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刊創(chuàng)刊以來出的第一期增刊。
第一,總是有著它特殊的意義,第一,總是有些顯得意味深長。
這是一期量身定做的增刊,這是特別為洱海保護而策劃設計的增刊。從形式到內(nèi)容,從作者到讀者,從出版的時間到出版的周期,都顯示出我們的一些想法和愿望。
它首先顯示了我們的一種責任感。本刊一直不忘社會責任,所以在大理以洱海保護為主的環(huán)境保護宣傳上,作了不懈的努力和堅持,到這期增刊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一種必然的結(jié)果,也是水到渠成之事。但是,從內(nèi)容上,我們避開了一直以來直接的洱海環(huán)保話題,我們選擇了洱海源頭的濕地保護和右所西湖的生態(tài)的保持,畢竟,有一個邏輯關系是大家都明了的,那就是,“洱源凈,洱海清,大理興”。
濕地是湖泊的肺,對高原湖泊,這個肺顯得尤為重要,有了大面積的、眾多的濕地的留存,我們的洱海、西湖才能順暢地呼吸,也才能顯示出湖泊自身凈化水體的能力,整個湖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才能較為和諧地相互依存,讓脆弱的水體生態(tài)抗污染系統(tǒng)得以發(fā)揮有效的自我防御功能。而那個與杭州西湖同名的右所西湖,它本身就是洱海的一部分。地質(zhì)學家告訴我們,洱海和西湖,同屬古洱海,它們原來是連在一起的,隨著地殼運動的進行,水位下降,地勢升高,西湖和洱海便被陸地阻隔,一個在西,一個在東;一個處北,一個處南,遙相呼應著。它們其實來自同一個母體,有著天然的血緣般的聯(lián)系,看著洱海的浩淼煙波,親歷著西湖一如江南水鄉(xiāng)的秀麗嫵媚,我們相信,洱海進入到現(xiàn)今這個時代依然潔凈美麗,是個奇跡,而西湖在當下,照樣漁歌互答、鷗鷺齊飛,這更是個奇跡。
我們請了這么多的本土著名作家去寫西湖,是想表達我們共同的一個愿望——我們的作家渴望著走出書房,融入到時代發(fā)展的滾滾浪潮中,用他們敏銳的感覺和高于生活的思考,去記錄這個時代感動人心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場景、每一種過程。文學不同于新聞,新聞是易碎的、一次性的,文學卻如老酒,彌久愈香,多少年后。這些文字,也許會讓后人回味綿長,為有我們這些作家的思考和記錄而感念我們這個時代。
我們有了第一期這樣的增刊,透出的另一個想法就是,我們在今后的日子里,還會有更多的這樣的增刊,我們的作家,也將會有更多的這樣從生活中來的作品出現(xiàn),有更多這樣的大家相約,為共同的責任相聚、交流,激起彼此思想的火花,并把它們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展示給大眾的機會。
我們選擇在十月出版這期增刊,并且是以這樣專題式的內(nèi)容,以這樣的作家群體的集中亮相,是想在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的日子里,表達我們一致的喜悅,我們捧出紅紅的愛國之心,手挽著手,走進十月的陽光。
我們選擇這樣的封面設計,我們選擇這樣的版式,我們用這樣的紙張,我們用這樣的裝幀,是想透出一種渴望,一種求變的渴望。變是必然的,也是我們追求的,一點點的變,一點點地靠近讀者,求得大眾的認可和認同,是我們的理想,也是我們的力量之源。
第一次,透出的是一些我們思考和追求的片斷,當這些變的片斷在不斷的行進中連續(xù)成一個個完整的畫面或者場景的時候,請為我們點點頭,我們期待著大家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