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是奧林匹克運動的發(fā)源地,奧運會上的每一個競賽項目,對運動器械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然的話,就不易顯示出誰“更快、更高、更強”了,一些古希臘的學者認為,幾何作圖也應像體育競賽一樣,對作圖工具要作一番明確的規(guī)定,不然的話,就不易顯示出誰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強了。
怎樣限制幾何作圖的工具呢?他們認為,幾何圖形都是由直線和圓組成的,有了直尺和圓規(guī),就能作出這兩樣圖形,進而能作出全部幾何圖形,于是規(guī)定在幾何作圖時,只準許使用圓規(guī)和沒有刻度的直尺,并且規(guī)定只準許使用有限次。
在歷史上最先明確提出尺規(guī)作圖的是伊諾皮迪斯(古希臘哲學家,大約生于公元前480年,卒年不詳),在這之前,解作圖題是不限工具的,伊諾皮迪斯以后,尺規(guī)的限制逐漸成為,一種公約,最后總結在古希臘數學家歐幾里得(公元前330-前275)的名著《幾何原本》之中。
一些著名的尺規(guī)作圖已經知道是不可能的,證明這些作圖的“不可能”,大多是利用了19世紀出現的伽羅華理論,這個理論是由才華橫溢、年僅20多歲的法國數學家伽羅華開創(chuàng)的,盡管如此。仍有很多數學愛好者在嘗試這些不可能的題目,這些題目當中以“化圓為方”及“三等分任意角”最受注意,因為它們通俗易懂,美國數學家杜德利(1937-),曾把數百個宣稱解決了這些不可能題目的錯誤作法結集成書。
由于有了這樣一個規(guī)定,一些普普通通的幾何作圖題,頃刻間身價百倍,受到萬眾矚目,有不少題目甚至讓西方數學家苦苦思索了2 000多年。
尺規(guī)作圖特有的魅力,使無數的人沉湎其中,連法國皇帝拿破侖這樣一位威震歐洲的風云人物,在轉戰(zhàn)南北的閑暇時光,也常常沉醉于尺規(guī)作圖的樂趣中,有一次,他還編了一道尺規(guī)作圖題,向全法國的數學家挑戰(zhàn)呢!
拿破侖出的題目是:只準許使用圓規(guī)。將一個已知圓心的圓周四等分。
由于圓心是已知的,解出這個題目并不算太難,題目提出后不久就被數學家們解決了。
如果再增添一把直尺,將這些四等分點連接起來,就可以得到一個正四邊形,即正方形,由此不難看出,等分圓周與作正多邊形實際上是一回事兒。
只使用直尺和圓規(guī),怎樣作出一個正五邊形和正六邊形呢?
這兩個題目都很容易解答,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試一試。
不過,只使用直尺和圓規(guī),要作出正七邊形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別看由6到7,僅僅只增加了一條邊,卻一躍成為古代幾何的四大名題之一。尺規(guī)作圖題就是這樣變幻莫測!
這個看上去非常簡單的題目,曾經使許多著名數學家束手無策,后來,大名鼎鼎的古希臘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約公元前287-前212)發(fā)現了前人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正七邊形是不能由尺規(guī)作出的,阿基米德從理論上證明了這一結論。
那么,采用尺規(guī)作圖法,究竟有哪些正多邊形作得出來,哪些作不出來呢?
有人猜測:如果正多邊形的邊數是大于5的質數,這種正多邊形就一定作不出來。
17是一個比5大的質數,按上面這種說法。正十七邊形是一定作不出來的,在2 000多年的時間里,確實有許多數學家試圖作出正十七邊形,但無一不遭到失敗,豈料在1796年,18歲的德國大學生高斯(1777-1855)居然用尺規(guī)作出了一個正十七邊形,這頓時震動了整個歐洲數學界。
這件事也深深震動了高斯,使他充分意識到自己的數學能力,從此他決心獻身于數學研究,后來終于成為一代數學大師。
高斯還發(fā)明了一個判別法則。指出什么樣的正多邊形能由尺規(guī)作出,什么樣的正多邊形則不能,圓滿地解決了作正多邊形的問題,高斯的判別法則表明,能夠由尺規(guī)作出的正多邊形是很少的,例如,在邊數為100以內的正多邊形中,能夠由尺規(guī)作出的只有24種。
有趣的是,正七邊形的邊數雖少,卻不能由尺規(guī)作出;而正257邊形,邊數多得叫人很難畫出這樣的圖形,卻一定可由尺規(guī)作出,1832年,德國數學家黎克洛(1808-1875)根據高斯指出的法則,解決了正257邊形的作圖問題,他的作圖步驟極其煩瑣,寫滿了80頁紙,創(chuàng)造了一項“世界紀錄”。
沒過多長時間,德國數學家赫爾梅斯(1846-1912)又刷新了這個紀錄,他費了10年工夫,解決了正65537邊形的作圖問題,這是世界上最煩瑣的尺規(guī)作圖,據說,赫爾梅斯的手稿可以裝滿整整一手提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