上傳的視頻進行任何審查或決定是否發(fā)布,而是允許用戶自由地上傳視頻,并且被上傳的視頻自動被張貼在網頁上供其他用戶在線欣賞或下載,則視頻的發(fā)布者為上傳視頻的用戶,視頻分享網站不構成直接侵權。
2.視頻分享網站的間接侵權行為
間接侵權是相對于直接侵權行為而言的,是指行為人并未實施任何受著作權專有權利控制的行為,卻故意引誘、教唆他人實施侵權行為,或者在知曉他人意欲實施或正在實施侵權時提供實質性的幫助。最高法院頒布的《關于審理涉及計算機網絡著作權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網絡司法解釋》)第4條規(guī)定:“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網絡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或者通過網絡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130條的規(guī)定,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p>
視頻分享網站明知他人侵權行為而予以放任的構成幫助侵權。即視頻分享網站收到侵權警告后,如果仍然不刪除被指稱侵權的視頻,則無異于在明知用戶直接侵權(上傳了侵權內容)的情況下,通過保留侵權視頻的方式擴大該侵權行為的損害后果,由此構成幫助侵權。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22條將“不知道也沒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服務對象提供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侵權”作為提供信息平臺服務的網絡服務商免責條件之一。這就意味著即使權利人沒有向視頻分享網站發(fā)出過通知,無法證明視頻分享網站明知用戶上傳了侵權視頻,只要根據相關情況能夠認定網站經營者有合理的理由應當知道,該網站經營者就應當承擔“幫助侵權責任”。目前,某些視頻分享網站在其首頁中就有“推薦專輯”等欄目,在這種情況下,網站經營者可以通過視頻名稱對其合法性進行初步判斷。視頻分享網站的經營者應承擔起相應的注意義務,如果經營者對此不聞不問,采取完全放任的態(tài)度,應當被認定為對用戶直接侵權行為的縱容和默許。
二、視頻分享網站侵權行為性質的界定
視頻分享網站侵犯網絡著作權的認定,適用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根據民法學規(guī)定,侵權責任構成包括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和因果關系這四個最基本的要件。
1.侵權行為人具有主觀過錯
過錯是指行為人通過違背法律和道德的行為表現出來的主觀狀態(tài),是行為人的主觀意志和違法行為的統(tǒng)一。過錯是違法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及其后果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它分為故意和過失兩種。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行為的不良后果,而希望或放任其發(fā)生的心理,也即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不良后果由于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不會發(fā)生或自信可以避免的心理,也即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故意和過失的區(qū)分,對具體確定侵權行為責任大小有重要意義。
2.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違法性
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違法性,是指著作權是著作權法規(guī)定的著作權人享有的專有權利,任何人未經著作權人的許可對其作品的使用,除了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以外,都是侵權,要給予法律的制裁。我國《著作權法》第46條列舉了11種著作權侵權行為,第47條列舉了8種著作權侵權行為。我國《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5、18、19條,也規(guī)定了侵犯著作權的違法行為。而根據我國法律的規(guī)定,只有著作權的合理使用、法定許可、著作權的失效和訴訟時效過期等可構成侵權行為的抗辯理由。
3.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損害事實
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損害事實,是指行為人使用網絡著作權人的作品,未經網絡著作權人的許可,也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特定情形。損害是侵權行為的責任基礎,“無損害即無責任”,指行為對法律保護的財產或權益在價值或用途上的減少。損害事實是侵害合法網絡著作權的結果,但并不等于損害后果。衡量網絡著作權是否遭受到了損害,應當結合后著作權人受到的經濟利益和其他利益綜合來考慮。有的情況下,行為人實施了侵害著作權的行為但并無實在損害產生,著作權人仍然可以要求侵權人停止侵害,賠禮道歉。
4.侵犯網絡著作權的行為與損害事實間存在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歸責的基礎和前提。侵犯網絡著作權的行為與損害事實間的因果關系,是指只有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是導致著作權人受損害的原因時,行為人的不法行為才能構成對網絡著作權的侵權。在過錯責任中,如果不能依過錯程度決定責任范圍或依過錯程度決定責任范圍有失公平時,則應根據因果關系來確定責任范圍。在涉及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和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中,包含了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
三、視頻分享網站侵權責任歸責原則的學理分析
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是指由特定機關(法院、仲裁機關)依法對行為人的民事責任予以追究而進行的判斷和確認,也即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歸責原則是人民法院審判民事侵權損害賠償案件的基本準則.民事侵權歸責原則,是指損害事實已經發(fā)生,確定侵權人對自己的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我國《著作權法》列舉性地規(guī)定了侵犯著作權的侵權行為,但對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沒有作出明確的規(guī)定。故而在著作權侵權法律規(guī)定不盡完備的情況下,準確地掌握和發(fā)揮著作權侵權歸責原則的功能,尤為重要,學者對此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一種認為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一種認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筆者認為視頻分享網站侵犯網絡著作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應從網絡著作權侵權行為的特點與歸責原則的性質入手。
首先,我國立法上有三種歸責原則,即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其中無過錯責任和過錯推定責任的適用必須符合法律明確規(guī)定的特殊情形,如高度危險作業(yè)或環(huán)境污染等,并且,行為通常是合法的,只是為了彌補受害者的損失,才適用這一原則。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擔、補償受害者的損失,沒有了過錯責任的教育、懲戒功能。侵犯著作權的行為談不上高度危險,沒有必要將其特殊化,且這些侵權行為本身的違法性也非常明顯。
其次,過錯責任原則是適用一般侵權行為的基本歸責原則。視頻分享網站侵犯網絡著作權通常為一般侵權行為,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能較好的維護權利人的利益,也能較好的平衡各方的利益?;ヂ摼W在我國仍處于發(fā)展時期,若對網絡信息的使用采取嚴格限制,僅以造成損害的客觀事實作為依據,而對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tài)是否應受到非難完全不予考慮,勢必會“束縛”行為人的手腳,造成阻礙網絡發(fā)展的嚴重后果。另外網絡服務商也正是通過搜集大量的信息來豐富自己的網站,吸引更多的訪問量,以獲得更多的廣告收入,要求其對所使用的每一項信息都進行權利審核,對每個使用者的行為都進行監(jiān)督,在實踐中是根本行不通的。
再次,為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規(guī)范網絡環(huán)境下的正常法律秩序,以及促進網絡信息業(yè)的健康發(fā)展,《網絡司法解釋》中關于網絡服務商的責任問題有這樣三條規(guī)定。其中,第四條“網絡服務提供者通過網絡參與他人侵犯著作權行為,或者通過網絡教唆、幫助他人實施侵犯著作權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guī)定,追究其與其他行為人或者直接實施侵權行為人的共同侵權責任。”第五條“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明知網絡用戶通過網絡實施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或者經著作權人提出確有證據的警告,但仍不采取移除侵權內容等措施以消除侵權后果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的規(guī)定,追究其與該網絡用戶的共同侵權責任?!钡诹鶙l“提供內容服務的網絡服務提供者,對著作權人要求其提供侵權行為人在其網絡的注冊資料以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無正當理由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根據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的規(guī)定,追究其相應的侵權責任?!边@給我國的司法實踐提供了法律依據,使人民法院在審判工作中有法可依。
由此可知,視頻分享網站是否承擔責任以“明知”和“應知”這種主觀意識狀態(tài)為前提,其在“不知”或“應當不知”的情況下,即使造成了侵權后果也無需承擔責任。我們因此可推斷其適用《民法通則》中一般歸責原則,即過錯原則。
參考文獻:
[1]于志剛:網絡民事糾紛定性爭議與學理分析[J].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09).
[2]易奧魏萊:視頻分享網站的版權問題討論[J].法制與社會,2008,(06).
[3]白慶武 劉 晶:論我國網絡著作權的法律保護[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07,(9).
[4]蔣志培:網絡連線服務者著作權法律責任[J].電子知識產權,2007,(11).
[5]宋 炎 陳光華:論我國網絡著作權的保護與完善[J].法學論壇,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