嗩吶是我國很多民族以及西亞、東南亞一些地區(qū)常用的一種民間樂器,但各民族嗩吶的構造和演奏風格各不相同。白族嗩吶不但有自己特殊的構造、獨特的演奏方法,而且在白族生產生活中還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白族是受漢文化影響很深的民族,但嗩吶卻與漢族嗩吶大不相同:木管的背面無音孔,正面只有七孔,采用“借音”吹奏法;換氣方式采取左右腮幫交替進行,吹奏者可以邊走邊吹,走四十里而樂曲不斷;簧片短而較硬,低音渾厚、穩(wěn)健,高音高亢、明亮,音域寬廣,喜用跳進音程,具有粗獷、豪放的獨特風格。
白族嗩吶傳統(tǒng)曲目極為豐富,不但嚴格區(qū)分表達喜慶、祭祀、歡樂、哀傷等各種情緒,而且在伴奏各種活動中每個程序都有專用的曲目,比如喜事曲牌中,迎新娘、拜天地、敬酒、迎賓、上菜、開席都各自有著不同的曲目,不得混用。白族嗩吶吹打樂不僅用于婚嫁、喪葬、廟會、喜慶節(jié)日,也用于戲劇、民歌的伴奏和生產勞動,如“栽秧會”時,整個栽插活動都在嗩吶伴奏下進行。常用以表達各種情緒的曲目如“栽秧調”、“大擺隊伍”、“龍上天”、“仙家樂”、“蜜蜂過江”等,悲情的曲牌有“跌落泉”、“點地花”、“辭別調”、“送喪調”、“風交雪”、“啞子哭娘”等,悲情曲牌旋律悠遠綿長,起伏迭宕,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但僅限于祭祀、喪葬等場合演奏,絕不能在其他場合任意使用。各類曲目流行至今達上百首之多。
白族嗩吶既是白族生活須臾不離的藝術,又具有專業(yè)性很強的特點,因而不但有著眾多的職業(yè)、半職業(yè)藝人,也有著相當數量的“專業(yè)戶”以至“專業(yè)村”。這種現象在洱源各鄉(xiāng)鎮(zhèn)較為普遍,如右所鎮(zhèn)的溫水村、臘坪村,茈碧鄉(xiāng)的松發(fā)村等都是頗有名氣的嗩吶之鄉(xiāng)。歷史上出現過許多知名的嗩吶藝術大師如右所的李學昌、畢也發(fā),茈碧的毛玉寶、毛厚銀等。尤以茈碧鄉(xiāng)松發(fā)村的白族嗩吶藝術的傳承最為典型。松發(fā)村地處山區(qū),全村都是彝族,但除了本民族語言他們還精通白語,掌握白族三弦、嗩吶以及白族調、\"吹吹腔\"等全套白族藝術。特別是白族嗩吶,全村2700多人口中,平均20人中就有一位嗩吶藝人。全村共有20多個嗩吶吹打樂演奏班子,100多位技藝精湛的樂手。據說民國初年這里就出了一位名叫毛鳳銀的大師,他親自培養(yǎng)的高徒毛玉寶后來成了享譽全縣、全州的嗩吶高手。白族嗩吶就是這樣,作為一種職業(yè)代代傳承下來。
各鄉(xiāng)鎮(zhèn)眾多的嗩吶藝人構成了洱源白族文化的一大特色。從1988年在大理舉行的云南省第八屆運動會上,洱源白族嗩吶隊首次亮相之后,相繼每年大理州的三月街民族節(jié)都少不了洱源嗩吶隊的參與。1992年第三屆中國藝術節(jié)在春城昆明舉行,洱源白族嗩吶隊以200名樂手的龐大陣容震動了開幕式。1999年昆明世博會“中國日”的文藝表演中,洱源的白族嗩吶又再次產生轟動。
在洱源這片藝術土壤上,一代代嗩吶新秀脫穎而出,青年嗩吶演奏家張亮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1996年以來,他先后把白族嗩吶帶往泰國、香港以及歐洲的荷蘭、比利時、芬蘭等國家演出。白族嗩吶正是這樣從民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從古老的傳統(tǒng)走進現代文明,因而2003年洱源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白族嗩吶民間藝術之鄉(xiā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