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南蛇出生于明成化六年。家在今儋州市大榔麥村馮圩垌。他7歲從師讀書,14歲蒙性開啟后,看到黎民受官匪欺壓,刀耕火種,“喃禾殺”(用小動物、小昆蟲添鹽雜攪發(fā)酵成的濃醬)為肴,樹葉遮羞,結(jié)繩記事,生活比山豬膽還苦,不甘隨地老,立志破天荒。并為此學(xué)知識,練功夫,持之不懈,鍥而不舍,在附近的黎峒菌寨和漢鄉(xiāng)威望很高,頗有號召力。
弘治九年,瓊崖遭了大災(zāi)害。先是暴雨不止,江河橫溢,后來又碰上干旱,禾田龜裂,牲口渴死。時瘟疫流行,尸骨遍野,一片凋零。而朝廷還依然橫征暴斂。知府張桓貪婪私斂,民怨鼎沸。接著,接任的知府余浚貪剝得更加厲害。他們強迫符南蛇所在的七方峒黎民每年交納“額糧”八百余石,遠遠超過了承受力。
“官迫民反,民不得不反?!焙D侠枳逶缬衅鹆x抗爭的傳統(tǒng)。唐高宗乾封初年,由于苦于賦稅、貢品負擔的深重,爆發(fā)了黎、漢族聯(lián)合的反抗斗爭,攻陷瓊州府都。官府的橫行及災(zāi)難,激起了黎、漢族災(zāi)民的極大憤慨,起義彼伏此起。此外,還有元末的王馬起義淀安的馬蹬根起義、瓊山的王有獻起義等,使統(tǒng)治者“歲無寧日”。因而,歷代封建王朝把黎族分化為“熟黎”和“生黎”?!吧琛笔撬麄冋J為“世代不服王化”的黎民。明朝統(tǒng)治者總結(jié)了歷代王朝的治黎政策,提出在黎族聚居腹地五指山地區(qū)開十字路,建立州、縣、屯所,在要塞駐兵等主張。這就是簡稱為“都圖”制度的“黎都”、“黎圖”制度,任命峒長為知縣,對黎族以鎮(zhèn)壓為主,招撫為輔。從洪武二年至洪武二十九年,就共討伐了10次。
弘治十四年夏,赤日炎炎,久不下雨,又是一個大旱失收之年,而官府仍繼續(xù)暴征。時30出頭的符南蛇,除了力大如牛,還很有心計,標槍和紀箭投射得很準。由于他熱愛黎胞,一身正氣,故成為不是峒長的黎族首領(lǐng)。為了黎胞的生存和利益,他挺身而出,先個別做黎峒各首領(lǐng)的工作,后召集他們在七坊峒開會,在“咕唧咕唧”的春米聲中,商討起義誓師,斬了勾結(jié)官兵、欺壓黎民的惡棍峒首符亞同后,“刻箭傳約”,他令旗一揮,黎村苗寨,漫山遍野的牛角號“嘟嘟”地吹起,用粗大的樟木刳空后,兩端蒙上牛皮而制成的牛皮鼓“咚咚”地敲響。不懼斧鉞,赴湯蹈火的義民們握著雪亮的勾刀和堅硬的子京和柚木制作成的標槍,兵分三路向敵人沖擊,勇猛無比,所向披靡,迅速占領(lǐng)了海南西北部,聲震海外。符南蛇義舉不但得到四星黎、加茂黎、杞黎、美孚黎和餑黎的支持外,還得到漢族苗族同胞的擁戴,民眾在義軍所過時,除了提壺相迎,還紛紛投入他的隊伍,故“三州七縣,聞風(fēng)響應(yīng)”、“環(huán)海州縣,峒黎皆應(yīng)之……撼動海外三千里地”,“瓊州西路一千余里,道路不通”,斗爭的烈火迅速燃遍大半個海南。
符南蛇時擁有義眾萬余人,連接圍攻儋州、昌化、臨高等州縣,并攻占了感恩城。黎民起義的事傳到朝廷,明王朝統(tǒng)治者先是出動官軍2萬多名,分五路進剿。符南蛇指揮義軍在強敵面前,利用有利的地形地物,憑險奮戰(zhàn),“擁精銳出敵”,殲滅官軍3000多人,“分守重臣亦與難焉”。王朝大為震動,連忙命令鎮(zhèn)守“兩廣”要地的“征徭將軍”,太子太保伏羌伯毛為大將,統(tǒng)率漢狼士兵10萬,南下瓊州征討符南蛇的義軍。官軍所到之處,濫殺無辜,尸橫遍野,血流成河。在敵我勢力十分懸殊的情況下,符南蛇毫不退縮,率領(lǐng)義軍多次伏擊和迎敵。他們雖殺死刺傷了不少敵人,但終因寡不敵眾又武器和戰(zhàn)術(shù)落后,于弘治十五年十二月被殘暴的伏羌伯毛鎮(zhèn)壓下去。符南蛇在一次作戰(zhàn)中,英勇殺敵,中箭負傷,退回根據(jù)地七坊塘。敵重兵尾追而至,殺聲震天,他手下已沒有多少兵將,為不被追兵逮捕受侮辱,投塘自盡。
符南蛇犧牲后,起義的火種沒有熄滅。他的一些忠勇部下逃入深山老林,繼續(xù)反抗朝廷,重洗山河,欲破天荒,堅持斗爭了10多年。清朝順治六年,由于清廷在黎族上層首領(lǐng)中任命的糧總與官吏互相勾結(jié),加強剝削,使無數(shù)黎民傾家蕩產(chǎn)。加上官吏兵將勒索糧賦,任意攤派,民不聊生。符南蛇的宗親、臨高縣的符元京又舉起了義旗,攻占臨高縣城,毀掉封建官府,殺死貪官污吏,開獄釋放貧民,直到順治二年才被鎮(zhèn)壓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