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新書狂銷
日本將向何處去?人類將有怎樣的未來?人的個體又將走向何方?這是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最新提出的又一思考。
蟄居7年的村上春樹,于5月底推出的長篇小說《1Q84》,全國首發(fā)日即售罄68萬部之多,為日本低迷不振的出版業(yè)留下罕見的訝異。而在作品面世后的2個多月里,上下兩冊又狂銷了200多萬冊,創(chuàng)下驚人紀錄。
日本文學界與書迷則從新書中察覺到:一個新的村上春樹誕生了。
向《1984》致敬
破解村上春樹《1Q84》引起轟動熱潮的奧秘,凸顯出不容忽視的亮點。
村上春樹稱其作品“是為了表達對奧威爾的敬意”。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在1948年寫作經典小說《1984》時,把題名的最后兩個數(shù)位作了調換。無獨有偶,村上春樹此次卻把自己長篇小說題名的第二數(shù)位9用日語同音的Q字替代。村上在談到《1Q84》的創(chuàng)作動因時說,他早就想以奧威爾《1984》為基礎,寫一部描繪“不遠過去”的小說。這種利用過去寫未來的現(xiàn)實性,與奧威爾60年前利用過去寫未來的預言性,竟有異曲同工之妙。
研究魯迅與中國文學的東京大學知名教授藤井省三,對村上春樹《1Q84》有另一番解讀。他認為,這部小說同樣是向魯迅致敬的作品。因為“1”在羅馬數(shù)字里就是“1”。因此村上的書名也可以理解為:“我叫阿Q,智商84”。
新書有舊痕
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1Q84》分上下兩冊,共24章,1050頁,約50萬字。其篇幅大大長于7年前熱銷的《海邊的卡夫卡》。因為Q在日語中的發(fā)音與9相同,故《1Q84》其實就是1984,也可解讀為對在1984年發(fā)生在男女主人公身上故事中一系列謎團的問號。
村上春樹過去的作品一直以第一人稱寫作,通過描寫看不見全貌的憂郁感、視野狹窄的不安感,使其成為故事的一個牽引力。而《1Q84》,則是村上第一部結合多視覺與多重世界觀的“綜合小說”,他第一次采用了多視角的第三人稱。視點的變化,再加上第一次采用奇偶章交錯的敘事手法,帶來了小說未曾有過的新魅力,強烈吸引了讀者。
編輯 王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