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現狀
《反不正當競爭法》自1993年頒布實施以來,至今已有13年。它的出臺和實施對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禁止不正當競爭,保障經營者的合法權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僅對商業(yè)賄賂、壟斷性行業(yè)的強制交易等不正當競爭行為進行了重點打擊,而且一些行政壟斷的行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斗床徽敻偁幏ā芬殉蔀橹卫聿徽敻偁幮袨?、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重要武器。
然而,由于該法的出臺,正值我國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具雛形,市場經濟的許多問題還沒有出現,導致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前瞻性和預見性跟不上經濟發(fā)展的步伐,不能完全適應保障公平競爭秩序的需要。十幾年來,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fā)展,加入了WTO、融入了全球經濟一體化,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層出不窮,《反不正當競爭法》存在的問題也逐漸突出,如行為主體范圍過窄,對新型不正當行為難以規(guī)制,法律責任制度不完善,無法有效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等。因此,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立法體系和相關內容迫在眉捷。
二、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存在的一些問題
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競爭不斷引入,新的經濟現象層出不窮,現行的《反不正當競爭法》已不能完全適應全面保障公平競爭秩序的需要,在實踐中存在著許多不足和漏洞,主要表現在:
1.規(guī)定的行為主體范圍過窄
《反不正當競爭法》明確指出該法違法行為主體是“經營者”,“經營者是指從事商品經營或者營利性服務的法人,其它組織和個人?!边@種表述的缺陷在于:(1)所指違法行為主體與所列違法行為存在矛盾,如《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七條明確地指出違法行為主體是政府及其所屬部門;(2)不能囊括現實中參與競爭和對競爭秩序有影響的主體。
2.對新型不正當競爭行為難以規(guī)制
《反不正當競爭法》列舉了11類不正當競爭行為,沒有規(guī)定一般性條款,使新出現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無法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該法維護市場競爭秩序的能力。比如,對于擅自使用他人的企業(yè)的標志、圖形、文字代號,造成對商品來源的誤解;利用不正當手段阻礙他人之間的交易;企業(yè)名稱中的字號、商標與互聯網域名的沖突等問題缺乏調控力。
3.執(zhí)法主體多元且相互沖突
《反不正當競爭法》規(guī)定的行政主體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部門”。而《反不正當競爭法》與其他相關法律竟合的現象較為嚴重,造成執(zhí)法主體不清、職責不明。比如,《商業(yè)銀行法》規(guī)定商業(yè)銀行由中國人民銀行監(jiān)督檢查;《建筑法》規(guī)定發(fā)包單位、承包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用不正當競爭手段承攬工程的,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統(tǒng)一監(jiān)督管理;《價格法》規(guī)定低價傾銷等不正當競爭由政府主管部門監(jiān)督檢查等。執(zhí)法主體分別執(zhí)法,尺度不一,權責不清,嚴重影響了法律的實效。
4.法律責任制度不完善
雖然《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低價傾銷行為、搭售行為、商業(yè)詆毀行為作出了禁止性規(guī)定,卻沒有設定相應的罰則,給經營者從事不正當競爭活動以可乘之機。對拒絕履行法律規(guī)定義務,不提供資料或情況的行為人、利害關系人及證明人,也沒有設定應當承擔的行政責任。另外,行政處罰的計罰標準不科學?!斗床徽敻偁幏ā芬?guī)定的計罰標準有兩種:(1)以違法所得為計算基數,(2)規(guī)定了上下限定額處罰。從當前情況來看,計算違法所得存在很多技術上的困難,對沒有或違法所得難以查實的行為,處罰難度大。罰款基數以違法所得計算也起不到罰款的懲戒作用,原因是沒收違法所得并非處罰,是否存在違法所得也不是違法的必要條件。
5.行政干預過多影響實施
行政干預主要包括:(1)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身利益,采取地方保護主義的做法,限制了商品的正常流通,阻礙了《反不正當競爭法》的正常實施;(2)公用企業(yè)不正當競爭行為普遍存在,工商部門依法查處難;(3)工商部門監(jiān)管市場的手段陳舊,人員專業(yè)素質不到位,查處復雜案件難度較大。
三、完善《反不正當競爭法》的策略
1.增加新的不正當競爭行為,明確一般性條款
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于不正當競爭行為采取列舉的方式,但這種方式不能包含所有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因此,明確規(guī)定一般性條款是增強法律適用性的有效方法,能夠及時規(guī)范經濟生活中新出現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便于執(zhí)法者在具體條款之外認定不正當競爭行為,增強對各種新出現的或者將會出現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控制力。
2.明確執(zhí)法主體,統(tǒng)一執(zhí)法機構
《反壟斷法》已出臺并實施,設立一個權威的執(zhí)法機構維護市場競爭的自由和開放勢在必行。因此,我們應以此為契機,設立公平競爭執(zhí)法機構,并賦予這些執(zhí)法機構較為寬泛的調查權、強制權、處罰權以及相應的準司法權,這樣既可提高行政效率,又可克服法律執(zhí)行中的頑癥——地方保護主義。
3.加重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責任
我國目前還處于經濟體制轉型時期,不正當競爭行為仍較為普遍,相關法律責任規(guī)定得不夠嚴厲,使得經營者和消費者利益受到侵害后,維權之路十分艱難。對一些經營者來說,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得到的利益遠遠大于因違法而承擔的法律責任。因此,提高實施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成本,加重法律責任,將有利于完善我國的市場競爭秩序。懲罰性賠償原則——對實施不正當競爭者處以雙倍甚至多倍懲罰,有利于切實保護誠實經營者的利益,立法上應加以借鑒。刑事處罰是其他法律制裁的保障,必要時,將情節(jié)嚴重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規(guī)定為獨立的罪名并規(guī)定法定刑罰,能達到大力打擊不正當競爭犯罪行為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