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紀錄片《漢字五千年》追溯漢字淵源,一個月內連播三次??偛邉濢溙鞓蓄A測。繁體字最終會恢復。取代簡體字。而諸多政協(xié)委員也在兩會期間發(fā)出重新振興繁體字的呼聲。
記錄片《漢字五千年》在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節(jié)目播出,初始反響不大。不過,人們對這部記錄片的關注度漸漸升溫,于是,中央電視臺第一套、第四套節(jié)目同時在黃金檔期重播,一部記錄片一個月內連播三次,在中國電視史上實屬罕見。
作家、學者麥天樞是這部記錄片的總策劃和撰稿指導,談到簡繁體字之爭,他相信最終會改回繁體字,繁體字才是華人文字和文化的根源。麥天樞是上世紀80年代的報告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多年前熱播的《大國崛起》總策劃人之一。
簡繁體字之爭數(shù)十年
在中國大陸,簡繁體字之爭數(shù)十年來始終沒有銷聲匿跡,恢復繁體字的呼吁也從未停止。最近再度成為熱門話題,是剛閉幕的全國人大和政協(xié)兩會上,全國政協(xié)委員、天津市僑聯(lián)副主席潘慶林遞交了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逐步恢復繁體字的提案。他的建議有三條理由:首先。上世紀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其次,以前說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不利于傳播,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另外,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于兩岸統(tǒng)一?,F(xiàn)在臺灣地區(qū)依然用繁體字,并稱其為“正體字”,還要為其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大陸方面造成壓力。
潘慶林提案遭到多數(shù)網(wǎng)民的反對。有人認為,廢除簡體字是社會的倒退,是瞎折騰。有的更具諷刺說建議取消穿西服,規(guī)定“長袍馬褂”為中華民族的“正裝”。不過,也有力挺“廢除簡體字”者,他們認為,文字不只是記錄符號,海外華人圈大都使用繁體字,造成華人不同用字的局面。只有恢復繁體字才能讓大中華有凝聚力。
’
新一輪漢字繁簡之爭中,“廢簡派”的代表人物為99歲國寶級國學大師、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擁簡派”的代表人物為河南大學教授王立群。2009年2月1日,季羨林談論國學時,明確提出讀古文必須讀繁體字,并稱漢字簡化和拼音化是歧途,追求效率不是簡化字的理由,古文今譯毀滅中華文化。曾聽說季羨林寫“愛”字,就堅持用繁體,因為繁體的“愛”字有個“心”字,沒有心何來愛。而王立群在博客上發(fā)表《從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看漢字的簡化》文章,聲稱“從簡從俗”是文字規(guī)范兩大原則,文字功能在于交流。文字形體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實用性,“創(chuàng)造簡化字,推廣簡化字是正確的”,時下“不應非議簡化字”。
新一輪的繁簡之爭,其實是由人民文學出版社《中華文學選刊》執(zhí)行主編王干引發(fā)的。2008年3月2日,他以《50年內廢除簡化字如何?》為題寫了篇博客。他在博文中提出,簡化字存在的理論基礎已不存在,錄入速度和英文及其他拼音化的文字已沒有劣勢,中國教育已不再是以掃盲為己任;簡化字給古典文化典籍帶來傷害,繁體字則有利于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和中華文化的純潔。
王干博文發(fā)出幾天后的全國兩會上,21位文藝界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提出《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發(fā)出“振興繁體字”的呼聲。提案建議國家應從小學階段開始設置繁體字教育,比如將繁體字設置成必修課,或在講授簡體字的同時也教授繁體字。
香港寫繁識簡經(jīng)驗
當下,由于北京兩會話題,香港、臺灣和東南亞華人圈也再度引發(fā)繁簡之爭。香港擁有特殊地理位置,臺灣的繁體字(正體字)和內地的簡體字,總是在這彈丸之地交融、碰撞,于是不少香港人早早就奉行“寫繁識簡”,即整體閱讀上認識繁體字,除正式文本外,在日常書寫中則常用簡體,繁簡的互轉,沒有人們想象中的對立,簡體字和繁體字都沒有偏廢。
不過,香港人常常會簡繁亂用。香港教育局的報告顯示,香港中學生會考作文文理不通,繁簡混淆,一旦不用電腦,手寫的漢字只要筆畫稍多,就一定缺胳膊少腿。
北京知名作家王蒙說,簡化字回繁,也常常笑話百出。例如“谷”與“毅”,原本都是繁體字,前者指山谷,后者指谷物,現(xiàn)在一時興回繁,把山谷寫成山毅,笑死人。
正如麥天樞說,“寫字成了中國讀書人終生的負擔”,“漢字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人們需要的是使用中文的心靈環(huán)境,否則,對中文字使用美感的追求就會大面積喪失。
(責任編輯 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