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為國飲,發(fā)乎神農(nóng),聞于魯周公,興于唐,盛于宋,明清時遍及中華。茶成為一種文化并記于史冊傳與后世,是與歷代文人墨客分不開的。
茶書據(jù)《華陽國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后,巴蜀諸小國以茶為貢品。但作為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應是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書中記述了茶的歷史、栽培、采制以及煮茶、用水、品飲等內(nèi)容。之后,茶的專著中較著名的有: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蘇庭《十六湯品》,宋朝蔡君謨《茶錄》、趙佶《大觀茶論》、熊蕃《宣和北苑貢錄》、趙汝礪《北苑茶錄》、黃儒《品茶要錄》,明朝錢椿年《制茶新譜》、田藝衡《煮泉小品》、許次紓《茶疏》、屠隆《茶箋》。清以后的茶書就不計其數(shù)了。
茶聯(lián) 茶聯(lián)常懸于茶室或茶店,著力宣揚茶功茶效,以廣招徠。如:“松濤烹雪醒詩夢,竹院浮煙蕩俗塵?!薄叭愫媒庀嗳缈剩鸷铋e評東坡詩?!薄跋惴只ㄉ下叮呈腥?。”“瓦壺水沸邀清客,茗碗香騰遣睡魔。”“佳肴無肉亦可,稚淡離我難成。”等等。
茶詩 自古詩家多茶客。唐詩人姚合曾不惜以詩乞茶:“不將錢買將詩乞,借問山翁有幾人?”東坡居士則將新茶喻為美女,吟出了“從來佳茗似佳人”的千古絕響;到了元代詩人劉秉忠筆下,更是一語道破詩家愛茶的真諦:“鐵色皺皮帶老霜,含英咀美入詩腸?!焙靡粋€“含英咀美入詩腸”,難怪代代詩人對茶情有獨鐘。
茶畫 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墓葬中,有一幅敬茶仕女帛畫,反映了漢代皇室貴族已有茶飲,足見茶韻融入畫意由來已遠。我國歷來都有茶畫名作,如唐代的《調(diào)琴啜茗圖卷》;宋代錢選的《盧仝烹茶圖》,劉松年的《斗茶圖》;明代唐伯虎的《事茗圖》,沈周的《醉茗圖》、《虎丘對茶坐圖》;清代薛懷的《山窗清洪圖》,都形象地記錄了茶事史料,可以說筆筆滲茶墨之情,幅幅香溢詩畫之中。
茶令 茶令和酒令是我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組成部分。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茶友陸士修、張薦等,就曾將茶令組成了為人傳誦的《五言月夜啜茶聯(lián)句》:“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情言(陸)。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張)。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李)。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崔)。流華凈肌骨,疏渝滌心原(顏)。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僧)。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陸)?!边@一茶令堪稱茶文化的佳品。近年臺灣還流傳一種新的茶令“返返拳”,可知茶令至今不衰。
茶肴 茶肴,是指加進茶葉一同制作的肴饌。茶肴之多,豈止是“五香茶葉蛋”。試看今日廣東的“茶香雞”(用烏龍茶),浙江的“龍井魚片”、“龍井蝦仁”,南京的“香炸云霧”,安徽的“云霧肉”、“毛峰熏鰣魚”,江西的“云霧石雞”,四川的“樟茶鴨”,河北承德的“茶燒豬肉”,香港的“武夷茶皇鴿”等等。
茶謎 茶謎,是茶農(nóng)、茶商和飲茶愛好者在尋常生活中生動形象的升華,也是中國茶文化的延伸。最早的茶謎很可能是古代謎家擷取唐代詩人張九齡《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詩句配制的“茶”字謎。在現(xiàn)代,借助燈謎來弘揚祖國茶文化,更為人們喜聞樂猜。如“山中無老虎”(猜茶名“猴魁”);“嫩香值千金”(猜茶名“莫干黃芽”);“人間草木知多少”(猜茶具“茶幾”)等等,這不僅豐富了茶謎的內(nèi)容,而且也為茶文化增添了聲色。
茶禮“客來敬茶”是我國人民好客的傳統(tǒng)與禮俗。以茶代禮古已有之,至今不少地方頗有情趣。蘇南一帶過年,有用兩顆金橘泡“元寶茶”敬客的習俗,象征吉祥如意;贛北修水一帶,有用芝麻、黃豆、生姜、桂花、爆米等為佐料泡“果茶”敬客之俗,若茶中佐料品種越多,表示對客越尊敬。
〖編輯:修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