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拂過臉頰;雨,透了窗紗。就著這多情的風雨,讀起了那古色古香的詩箋,留戀于這溫柔婉轉的夜晚。
不知為什么,總愛趴在窗前,看著那無形亦有形的風,聽著那雨打著窗。這風,是那“草色微風長,鶯聲細雨和”的風,撫平了紅顏的顰眉,含著金色豐收的笑容;這雨,是那“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的雨,消去了巾幗的淚痕,潤著春意闌珊的芽頭。
在這風雨朦朧的世界里,我戀上了詩;在那歷史悠久的詩中,我卻品出了風雨的韻味。詩中的風是何等滄桑、豪放,詩中的雨是何等甜潤、柔情。沒有風雨的吹拂,那“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的美景又因何而來?沒有雨的陪伴,那“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的縹緲又夫復存在?沒有風的飄然,那“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愴然又怎能形容?沒有風雨,詩無聲無色;沒有詩,風雨毫無神韻。
細雨霏霏,微風拂拂,讓世間妙趣橫生。“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這是冬風無比的豁達與大氣。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這是春雨勃勃的生機“微雨池塘見,好風襟袖知”,眼前仿佛雨珠滾動,散入池塘,和滿池的碧水融為一體。
這風翻開詩篇,這雨散入那方塊字。這“沙沙”的聲音,是詩人在寫詩?是雨打在幽竹上?還是風拂過草地?
在歷史的長河中,風還是那么吹,時而呼嘯,時而溫柔;雨還是那么下,時而瓢潑,時而稀疏。打在瓦片上,滴嗒滴嗒……詩還是那么悠久,時而素雅、婉轉,時而豪放、磅礴……仿佛在向我們講述一個詩與風雨的美麗故事。
邊邊插嘴
“風雨如詩”,一個富有詩意的標題。文如標題,細膩的文筆,一唱三嘆的反問句式,還有信手拈來的詩句引用,讓短文詩意蕩漾。雖然,過多地引用詩詞典故,會有“掉書袋”之嫌,但是對于一名初一的學生(本文寫于初一),邊邊還是大力鼓勵與充分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