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注:2009年7月5日至8日,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召開。來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員國的教育部長、國際組織代表以及大學、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約1 500人圍繞“高等教育與研究在促進社會變革和發(fā)展中的新動力”(The New Dynamic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for Societ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這一主題進行了深入地研討。會議回顧并總結了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以來高等教育領域發(fā)生的新變化,同時研討在可預見的未來影響高等教育政策與發(fā)展的新動力,進而提出高等教育如何滿足國家發(fā)展和個人期望的具體行動建議。會議最后通過的公報(Communique)包括序言,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入學、公平與質量,國際化、區(qū)域化與全球化,學習研究與創(chuàng)新,非洲高等教育,行動號召(分別針對會員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8個方面共52項建議,是世界高等教育與研究面向未來的行動宣言,對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世界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有重要參考意義。
序言
憶及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成果和宣言的深遠影響,考慮到六次區(qū)域性會議(卡塔赫納、澳門、達卡、新德里、布加勒斯特和開羅)的成果和建議,以及本次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討論及成果,我們,2009年7月5日至8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與會者們,一致同意通過題為《高等教育與研究在促進社會變革與發(fā)展中的新動力》的大會公報。
作為一項公共事業(yè)、各個層次教育的戰(zhàn)略需要,以及研究、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力的基礎,高等教育是政府的必要責任,也必須由政府提供經濟支持。正如《世界人權宣言》所強調的:“高等教育應在量才選能的基礎上平等地向所有人開放。”(第26章第1段)
當前的經濟低迷情況可能會拉大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那些正面臨特殊挑戰(zhàn)的國家和入學機會已經受到限制的國家之間的差距。
加大高等教育的投入,增強其研究、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造力,使之成為構建全納性與多樣性知識社會的重要力量,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期都變得更為重要。
過去的十年,高等教育與研究對消除貧困、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實現國際范圍內達成廣泛共識的發(fā)展目標(如聯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全民教育目標)的貢獻越來越明顯。全球教育議程應該反映這些現實。
高等教育的社會責任
1. 高等教育作為一項公共事業(yè),是所有利益相關方特別是政府的責任。
2. 面對當前和未來全球挑戰(zhàn)的復雜情況,高等教育肩負著增進人們對社會、經濟、科學和文化各方面問題的理解及其應對能力的社會責任。高等教育應引領社會創(chuàng)造知識,以應對全球挑戰(zhàn),特別是來自食品安全、氣候變化、水資源、跨文化對話、可再生能源和公共健康方面的挑戰(zhàn)。
3. 通過在機構自治、學術自由中所發(fā)揮的核心職能(研究、教學與服務社會),高等教育機構應加強對跨學科問題的關注,提升批判性思維和積極的公民關系。這將促進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平、全面發(fā)展和包括性別平等在內的人權的實現。
4. 高等教育不僅要為當前和將來提供可靠的技能,而且也應對培育有道德的公民作出貢獻,應擔負起構筑和平、捍衛(wèi)人權及民主價值觀的責任。
5. 無論各高等教育機構的使命和職能如何,都對信息、開放和透明有著更大的需求。
6. 自治是實現高等教育機構在質量、適切性(relevance)、效能、透明度和社會責任諸方面使命的一項必要條件。
入學、公平與質量
7. 在過去十年中,國際社會已在促進入學、保證公平上做出了極大的努力。這一努力必須繼續(xù)。但是,僅有入學機會的保障還不夠,還必須在其他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以確保學習者的成功。
8. 擴大入學機會已成為大多數會員國的優(yōu)先事項,入學率不斷提高已成為全球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主要趨勢之一。盡管如此,巨大的差異仍然存在,并成為導致不公平的一個主要原因,各國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必須鼓勵各級各類教育中女性的入學、參與和成功。
9. 在擴大入學上,高等教育必須同時兼顧公平、適切性和質量。公平不僅僅是入學機會的問題——其目標必須是成功的入學和順利的完成學業(yè),同時確保學生的福利。這必然包括對那些來自貧困和邊遠地區(qū)的社會群體在經濟上和教育上給予適當支持。
10. 知識社會要求高等教育系統(tǒng)保持多樣性,不同的機構要有不同的追求,以滿足不同類型的學習者的需要。除了公立機構,私立高等教育在實現公共目標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11. 我們實現全民教育目標的能力取決于我們克服世界范圍內師資短缺問題的能力。高等教育機構必須擴大職前教師教育和職后教師教育,為教師提供適切的課程,使教師有能力為每一個學習者提供21世紀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這需要新的方法,包括開放與遠程學習(Open and Distance Learning,ODL)、信息與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ICTs)。
12. 培養(yǎng)教育規(guī)劃人員、開展改進教育方法的研究也有助于全民教育目標的實現。
13. ODL方法和ICT可以為擴大高質量教育的入學提供機會,特別是在開放教育資源被許多國家和高等教育機構很容易獲取時。
14. ICT應用于教學與學習,對促進入學、提升質量、確保成功有巨大的潛力。為確保ICT的應用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高等教育機構和政府應攜手共享經驗,研制政策,加強基礎設施特別是寬帶的建設。
15. 高等教育機構應加大對教職員工培訓的投入,以使其更好地發(fā)揮在不斷發(fā)展的教學與學習系統(tǒng)中的新作用。
16. 對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與社會和人文科學領域給予同樣重視,對所有社會都至關重要。
17. 除了公開科學文獻外,科學研究的成果還應通過ICT變得更容易獲取。
18. 高等教育機構開展的培訓既需要滿足當前的社會需要,又要對未來的需求做出預測。這包括促進新技術開發(fā)與應用的研究,確保技術與職業(yè)培訓、創(chuàng)業(yè)教育與終身學習項目的提供。
19. 擴大入學給高等教育的質量帶來了挑戰(zhàn)。質量保障是當前高等教育至關重要的任務,必然涉及所有利益相關方。質量保障不僅要求建立質量保障體系和評價模式,而且要求促進機構內部質量文化的發(fā)展。
20. 促進入學、建立并完善完成學業(yè)的規(guī)章管理制度與質量保障機制,這些應貫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終。
21. 質量標準必須反映高等教育的總體目標,特別是學生的批判性與獨立性思維、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等目標。標準應鼓勵創(chuàng)新和多樣性。保障高等教育質量要求我們充分認識到吸引和留住合格、專業(yè)且敬業(yè)的教學及研究人員的重要性。
22. 政策和投入必須支持更為多樣性的高等和中學后教育與研究——包括但不限于大學,必須滿足新的和多樣化的學習者需求。
23. 知識社會要求高等教育系統(tǒng)和機構內部承擔各種日益多樣化的角色,這包括為促進研究卓越、鼓勵教與學創(chuàng)新、開發(fā)服務社會的新途徑等方面提供支柱和網絡。
國際化、區(qū)域化與全球化
24. 高等教育中的國際合作應有助于增進團結、促進互相尊重以及人文主義價值和跨文化對話,這些在經濟低迷時期更應該得到鼓勵。
25. 世界各地的高等教育機構肩負著幫助縮小發(fā)展差距的社會責任,即通過擴大跨境知識的流動——特別是流向發(fā)展中國家,努力找到加強人員流動、減少人才外流之消極影響的共同解決方案。
26. 國際大學網絡和合作伙伴關系是上述問題的解決方案之一,它們有助于增進理解、構筑和平文化。
27. 研究伙伴、師生交換有助于推進國際合作。對更為廣泛的基礎性和均衡性的學術流動的鼓勵,應與確保多邊與多元文化的真正合作機制緊密地結合起來。
28. 合作伙伴關系應促進所有伙伴國的國家知識能力的創(chuàng)造,以確保區(qū)域及全球范圍內高質量研究與知識生產的來源更加多樣化。
29. 為使所有參與者都能從高等教育全球化中受益,確保平等入學與成功機會、提升質量并尊重文化多樣性及國家主權就顯得十分重要。
30. 全球化更加凸顯了建立國家認證和質量保障體系、促進各自網聯的必要性。
31. 只要跨境高等教育項目能提供有質量的教育、提升學術價值、保持合理性、重視對話與合作、做到相互尊重,并尊重人權、多樣性和國家主權,它就能對高等教育作出重要貢獻。
32. 跨境高等教育也可能給那些帶有欺騙性且質量低下的高等教育提供者創(chuàng)造機會,因此,必須打擊這類造假提供者(即“學位工廠”)。造假提供者是一大嚴重問題,打擊“學位工廠”要求國家和國際層面的多方努力。
33. 新動力正在改變高等教育與研究的圖景。新動力要求在國家、區(qū)域和國際層面建立合作伙伴關系、采取協(xié)調行動,以確保世界范圍內高等教育發(fā)展的質量和可持續(xù)性——尤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小島嶼發(fā)展中國家及其他最不發(fā)達國家,這也應包括“南南”合作和“北-南-南”合作。
34. 有必要進一步擴大資格認證、質量保障、治理、研究與創(chuàng)新等領域的區(qū)域性合作。高等教育應反映教學與研究方面的國際、區(qū)域和國家的元素。
學習研究與創(chuàng)新
35. 考慮到許多國家需要不斷增加研發(fā)資金,高等教育機構應通過包括中小型企業(yè)在內的多方公私合作伙伴關系,尋求提升研究和創(chuàng)新的新方法。
36. 由于基礎研究需要大量投入,利用全球知識解決本土問題時也面臨挑戰(zhàn),所以,要維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之間的良性平衡變得越來越困難。應更加靈活地組織研究體系,促進科學及跨學科研究更好地服務社會。
37. 為保障高等教育的質量和完整性,從事學術工作的人員享有研究和獎學金的機會十分重要。學術自由是一項基本價值,在當今這個不斷變化的全球化環(huán)境中必須得到保障。
38. 高等教育機構應拓展研究和教學領域,找出與人口健康發(fā)展有關問題的解決方法,并為與地方相關的科學和技術構建強大的基礎。
39. 本土的知識系統(tǒng)能擴大對新興挑戰(zhàn)的理解,高等教育機構應與社區(qū)和民間團體建立互惠合作的伙伴關系,促進相關知識的共享和傳播。
40. 面對資源日益稀缺的現實,應鼓勵各利益相關方探索和加強電子圖書館資源和工具的運用,支持教學、學習和研究。
非洲高等教育
41. 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特別關注非洲高等教育復興所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高等教育是促進非洲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本公報收錄了與非洲高等教育相關的問題。
42. 與會者對2008年11月達卡區(qū)域性準備會議上的建議表示歡迎,并注意到自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以來非洲教育的最新進展,特別是高等教育入學人數的增長。與會者強調了應對正在出現的挑戰(zhàn)的重要性,這些挑戰(zhàn)包括性別與種族不平等、學術自由、人才外流、大學畢業(yè)生對勞動市場的準備不足等方面。與會者強調了確認非洲高等教育新動力的緊迫性,新動力將使非洲高等教育邁向整體轉型,以顯著增強高等教育適切性以及對非洲政治、社會與經濟現實的適應性。這種新動力可以為非洲向不發(fā)達和貧困做斗爭提供一種重要途徑。這也將促進全世界對非洲高等教育與研究的關注,其程度將遠甚于過去11年。非洲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應有助于促進基于有效的問責和健全的財政原則之上的善治(good governance)。
43. 應通過高等教育機構、國家、區(qū)域和國際合作,促進非洲高等教育和研究的優(yōu)質化發(fā)展。因此,需要對建立和加強這類合作進行戰(zhàn)略性定位。擁有發(fā)達高等教育系統(tǒng)的非洲國家應與那些高等教育欠發(fā)達的非洲國家共享經驗。我們應努力使非洲高等教育成為促進區(qū)域一體化的重要途徑。
44. 要通過建立區(qū)域層面的質量保障機制,推進非洲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紤]到連貫性,我們敦促非洲大學協(xié)會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支持下建立“快車道計劃”激勵區(qū)域、次一級區(qū)域和國家層面的質量保障體系。同時,非洲高等教育領域內的師生流動將通過《阿魯沙協(xié)定》中關于學歷、證書和學位互認等規(guī)定的積極實施得到加強。我們應特別強調泛非洲大學在促進非洲一體化上的不可或缺性。
45. 入學:為滿足非洲高等教育與研究極為快速發(fā)展的需求,迫切需要不同的高等教育機構——從研究型大學到工科技術學院,無論它們提供如何多樣化的項目——滿足國家和不同類型學習者的需要。僅通過傳統(tǒng)的面對面?zhèn)魇诜绞綆缀醪豢赡軡M足不斷增加的高等教育需求,必須利用其他方式,如開放遠程學習和在線學習,特別是它們應用于持續(xù)成人教育、教師培訓等領域,以滿足高等教育的需求。
46. 課程適切性:眾多不同領域的專家的智識對非洲經濟的多樣化至關重要,但這卻未得到應有的關注。在高等教育中重點關注農業(yè)、自然資源開發(fā)、環(huán)境、本土知識體系與能源等領域,可以為確保非洲經濟的競爭力作出貢獻。
47. 投入:教育雖然仍是一項公益事業(yè),但也應鼓勵來自私人的資金投入。在必須盡一切努力增加高等教育公共投入的同時,還應認識到公共投入是有限的,可能對高等教育這一快速發(fā)展的領域還遠遠不夠。我們應尋求其他形式和來源的投入,特別是來自公私合作伙伴關系模式的投入。
48. 在高等教育治理的各個方面,學生應當享有相應的話話權。
49. 與會者對一些國家和組織支持非洲高等教育的發(fā)展表示特別贊賞;對一些新的合作伙伴,特別是中國、印度和韓國所做的新承諾表示歡迎;也對非洲銀行、非洲聯盟和有關大學協(xié)會,特別是非洲大學協(xié)會、全球法語區(qū)大學聯盟和英聯邦大學協(xié)會在高等教育治理問題和提供模式上的具體建議表示贊同。
50. 與會者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非洲高等教育視為本次大會的優(yōu)先議題表示贊賞。
行動號召:會員國
51. 會員國應聯合其他有關各方,制定高等教育的系統(tǒng)政策和發(fā)展戰(zhàn)略:
(1)保持并盡可能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以確保任何時候的質量和公平,并強化高等教育在提供與投入方式上的多樣性。
(2)確保高等教育與研究的適當投入,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期望和社會需求。
(3)在所有利益相關方參與下,實施并完善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及法規(guī)框架。
(4)拓展職前與職后教師培訓課程,使教師有能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為負責任的公民。
(5)鼓勵高等教育中女性的入學、參與和成功。
(6)保障代表性不足的群體,如工人、窮人、少數民族、各類殘障人士、移民、難民及其他處于劣勢人群的公平入學機會。
(7)鼓勵學術交流、師生流動的同時,建立相關機制,避免人才外流帶來的消極影響。
(8)支持更廣泛領域的區(qū)域性高等教育合作,以建立并拓展區(qū)域性高等教育與研究的領域。
(9)使最不發(fā)達國家和小島嶼發(fā)展中國家從全球化所提供的機遇中獲益,并加強它們之間的合作。
(10)通過建立更有彈性的入學制度,并確保更好地認可相關人員先前學習和工作的經驗,努力實現公平、質量和成功的目標。
(11)依據《1997年高等教育教學人員建議書》的規(guī)定,保障從事學術工作人員的權利和適宜的工作條件,以增強學術職業(yè)的吸引力。
(12)確保學生積極地參與學術生活,使之享有表達的自由和組織的權利,并為之提供更好的服務。
(13)通過在國家和國際層面多方面的行動,打擊“學位造假工廠”。
(14)開發(fā)更靈活和更有組織性的研究系統(tǒng),這一系統(tǒng)將可以促進科學研究卓越、跨學科之間的聯系以及更好地服務社會(promote science excellence,interdisciplinarity and serve society)。
(15)支持ICT更全面地整合,并完善開放學習資源,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高等教育的需求。
行動號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52. 在初等教育普及目標取得重要進展的情況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重申高等教育在其未來項目和預算中的重要地位。擔負著思想的實驗室、國際合作的推動者、標準的制定者、能力的建設者、信息的資源庫這五大功能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致力于高等教育這一重要領域時,應當:
(1)幫助形成高等教育與研究領域的長期的、可持續(xù)性的發(fā)展戰(zhàn)略,使之與國際范圍內達成廣泛共識的發(fā)展目標及國家和區(qū)域的需求保持一致步調。
(2)搭建高等教育與研究的對話平臺,分享經驗和信息,幫助加強高等教育與研究在政策制定方面的能力建設。
(3)幫助政府和高等教育機構通過以下方法解決高等教育的國際性問題:
?誗繼續(xù)實施已開發(fā)的標準工具,尤其是最新版的高等教育資格認證的區(qū)域性公約和《1997年關于高等教育教學人員地位的建議書》;
?誗推動發(fā)展中國家在高等教育質量保障方面的能力建設工作;
?誗加強各區(qū)域在教師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特別是在非洲實施《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師培訓計劃》;
?誗鼓勵通過聯合大學網絡(Unitwin Networks)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UNESO Chair)促進知識轉化,并與其他機構合作,進一步加強能力建設,支持國際范圍內達成廣泛共識的目標的實現,如全民教育目標、千年發(fā)展目標和聯合國十年計劃目標。
(4)鼓勵師生的國際流動和交流,同時制定戰(zhàn)略,防止人才外流帶來的負面影響。
(5)加強學生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論壇的參與,支持全球學生之間的對話。
(6)確保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后續(xù)活動:確認當前行動最重要的議題和優(yōu)先事項;監(jiān)測發(fā)展趨勢、改革和新進展;通過支持區(qū)域高等教育與研究領域的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加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區(qū)域性機構與現有網絡的合作,促進區(qū)域一體化,并加強學術合作。
(7)加強并擴大在非洲從事高等教育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洲教育發(fā)展協(xié)會(UNESCO-ADEA)特別行動小組的工作,促進主要的合作伙伴和捐贈者的參與,確保2009年世界高等教育大會的后續(xù)活動有效開展,使本公報從話語轉變?yōu)閷嶋H行動。
(譯者單位: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
責任編輯 鄧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