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1985年中國成為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以來,中國對世界遺產地的研究在數量與內容上都有很大變化。本文選取國內相關領域13種期刊,以其刊載的世界遺產相關文獻為基礎,綜述了自1985至2006年22年來我國世界遺產地的研究狀況。分時間、地域、遺產類型和專題進行分析,涉及遺產地本體、遺產地活動、遺產話語等4大主題,以及遺產價值、遺產保護、遺產旅游、經營管理、遺產地設計規(guī)劃、遺產學科教育等細分主題。分析認為,各階段中國的世界遺產地研究在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上都有不同特點,尤其是第四階段在研究內容上顯示出較大變化,展現了廣闊的前景。遺產地的保護與開發(fā)、遺產地經營管理、環(huán)境監(jiān)測、遺產保護技術、遺產學科教育是今后遺產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中國;世界遺產地;研究綜述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09)04—0085—07
自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簽署《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9年正式啟動《世界遺產名錄》以來,截至2006年年底,世界上共有177個公約締約國和830處世界遺產(包括644項文化遺產,162項自然遺產,24項混合遺產)。中國于1985年加入公約,自1987年第一批世界遺產載入名錄,至2006年底,共33處世界遺產(24項文化遺產,5項自然遺產,4項雙遺產),排名世界第三。
本研究以文獻統(tǒng)計為基礎,選取地理類、經濟類、建筑規(guī)劃類核心期刊等為統(tǒng)計來源,共13種。各類期刊文獻統(tǒng)計以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的年份——1985年1月為起點,2006年12月為終點;以2006年底前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地③為選取范圍。資料來源主要參考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缺失的則通過紙質本查閱補充。通過主題搜索“世界遺產”與各項世界遺產地名稱,筆者共查閱到278篇文獻。
1 文獻數量分析
1.1 歷年世界遺產文獻數量及比例
由歷年世界遺產類文獻數目與比例統(tǒng)計圖連線(圖1)可知,總體走勢上揚,表明學界對世界遺產的關注逐漸增多;但各年呈鋸齒狀起伏,無明顯規(guī)律可循。兩連線圖差異逐漸減小,趨于疊加,表明期刊刊載的文獻總數趨于穩(wěn)定。兩圖的最大值均出現在2006年,最小值在1990年。
為便于直觀的對比研究,將22年劃為4階段(以下同):首先按時間等距原則,從中國擁有第一個世界遺產地的年份開始算起,即從1987年開始至2006年,每5年劃為一個階段;1985年和1986年作為中國的世界遺產地從無到有的過渡,劃入第一階段。因此,這4個階段分別是1985—1991年、1992—1996年、1997—2001年、2002—2006年。
4個階段有關世界遺產的文獻分別有37、56、61、124篇。第一階段雖然共有7年,但是遺產文獻數量明顯偏少;中間兩個階段文獻數量接近;第四階段,文獻數量劇增。有關世界遺產的文獻數量占總文獻的比例分別是0.52%、0.85%、0.69%、1.06%,表明各階段對世界遺產的關注程度并非呈單一的上升趨勢,第三階段出現回落。與之相對應的是,從1982年開始由國務院分批評選并公布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同時在第三階段并僅在這一階段出現空缺,而第四階段批準的數量大為增加。究其原因,跟中國大環(huán)境密切相關。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開始經歷社會、經濟制度的深刻轉型。為促進內需,國家加大了對基礎設施的投入;同時國內旅游的需求不斷增加,促進了遺產旅游的發(fā)展和遺產地的大規(guī)模建設活動。在這種背景下,學者們持審慎的觀望態(tài)度,因此造成本階段文獻比例降低。第四階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布達佩斯宣言》,伴隨著國內大規(guī)模開發(fā)活動帶來的負面影響逐步顯現,學者們也更多地對遺產地盲目建設開發(fā)活動予以反思,試圖從管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生態(tài)學、規(guī)劃學等多學科的角度介入,以促進遺產地的保護與發(fā)展的雙贏。
1.2 各類期刊刊載世界遺產的文獻數量和特點分析
通過對13種期刊的文獻數量分階段進行統(tǒng)計(見圖2),可以總結出各類期刊刊載的遺產類文獻特點。首先對所有期刊進行文獻數量的橫向比較,《旅游學刊》不但遺產類文獻總數最多,占所有期刊遺產類文獻總數的1/4,而且各階段均排名第一。這與世界遺產地作為國內重要的旅游資源不無關系?!度宋牡乩怼放c《建筑學報》22年文獻總數接近,但《人文地理》有關世界遺產的文獻在第四階段猛增,主要也集中于遺產旅游的相關研究;《建筑學報》各階段文獻數目比較平均。
對各類期刊進行縱向分析,有7種期刊在第四階段的文獻數量超過該期刊22年文獻總量的1/2,包括《旅游學刊》、《人文地理》、《地理研究》、《新建筑》、《城市規(guī)劃學刊》、《城市問題》、《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表明了世界遺產研究在近幾年發(fā)展勢頭迅猛?!吨袊鴼v史地理論叢》的文獻約1/2集中在第二階段。其他5種期刊在各階段的文獻數量比較平均。
從遺產研究專題來看,各期刊研究世界遺產方向明確。《旅游學刊》刊載的主要是有關遺產旅游開發(fā)與遺產旅游資源研究方面的論文,其中,遺產的旅游開發(fā)大于文獻總數的1/2,對遺產資源的價值研究占了1/4?!度宋牡乩怼?、《經濟地理》關于遺產旅游開發(fā)的文獻均超過1/2;而《地理學報》、《地理研究》、《地理科學》、《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的文獻集中于遺產的環(huán)境科學價值、旅游與環(huán)境問題的研究上?!吨袊鴼v史地理論叢》是對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進行判斷、甄別和闡述。建筑規(guī)劃類期刊多研究文化遺產,包括對遺產本體價值特色的探討和設計規(guī)劃實踐、保護與發(fā)展的問題等。
2 遺產類型、研究區(qū)域分析
2.1 遺產類型分析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對世界遺產的分類,筆者對文獻分階段進行了遺產類型統(tǒng)計。從圖3可看出各遺產類型的文獻數總趨勢上揚,但各自又顯示出不同的發(fā)展軌跡。
文化遺產在各階段一直都是文獻數量最多的遺產類型,而且它的上升幅度較大,這既跟文化遺產的獲批準數量成正比,同時又與文化遺產豐富的內涵有關聯。
自然遺產和混合遺產的文獻研究數量接近,除第二階段變化較大外,其余3個階段都比較平穩(wěn)。比較這一階段進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新項目,可知4項混合遺產至1996年已進入名錄3項,這可以解釋文獻研究數本階段的突增;同樣地,5項自然遺產本階段進入名錄的有3項。自然遺產的研究文獻何以不增反減?這可能是因為幾處自然遺產地處川湘少數民族偏遠山區(qū),歷史上本無名氣,交通不便,所以少有人知。將世界遺產作為整體進行研究的文獻在第三階段才出現,這是因為中國的世界遺產項目越來越多,逐漸達到了一定規(guī)模,因此這一階段將世界遺產作為整體研究對象的文獻越來越多,尤其在第四階段已躍居同期各類遺產的第二位;從其斜率來看,它的增長速度近似于文化遺產,是未來遺產研究的又一重要領域。
其他涉及世界遺產地的文獻主要為區(qū)域旅游類文獻,研究內容如安徽的混合遺產和文化遺產、云南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等。這一部分的文獻所占比例較小,研究趨勢不明顯。
2.2 研究區(qū)域分析
中國世界遺產地的分布,從一級行政區(qū)來看,四川省和北京市最多,各有5個項目②;遼寧第二,有4個項目;河北、河南、山東、山西、安徽、湖北、云南、西藏等省各有兩處。而由文獻研究地域的數據統(tǒng)計(見表1)可知,文獻數量與各省域范圍內的世界遺產地數目不成正比。
從22年的統(tǒng)計總量上看,研究安徽省世界遺產地的文獻最多,且從第二個階段開始,它的文獻數目始終居第一。而排在前六位的地理單元若不計“中國”和“湖南省”兩個單元,余下4個地理單元都有兩個以上世界遺產地項目。湖南只有一個武陵源,但文獻數目如此多,可見對它的關注度相當高;安徽的兩項世界遺產——黃山和皖南古村落的文獻數目基本持平。四川的世界遺產地數量最多,也比較分散,研究者對自然遺產和混合遺產基本持平,對文化遺產的研究較少。
此外,文獻數量很大程度上與當地研究機構有關,如安徽省的63篇文獻中,本省研究機構共發(fā)表29篇,其中又以安徽師范大學發(fā)文21篇為最多;湖南的29篇文獻中,本省研究機構占了19篇;云南的23篇中,本省研究機構有15篇;四川的23篇文獻中,本省研究機構有11篇。
從“中國”項的數量可知,將世界遺產作為整體來描述在第三階段大幅度出現,排序第二;第四階段該項仍然列第二,但數量卻是第三階段的3倍。這與前一節(jié)遺產類型文獻數量分析中的“世界遺產”項相對應,符合人們對事物認識從微觀到宏觀、從局部到整體、從個體到群體的一般規(guī)律。
4個階段都對國外的世界遺產進行了研究,第一、四階段分別有6篇,第二、第三階段各1篇。主要介紹國外世界文化遺產的特點和保護狀況,第四階段出現了對國外世界遺產專業(yè)教育的介紹。
將國內外遺產進行比較出現在第二階段,共4篇,有3篇出現在第四階段,內容涉及遺產保護與管理,旅游發(fā)展狀況;第四階段也出現了多國聯合申遺的倡導等研究內容。
從遺產研究對象的類型、地域范圍的文獻數量分階段比較可知,近22年來世界遺產研究的地域范圍在逐漸擴大,并向整體性、綜合性的研究方向發(fā)展。
對研究的地域單元數量進行統(tǒng)計,4個階段分別為18個、19個、16個和29個;對排序第一的地域單元所占比例進行比較,第二階段達到最高之后逐漸減??;對排序前三的地域單元所占比例進行統(tǒng)計,4個階段依次為43.2%、50.0%、50.8%、54.8%。由此可知,雖然研究單元數量在第四階段最多,研究的地域范圍在擴大,但多數研究仍然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域單元內。遺產研究仍具相當高的地域集中度,這應該與遺產地周邊地區(qū)經濟水平、交通可達性、區(qū)位條件、旅游資源吸引力等有關。
3 研究主題
3.1 主題分類與概況
文獻研究主題主要分為4大部分——遺產本體、遺產論語、遺產活動和其他。遺產本體是對遺產地自身特點及價值的分析評價,包括價值特色(如藝術美學等)、歷史研究、環(huán)境科學、現存狀態(tài)和資源評價。其中,價值特色是從其自身的空間布局、美學、社會、文化等角度闡述遺產地特點;環(huán)境科學是對地質地貌、土壤、水文等的研究。遺產話語①主要從學科發(fā)展的角度分析遺產的基本概念、遺產研究綜述、學科教育等,因尚未建立真正的遺產學,暫用遺產話語替代。遺產活動是基于對遺產的本體價值及特點分析的基礎上,人們對遺產的保護、利用、開發(fā)、管理等各種措施活動。
從整體上的4大分類中,遺產活動的文獻數量在各階段均最多,并呈逐漸增長趨勢,尤其在第四階段的增幅明顯。遺產本體的文獻數量在各階段排第二,前三個階段有小幅度增長,第四階段文獻數量減少,比例隨著時間推移次遞下降,尤其在第四階段降幅最大。表明遺產研究逐步從對本體的認識與評價轉向對遺產的保護、利用等主觀活動。遺產話語的文獻至第四階段才出現,文獻數量上略少于遺產本體,呈現出較猛的勢頭,表明對遺產的研究進入新的層面。
3.2 細分主題特點分析
細分主題(表3)首先以表2的子主題為基礎,同時根據文獻研究的實際情況,將交叉的子主題單列,形成新的子主題,如旅游與環(huán)境(即保護與發(fā)展)等項。按照細分主題排名,各階段的研究重點及變化更趨明顯。首先在研究方向上,研究的內容在擴充,尤其隨著世界遺產數量的增加、旅游開發(fā)的發(fā)展,涌現出來的問題在增加,促使人們不斷提高和深化對遺產的認識。
4個階段都關注的細分主題包括歷史研究、價值特色、環(huán)境科學、遺產保護、旅游開發(fā)、可持續(xù)發(fā)展(保護與發(fā)展)6類,涉及遺產本體和活動研究,但它們的文獻數目、所占比例在幾個階段中有較大差別,這將在后面進行詳細闡述。研究主題方向在各階段也不斷有擴充。第二階段出現了遺產申報、現狀問題、遺產保護技術、遺產(環(huán)境)監(jiān)測等研究方向,表明遺產研究的范圍在不斷擴大;第四階段主要出現了6篇與遺產話語研究有關的文獻,如世界遺產概念解讀、研究綜述、學科教育等,預示了遺產研究由經驗實證研究向理論研究的轉變趨勢。
各細分主題在不同階段的文獻數量、位序變化(見表3),反映了各階段遺產研究重點的轉變。
表4為22年來文獻總數排在前10名的細分主題列表,反映了國內遺產研究的總狀況。
第一階段,遺產活動中的旅游開發(fā)和遺產保護文獻的比例與遺產本體研究基本持平。研究內容的重點建立在對遺產資源本體的認識上,包括了對空間美學、地質地貌特點的描述,以及初步的旅游開發(fā)活動。第二階段研究的方向擴大,增加了一些遺產活動,尤其出現了對旅游環(huán)境容量的初步測度。主要研究結構與上一階段類似。研究內容上,旅游開發(fā)類文獻的重點把對遺產地的資源評價轉向對旅游者時空行為特點、客源結構的研究。遺產價值研究和保護理論中都開始關注對遺產環(huán)境的理解。第三階段的研究方向并未擴大,但遺產活動的文獻與遺產本體研究文獻的數量差距在增加,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可持續(xù)研究文獻數量的突然增加。研究內容上,比例最大的旅游開發(fā)中,遺產地更多地被作為旅游產品研究,包括產品營銷、生命周期、形象策劃等。遺產本體研究更關注促進遺產地特色形成的內在文化、外在環(huán)境因素,遺產保護中加強了對“真實性”的解讀,認識到文化遺產整體環(huán)境的保護對遺產的意義與價值,衍生出對歷史地段和歷史城市的保護的研究。第四階段,如前一小節(jié)所述,文獻研究結構出現重大變化,細分主題中,有關可持續(xù)發(fā)展和經營管理的研究突然增多,這一方面是國際大環(huán)境使然,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遺產管理制度研究的緊迫性。研究內容上,遺產旅游研究大為拓展,旅游開發(fā)的產業(yè)集群、旅游者的感知與行為為研究重點。遺產本體出現了顯性價值和隱性價值的劃分。遺產保護中更注重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理念,遺產的整體性保護觀也隨著《西安宣言》的發(fā)布得到正式確立。遺產的經營管理除了討論遺產資源的權利歸屬問題外,遺產資源的管理、經營模式與制度研究也是研究熱點。
各階段的變化表明了人們對遺產的認識、保護與利用逐漸從初期粗放、狹隘的被動式發(fā)展觀轉向了全面、綜合的互動式發(fā)展觀。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通過對國內13種中文期刊22年來的研究趨勢進行比較分析,可知世界遺產的研究受到學界越來越多的關注,無論從文獻數量、研究方向、深入程度都有比較大的發(fā)展。
從世界遺產地的文獻數量和所占比例來看,第一階段(1985—1991),文獻數量為各年度最低,年均文獻最少;第二、第三階段(1992—2001),各年文獻數目有較大起伏,年均文獻數量12篇左右;第四階段(2002—2006),除2003年文獻數量稍低外,其他4年均超過25篇,大大超過其他年度。
從文獻研究的空間分布上看,安徽的文獻數量最多,具絕對優(yōu)勢,這與安徽境內的世界遺產地黃山、西遞、宏村的分布以及安徽師范大學的研究聯系密切。“中國”項在第三、四階段皆排名第二,尤其在第四階段,數量出現很大增長,表明中國對世界遺產地的研究逐步由對單個遺產地垂直關系的關注擴展到對不同遺產地水平關系的理解。
從世界遺產地的類型上看,文化遺產的研究在各階段都是最高。將各類遺產作為整體進行研究,在第四階段呈明顯上升趨勢,表明了對遺產地的研究開始注意各學科的融合。
從研究主題來看,第四階段也出現較大變化,各時期的遺產活動研究均排第一,但在第四階段數量劇增;遺產本體研究在各主題中排名第二,但在第四階段數量最少,甚至低于第一階段。遺產話語研究在第四階段出現,數量接近同一時期的遺產本體研究。從細分主題來看,第四階段出現了遺產地的經營與管理問題,同時,遺產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遺產監(jiān)測的位序變化都明顯地表明這些問題較大程度上獲得了人們的關注。
縱觀中國22年來連續(xù)4個階段的世界遺產文獻情況,各階段各具特點(見表5)。第一階段的研究主要涉及本體論中的物質客體,關注域僅限于靜態(tài)的遺產地自身,研究方法上多宏觀描述,呈現出起步性特征;第二階段的本體論研究開始涉及游客等人為主體,認識論上開始涉及遺產地周邊環(huán)境,方法上出現定量研究,呈現出過渡性特征;第三階段的文獻開始在更大視域范圍關注抽象的世界遺產整體概念,在本體論與認識論上都有新的突破,方法論上實證主義是主流,此階段是承上啟下的重要階段;第四階段,本體論上整體環(huán)境觀的確立,認識論上對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深入探討,方法論上對保護制度與管理模式的關注,是本階段重要特點,展示了遺產研究的廣闊視域。
4.2 討論
中國的世界遺產研究在22年里經歷了一個漸次的變化。從研究內容上反映了人們在對遺產概念認知和遺產保護理念上的更新:從單純的以形象美為衡量標準,到它的生態(tài)地質學意義、階段代表性、突出價值等,從帝王將相的宮殿府邸、宗教建筑到民間百姓日常生活之所,遺產概念在不斷深化。而遺產保護對象也經歷了從單體遺產向遺產群體,再到遺產物質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以及從靜態(tài)遺產保護向活態(tài)遺產的轉變。
雖然中國世界遺產地的研究取得了不少進展,但也存在諸多不足。
從研究內容上看,對世界遺產所要求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兩方面的認識和理解還需深入;在遺產管理方面,尚缺乏一個包括規(guī)劃、實施、監(jiān)測、評估和反饋周期的管理計劃研究;在遺產監(jiān)控方面,缺乏對影響遺產地的各類因素(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綜合分析和應對計劃研究。《公約》中提出的設立培訓機構,制定培養(yǎng)戰(zhàn)略;對遺產地進行國際合作與基金募集;對遺產保護進行教育、信息和認識建設等,從已獲取的資料來看,這些研究在國內尚屬空白。世界遺產的類型近年來增加了文化景觀、歷史城鎮(zhèn)和城鎮(zhèn)中心、遺產路線、遺產運河等新的類型,而這幾種新類型中,關于文化景觀、遺產路線和遺產運河的研究都比較少見,包括概念的解讀、特征分析、價值研究、保護及管理的研究等等。遺產保護技術在所有文獻中所占份額相當小,僅2.5%,也集中于少數幾個同類遺產地,如石窟、石刻的風化及巖體穩(wěn)定性問題;其他遺產地的保護技術則幾乎無人問津,而這恰恰是中國現階段所需解決的重要難點。
研究方法上存在以下尚需改進之處。其一,應加強對遺產地縱向橫向的比較研究??v向比較從時間維度展開,既有利于摸清遺產地自身發(fā)展脈絡,尋求其發(fā)展規(guī)律,也利于探索遺產保護的階段性特征和最佳方式。橫向比較主要從空間維度上展開,對不同遺產地各方面的比較有利于確認各遺產地的價值與特色,有助于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也為尋求最佳的遺產地保護和發(fā)展途徑提供了可能。其二,注意整體、系統(tǒng)的研究方法。對世界遺產的研究應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進行多學科、理論的綜合協(xié)調。研究者需要熟悉多種學科的知識理論與方法,如建筑學、地理學、旅游學、管理學、社會學、環(huán)境學、民俗學等,運用學科綜合優(yōu)勢,對遺產的價值認識、保護、管理、利用等綜合思考,注重合作,尋求多方博弈的最佳結果。
致謝:感謝北京大學呂斌教授、闕維民教授、陳耀華副教授對本文的啟發(fā)與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