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臺最大的迷宮是哪里?臺北車站。每天至少有20萬旅次進出的臺北車站,三鐵共構加上5條地下街及高達70多個出口,站體設施盤根錯節(jié),加上轉乘動線指引“各吹各的調”,讓車站成了一座大迷宮,天天都有人“迷走”!
許多臺灣人對于在臺北車站轉乘都視為畏途,尤其是搭乘雙鐵從中南部北上的旅客,不論從“哪一鐵轉到哪一鐵”,常常連票閘門都找不到,更別說與親友相約在車站某個出口或地下街,都要費盡工夫才能“相認”。
從臺北車站一樓東區(qū)手扶梯往地下一樓通往捷運車站的人口,天花板掛著各式令人眼花的指標,指標牌大小不一,指引的方式也不明確,許多民眾到了這個區(qū)域就會遲疑,像陀螺般打轉加上東張西望,類似這種“百慕達三角洲”的區(qū)域在臺北車站內不只一處。
兩年前高鐵加入營運后,“迷走”的情況雪上加霜,再加上高鐵指標是灰底白字,燈光一暗,很容易被錯過。除了三鐵之間復雜的轉乘之外,再加上隱藏在站體內的5條地下街,那才是“迷中之迷”。
臺北車站復雜的程度,讓“地頭蛇”臺鐵臺北站長李永生都承認“偶爾也會迷路”,他說,很多人剛從地下車站一出來,往往就會搞不清楚方向,加上臺北站是以東南西北為劃分,臺灣民眾比較不習慣,所以如果你在臺北車站看到有人提著行李慌張奔跑,十之八九,他迷走了。
臺北捷運公司表示,去年底已完成臺北車站指針系統(tǒng)更新作業(yè),將不同區(qū)塊以“M、R、Y、Z、K”符號及編號、顏色區(qū)分,同時也廣設旅客咨詢中心;不過可能是倡導不足,民眾對于這套“入口編號整合計劃”仍是“有看沒有懂”。
坡道過陡、90度轉彎轉運站動線不良
預定6月啟用的臺北(交九)轉運站,最近實車測試時客運業(yè)者發(fā)現,站內爬坡坡道過陡,不但轉彎不容易,還可能磨到底盤,整個車站內的動線設計可能造成塞車,影響車輛進出,將來要做到站內上、下客恐難達成。
臺北市府交通局長羅孝賢強調,轉運站所有設施會等業(yè)者完全準備好才會同意啟用。站內上、下客的原則不變,但若是周五下班日、或連續(xù)假期前一天、最后一天等容易出現大量搭車人潮狀況時,才會采取彈性的站內上車、站外下車做法。
轉運站內車道的轉彎角度近90度,路幅窄,又是爬坡,對駕駛是一大考驗。
事實上,業(yè)者已在轉彎處“削”去至少50厘米的彎角,但將來一定有許多車不小心就擦到;另從3樓通往4樓的轉彎坡道,坡度太陡,也有車輛磨到后方底舟,
客運轉運站10年前老設計現在怎么用
“新時代舊設計,不出問題才怪!”交九轉運站是早在10年前就通過都審案子,但時過境遷已不敷需求。
曾有人形容,客運臺北轉運站是為改善臺北車站周邊交通,但原本只是小感冒,未對癥下藥,病情惡化變成一顆大腫瘤,現在想要治愈這顆“交通毒瘤”,勢必要付出更多成本。
臺北車站周邊總共有13家客運業(yè)者、48條長途路線,尖峰時段每小時至少有300輛大客車進出臺北車站區(qū)域。
原本設計是把這些車輛全部納入轉運站,減少平面道路負荷,但現在不但站內容納有問題,大客車調度有問題,該預留的空間也沒有。
轉運站未能解決地面交通問題,因為臺北轉運站3樓設置匝道連接市民大道,讓大客車可經由高架道路駛離轉運站,估計下午尖峰每小時將有79輛大客車走匝道出轉運站,屆時勢必會對已經很壅塞的交通造成更大沖擊。
(摘自《聯合報》)
編輯 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