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信息化教學的前提,截至2005年,美國公立中小學幾乎全部具備信息化教學所需的基礎條件。透視美國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發(fā)展的歷程,希望能夠給我國正在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啟示。
一、美國公立中小學互聯(lián)網的接入情況
1.學校和教室的聯(lián)網比例
聯(lián)網學校和教室數量逐年提高。在1994年只有35%的學校能夠接入互聯(lián)網(見下頁表),而到2005年秋季,幾乎所有的公立學校都可以接入互聯(lián)網,聯(lián)網教室也由1994年的3%上升到94%(見圖1)。此外,美國鄉(xiāng)村和城鎮(zhèn)的網絡接入幾乎是齊頭并進的。
2.聯(lián)網方式
學校的聯(lián)網方式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有很大變化,速度和穩(wěn)定性都有顯著提高。1996年,有74%的學校采用撥號上網;到2001年,55%的學校采用T1/DS1寬帶聯(lián)網;到2005年,采用寬帶聯(lián)網的公立學校增加到97%(見下頁表)。從中可以看出:
①規(guī)模較大的學校更傾向于采用寬帶聯(lián)網,到2005年幾乎全部都使用寬帶聯(lián)網,而小規(guī)模的學校只有94%采用寬帶連接。
②無線聯(lián)網方式及其應用逐年遞增。無線聯(lián)網學校由2003年的32%增長到2005年的45%,其應用也由2003年的92%增加到2005年的97%。
③2005年,在美國所有的公立中小學中有15%的教室接入了無線網絡。
二、學生使用計算機和網絡的機會
1.人機比
首先,人機比逐年遞減。從1998年的12.1:1到2003年的4.4:1,再到2005年的3.8:1。(見圖2和下頁表)
其次,不同參數類型的學校人機比不同。例如,小規(guī)模學校人機比小于中型或者大型學校的人機比,分別為2.4:1、3.9:1、4.0:1。另外,學校中少數民族學生的人數和人機比也是成正比的。
2.可供教學使用的手提電腦
首先,手提電腦的供給比例逐年遞增。2003年有10%的學校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手提電腦,到2005年增加為19%(見下頁表)。
其次,2005年,學校更多的是為教師提供手提電腦,而能為學生提供手提電腦的學校數量相對較少,其比例分別為17%和8%。
3.膝上電腦的租用
2005年,有10%的學??梢詾閷W生提供可租用的電腦(見下頁表)。
在租用期限方面,有47%的學??梢宰饨o學生不到1周的時間,17%的學校其租用期限為1周到1個月的時間,另外還有5%的學校能夠提供更長的租用期限。
2005年,在90%的還沒有膝上電腦的學校中,有3%的學校打算在下一年提供給學生可租用的電腦。
三、制約學生瀏覽不良信息的技術手段的使用
2005年,幾乎所有的聯(lián)網學校都使用了技術手段控制學生瀏覽網頁(見下表)。在技術實現方式上,2005年所有使用了網絡攔截技術和程序的學校中,99%都采用了攔截技術或者過濾軟件。同時,96%的學校還有教師或其他人員監(jiān)控;79%的學校和家長簽署條約;76%的學校和學生簽署條約;53%的學校設置了密碼訪問程序;還有46%的學校僅允許接入學校局域網。
另外,學校還將所采取的措施告知了家長和學生。57%的學校采用的是實時通訊工具,利用校園網和校園公告牌的學校分別為40%和28%,還有28%的學校采用的是彈出信息的方式或者將信息內容作為一個網站標志。除此之外,還有4%的學校采用了多種措施相結合的方式。
四、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訓
美國非常重視教師信息技術能力的培訓,將教育技術水平列為中小學教師任職資格的標準之一。在1999年,大約有一半的教師能夠使用電腦或者網絡教學,并組織學生進行在線探索式學習。最新數據顯示:2005年,全國范圍內有83%的學?;蛐^(qū)在一年前就為教師提供了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專業(yè)發(fā)展培訓(見下表)。在參加2005年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培訓的學校中,參加人數為1%~25%的學校占34%,26%~50%的學校占16%,51%~75%的學校占13%,超過76%的學校占36%,而只有不到1%的學校沒有教師參加培訓。
五、利用互聯(lián)網為教學提供各種學習資源
有89%的學校利用網絡資源來制定教學計劃,87%的學??梢詾榻處熖峁┰u價結果和數據以幫助他們實施個別化教學,還有87%的學校通過網絡來提供高質量的教學內容(例如,數字圖書館和博物館等網上學習資源),并且逐漸增加了教師在線培訓課程和學生在線遠程學習資源的提供和共享。
另外,不同類型的學校在互聯(lián)網的利用上也有所不同。例如,在為教師提供專業(yè)發(fā)展的培訓方面,中學就能夠提供比小學更多的在線課程(分別為59%:49%)。同樣在為學生提供在線遠程學習資源方面,中小學之比為57%:24%。而鄉(xiāng)村學校為學生提供遠程學習的比例就明顯大于市區(qū)學校及市郊學校(分別為43%、25%和24%)。除此之外,在校少數民族學生越多,學校就需要提供更多的在線評價資源來輔助教師的個別化教學。
六、評價及啟示
通過分析美國的互聯(lián)網發(fā)展和應用現狀,我們可以得出其發(fā)展的一些規(guī)律,希望對我國的基礎教育信息化有所啟示。
1.教育信息化是一個永無止境的發(fā)展過程
教育信息化是和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緊密聯(lián)系的,因此永遠處于一個過程階段。其中包含硬件設施的配備、軟件資源的建設、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等。美國在1994~2000年只是處于實現網絡普及的階段,而在2003~2005年又呈現出3個發(fā)展的新特點:①聯(lián)網方式的改變,無線聯(lián)網的比重明顯加大;②加強了為教師和學生提供電腦的力度,兩年時間租給學生和教師的電腦數量增加了一倍;③加強對信息資源的質量監(jiān)督,2005年幾乎所有的學校都采取了監(jiān)控技術。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在各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特點。我國現在還處于教育信息化初級階段,無需盲目追求高目標,要踏踏實實做好初級階段的工作。
2.加大硬件投資和革新力度,逐步縮小城鄉(xiāng)差距
硬件是基礎,沒有根基的信息化是空談。美國之所以有如此高質量的信息化教育成效,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基礎設施健全,且城鄉(xiāng)同步發(fā)展。面對我國農村人口基數大、城鄉(xiāng)差距顯著的現狀,國家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投資。①利用我國等級體制分別從國家、地方上進行投資;首先,從國家政策上要保證充分的教育預算和投資,其次,各個地方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給予經濟、政策上的支持,國家和地方共同建設。②以富帶貧,發(fā)達地區(qū)和欠發(fā)達地區(qū)結成對子,縮小信息化差距。既可以是東部沿海地區(qū)和西北偏遠地區(qū)大范圍內的省、市、縣或學校結盟,也可以是本省、市內部城市和鄉(xiāng)村之間的結盟??傊?,要讓信息化程度較高的地區(qū)和學校帶動信息化落后的地區(qū)和學校。
3.開放式管理,為學生創(chuàng)建開放的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
美國很重視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無論是無線網絡的開通,還是筆記本的租賃,處處都體現出一種信息化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理念。而基于我國的信息化教育現狀,很難實現這種無縫接入式的學習。之前信息化局限于課堂的封閉式學習應該有所改變,最簡單的做法就是開放網絡教室,安排專人管理,學生可以按自己的學習需要隨時學習,教師也可以利用其進行備課等教學活動。
4.豐富教學資源,加強質量監(jiān)督體制
借鑒美國利用互聯(lián)網為教學提供各種豐富教學資源的經驗,我國也應該重視對教學計劃信息、教學評價信息、教師在線培訓課程、學生在線遠程學習課程等資源的提供。同時,要加大對資源的質量監(jiān)督,建立清晰的信息資源評價標準,保證網絡為教學所用。
參考文獻
[1]FRSS-Fast Response Survey System. Internet Access in U.S. Public Schools and Classroom1994-2005[DB/OL].http://nces.ed.gov/index.asp.
[2]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R].ICT在中國中小學教育中的應用現狀與發(fā)展,2004.
[3]Jianwei Zhang.A cultural look a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Eastern education [J]. Education Tech Research Dev,2007.
[4]錢松嶺,解月光,孫艷.美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最新進展述[J].中國電化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