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骨師陳旭仁住在臺灣最大墓區(qū)——觀音山獅子頭,家門外就是滿山墳?zāi)梗易鍙氖聯(lián)旃且延?代。有人健康、事業(yè)走下坡,會歸因于祖墳風(fēng)水不佳,便找陳旭仁撿骨遷葬;也有人想將分葬各地的親人遷入納骨塔或家族宗祠,方便祭祀。
陳旭仁依家屬指定時辰到墳前,備妥小三牲(雞蛋、鴨蛋和豬肉),祭拜后挖開墓穴。先從手部開始撿,意思是請亡者起身;接著再撿上身、頭部,最后撿下半身。
撿畢,墓碑須敲破,告知亡者換新房了,不要再回來。也讓人知道此處墓地已空出。骨骸裝袋帶回家,刷去塵土,曬在倉庫屋頂,“免得被野狗咬走”。干透后,由腳至頭依序裝入骨甕,“讓亡者坐著較舒服”。
林口濕氣最重,常挖出未腐化遺體,俗稱“蔭尸”,分為二種:“干蔭”如同人皮燈籠,家屬若不愿火化,可請撿骨師以刀刮除皮肉;“豆腐蔭”多因泡水造成,尸身軟爛,就像豆腐摔在地上。傳統(tǒng)認(rèn)為對子孫不祥,只能火化。撿骨后,家屬若感覺運勢好轉(zhuǎn),都對陳旭仁千謝萬謝,他也同感欣慰。
他通常不戴手套,便于在土石中辨認(rèn)骨頭:有時連口罩也省了,因為口罩根本擋不住蔭尸味道。后遺癥是:收工回家后仍覺得臭味揮之不去,晚上都吃不下飯。
中國人忌諱死亡,這行都是父傳子,少有年輕人愿投入。近年來,臺灣提倡火葬、樹葬,他生意也受影響,淡季時便替人修墓、看風(fēng)水、賣骨灰壇補貼。
曾有貧苦老婦無力上山掃墓,拜托他為死去兒子撿骨進(jìn)塔,他象征性收1元新臺幣,當(dāng)作做善事。小孩排斥墓區(qū)工作,家傳技術(shù)恐怕失傳,他也不在意:“撿骨很辛苦,能讀書最好?!?/p>