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尼羅河流域生活著一種近一厘米長的黑蟻,當地人稱食人蟻。生物學家做過調查,尼羅河兩岸的黑蟻群不超過十個,但每個蟻群的數量都有數千萬只,蟻群爬行時排成一米左右寬的長蛇陣,浩浩蕩蕩,不見首尾。
黑蟻的食性極雜,地上的植物動物、枯枝腐肉,幾乎無所不吃。比如,黑蟻群發(fā)現一頭死去的野牛就會從四面八方擁上來,數十分鐘后蟻群散去,只留下一架森森白骨。老虎、獅子等兇猛動物,甚至人類,一旦遭遇到蟻群,有時同樣難逃厄運。
黑蟻雖可以靠“蟻多勢眾”橫行曠野,卻有個致命的弱點:不會挖洞穴居,只能在陸地上生活。如果有草原大火,這便可能成為它們的滅頂之災。不過,黑蟻也自有逃生的妙法:當它們感知大火即將燒來時,不會游泳的黑蟻會鋪天蓋地地爬向河邊,迅速地背向里腿朝外一個抱一個,一層疊一層,匯聚成一個個籃球大小的蟻團,向河中滾去。在被火光映紅的河面上,億萬條蟻腿變成了漿,劃著難以計數的蟻團向對岸滾動,而外層的黑蟻會被湍急的水流淹死,蟻團也會越來越小,等到了對岸,有的只剩壘球大小。
上岸后,它們會迅速散開,排列隊伍,尋找聚集地,開始重新繁衍生息。另外,黑蟻雖群體龐大,紀律卻相當嚴明:進食時,一只黑蟻咬到一口食物會快速離開,把位置讓給后面的同伴;大隊進發(fā)時,排頭和斷后的總是最強壯的黑蟻,老弱病殘者總有兩只以上的黑蟻抬著前進;當“先頭部隊”遇到危險或障礙時,它們會迅速相互傳遞信息,只只都馬上掉頭,幾分鐘就由排尾變排頭,快速逃離險境。
從黑蟻的天性想到人類,大到一個民族、國家,小到一個群體、團隊,如果都具備了黑蟻般嚴明的紀律,有了萬眾一心、緊密團結、富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就能夠戰(zhàn)勝一切艱難險阻,繼而便會獲得持續(xù)性成功,保持長久的興旺發(fā)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